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行肝移植后新肝再发肝癌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3年11月14日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为1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肝移植术后(以下简称术后)3个月时曾返院化疗。术后19个月时发现移植肝首次出现肝癌复发,随后依次施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射频消融及肝左内叶肿瘤切除术等序贯综合治疗。术后32个月时发现移植肝再次复发肝癌,依次给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肝右前叶肿瘤射频治疗及肝右后叶肿瘤切除等综合治疗。术后5年时发现门静脉血栓,出现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抗凝、补充白蛋白等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及术后接受常规抗乙肝病毒治疗。术后常规服用抗排异药物。结果该患者肝移植手术及术后恢复较为顺利。肝移植术后2次肝癌复发均成功治愈,第2次复发治愈后无肿瘤复发。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均小于103copies/ml,患者至今仍然健康生存,肝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癌复发的病例,只要复发肝癌符合中国杭州标准,仍应积极进行肝移植。对于肝移植术后新肝复发肝癌的患者,积极的序贯综合治疗及手术切除仍可能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于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1例。男性,74岁,1995年因原发性肝癌行左肝外叶切除术,术后5年发现肝右后叶肿瘤复发,伴有肝内转移灶。入院后先行肝动脉插管,由于血管走行变异,插管效果不满意,于2001年1月手术探查,术中考虑到如果切除肿瘤,剩余肝脏体积过小,难以维持功能,即行肝右后叶肿瘤4点微波固化,右前叶肿瘤1点微波固化。同时于肝动脉及门静脉行双化疗泵植入。术后定期经肝动脉及门静脉化疗泵进行化疗及栓塞。并于术后10个月开始进行了4次B超引导下肿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现状后10个月,患者饮食、活动如常。术后1个月时体重56.2kg,现在体重为59.6kg。甲胎蛋白于术后3个月降至正常,并维持5个月,近2个月又升高。计算机体层摄影片示碘油栓塞效果好,肿瘤明显缩小,甲胎蛋白升高后,目前肿瘤仍无增大。结论 该疗法对本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有显著疗效,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今后应增加病例数量,以求对该疗法进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灶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例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患者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或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结果7例患者行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获得技术成功,术后5例患者腹壁转移灶内碘油沉积良好;2例患者部分瘤灶内碘油沉积不满意,行分次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术;1例患者动脉插管未能找到供血动脉,单纯采用经皮穿刺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所有患者瘤灶处腹壁疼痛缓解或消失,3例腹壁体表肿块隆起者,肿块变小,变软。7例AFP升高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下降。1例隆起肿块发生破溃、感染,其他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灶采用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结合经皮穿刺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对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DSA介入诊疗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行辅助性肝动脉化疗灌注或栓塞治疗,结合6个月随访期内CT及甲胎蛋白等资料,分析肝癌术后早期各种DSA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早期DSA表现分为4类:(1)术后正常改变:27例.肝动脉及门静脉呈部分切除后改变,残肝动脉形态分布较规则,末梢血管增多并于切缘形成条片状或环形染色.(2)血管合并症:5例.并发肝动脉-门静脉瘘,见门静脉分支或主干提前显影.(3)肝内肿瘤复发/转移:10例.切缘复发肝动脉末梢增多杂乱,呈团块状或串珠状肿瘤染色;肝内复发/转移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结节或团块影.碘油乳剂栓塞后杂乱血管消失,碘油明显沉积.(4)可疑肝内复发/转移:3例.肝动脉末梢增多较杂乱,碘油无明显沉积.DSA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正确率为92.8%.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具有多种DSA表现,可以较准确地区分术后正常改变、血管合并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7月,5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 252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针对发生的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同时结合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6例(死亡1例)、肺栓塞1例、胆汁瘤2例、胆囊炎4例、胃穿孔并死亡1例.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与术前肝功能较差、门静脉高压、化疗栓塞药物剂量过大、药物反流及异位栓塞等有关.重视TACE术时机的选择,采用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血管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8例,行肝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行内支架置入术;胆瘘及胆道狭窄8例,行PTCD治疗。结果:胆道并发症8例,PTCD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动脉狭窄8例,溶栓后肝动脉完全开放6例,1例血流部分开放,1例肝动脉血流未恢复再次肝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内支架置入术后下腔静脉梗阻及肝肿大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循证护理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 对54例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运用循证思维方法对其术后并发症进行寻求实证,针对常见和严重并发症进行全面查找分析原因,制订科学的护理对策,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 通过及时的观察与针对性护理,有效减少了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结论 循证护理理论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中,能对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联合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12月—2007年12月我科选择性接收并采取分期手术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患者12例。Ⅰ期手术,结扎横断大多数结肠癌转移灶隶属肝叶的门静脉Ⅰ级分枝(左:右=1:11),射频消融残余肝叶内转移灶,并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植入肝动脉化疗泵;术后通过化疗泵行3个疗程化疗栓塞。Ⅱ期手术,全部化疗疗程结束后4周行半肝切除术。随访30月,记录术后并发症、化疗客观疗效和毒副作用、残余肝和肝外发现转移瘤时间以及实际生存时间。结果围术期内患者无死亡和肝功能衰竭,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切口感染(2/2/2,例)是主要的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化疗后无CR,PR 83.3%(10/12),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6/3/3,例次)。2例患者术后10月残余肝内发现转移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4例患者术后17月发现肝外转移(肺2例,骨2例;立体定向R-刀治疗)。1、2年总体实际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5%,中位生存期26个月。结论分期手术联合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部分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患者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且能增加患者肝转移癌切除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是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的较好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对肝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价值。 