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弹性成像结合超声造影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对脑梗死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7例临床首次诊断为脑梗死并彩超常规证实有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患者,均行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随访一年,分析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结果 (1)脑梗死再发组Emean、Emax、Emin均低于脑梗死未再发组,而脑梗死再发组PI高于脑梗死未再发组(P<0.05);(2)ROC分析显示,以PI≥20.99 dB且Emax≤21.20 kPa为最佳截断值联合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95%CI,0.863~0.982,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87.0%。结论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技术联合定量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再发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EUS)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定量指标,初步探讨其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缺血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LAAS)患者62例。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54例。选取颈动脉优势斑块行CEUS,脱机定量分析获取斑块强度均值(TIC-M)、拟合曲线峰值(FC-P)和曲线下面积(FC-AUC)。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诸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脑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造影参数TIC-M、PC-P和FC-AUC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TIC-M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r=-0.582和r=-0.681,P均<0.05)。FC-P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r=-0.585和r=-0.690,P均<0.05)。FC-AUC与舒张压呈负相关(r=0.493,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CEUS定量指标与血压密切相关,CEUS评估易损斑块应考虑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采取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造影做颈动脉斑块检查的10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评估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检测出108块颈动脉斑块,包括硬斑43例、软斑26例和混合斑39例,斑块部位包括颈内动脉12块、颈动脉窦部74块和颈总动脉22块;MRI检查发现,软斑脂质坏死核体积明显高于其他斑块(P<0. 05),软斑和混合斑中斑块内出血体积明显高于硬斑(P<0. 05);超声检查发现,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P<0. 05)。结论超声造影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时,能明确区分硬斑,但区分软斑和混合斑具有较大难度,MRI检查结果可与临床结合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班块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56例(77.8%),明显多于对照组10例(2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斑块类型多为软斑和溃疡斑,其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61例存在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两组:脑梗死组27例,34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低回声斑块行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并对三维图像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计算并记录斑块的体积和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条数,计算血管指数,所有参数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 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血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斑块体积、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三维成像不仅能显示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空间立体分布,还可以通过血管指数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评价,这为进一步研究斑块内微血管灌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4例经CT、MB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8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84例脑梗死患者中,58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68.3%;非脑梗死组84例中有30例,发生率35.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梗死组60岁以上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22例,无粥样斑块者25例;60岁以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8例,无粥样斑块者29例,60岁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年龄越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越高。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造影阳性斑块数目、斑块最大厚度与多个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患者210例,检查部位包括两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近端及颈外动脉,采用统一标准定义颈动脉斑块,记录斑块数目与斑块最大厚度。斑块内≥1个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定义为斑块内新生微血管