方法收集5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随访资料、介入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回顾。 结果5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中发生于肝内肝动脉2例,肝外肝动脉主干3例。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覆膜支架治疗。介入治疗全部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为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患者情况及介入治疗的特殊性,以移植病房20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为样本,从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3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 20例介入治疗患者均无出血倾向及急性血栓形成,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介入治疗对于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可有效预防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巩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介入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肝移植术后因血管并发症行DSA造影检查或介入治疗的 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操作均顺利。造影发现肝动脉血栓 (HAT) 1例、肝动脉狭窄 (HAS) 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 3例、肝静脉狭窄 1例、下腔静脉狭窄 1例、上腹腔炎症性改变 1例 ,发生肝固有动脉痉挛 1例。其中 ,HAT、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肝静脉狭窄各 1例行介入治疗后 2例效果明显。结论 介入技术对于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在22例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运用了经胸廓内动脉插管DSA造影,对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的病例进行了介入治疗,并进行了经验总结。结果: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12例,胸廓内动脉行程长、分支及供血器官较多,对胸廓内动脉参与供血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结论:胸廓内动脉在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后1周内再次出血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急诊介入治疗大咯血患者56例,均经股动脉穿刺行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及胸廓内动脉、胸廓外动脉、膈动脉等血管造影或/和栓塞术.结果 本组患者介入术后1周内再次出血6例,其中原发性肺癌栓塞后再出血2例,支气管扩张1例,肺结核1例,食管癌术后1例,食管癌放疗后1例,并再次行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及胸廓内外动脉、膈动脉等相关血管造影栓塞术.结论 介入术前应用血管收缩药物、肺脏供血动脉多样化、病变范围广、栓塞材料的选择不合适、造影图像质量欠清晰等均导致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后近期再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介入治疗疗效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方法350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病人,35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胆道狭窄,对这32例病人进行了介入治疗,并对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0例病人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例治疗无效,未发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2例分别于1~4个月内出现再狭窄,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治疗。结论介入治疗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是一种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9月至2004年1月进行的45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4例肝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资料。对33例肝动脉狭窄的病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治疗,3例扩张治疗无效的患者及1例球囊扩张后出现肝动脉内膜撕裂的患者行内支架置人治疗;1例肝动脉狭窄伴吻合口破裂出血的患者直接行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30例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获得成功,4例患者介入治疗失败。治疗成功的病例术后预后良好,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治疗失败的病例预后不良。结论 介入治疗方法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肝动脉狭窄应首选球囊扩张治疗,必要时采用内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介入放射学诊疗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手在诊断和处理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对通过介入方法诊断的7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病例进行了回顾,对该7例病例相关生化指标,血管造影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7例中6例在操作技术上获得了成功。其中3例腔静脉狭窄者术后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改善满意,其中1例超过20个月,另2例由于其它死亡原因分别术在术后10d和29d死亡。肝动脉并 介入术后肝功能未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管造影对肝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下腔静脉狭窄的介入处理效果令人鼓舞,介入处理移植后肝动脉并发首的受到诊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管并发症介入治疗初探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诊治肝移植术后血管及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46例原位肝移植术后B超提示血流速度不畅或频谱异常,下肢水肿或黄疸的患者16例,进行腹腔动脉造影10例次,下腔静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6例次,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并支架置入2例次,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并引流4例次。结果: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例经溶栓治疗后部分开通;肝动脉狭窄4例,1例球囊扩张后狭窄减轻;所有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塞或狭窄行球囊扩张及置放支撑架后临床症状好转,4例胆管狭窄和吻合口瘘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TCD)治疗后黄疸减轻。结论;对肝移植术后出现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不仅可明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介入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技术在肝脏移植前后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2月对拟行肝脏移植的30例患者术前行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选择造影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肝脏移植术后怀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行造影及介入下溶栓及内支架治疗。结果30例患者术前造影中提示肝癌11例;4例患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血管变异。29例患者间接门脉造影成功,其中2例肝癌患者发现门脉癌栓,2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对6例怀疑胆道和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作血管造影及相关介入治疗。其中2例成功行狭窄动脉吻合口金属内支架治疗,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造影显示肝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其他3例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结论血管造影能够提供准确的动脉和门静脉解剖和变异信息;血管介入技术有助于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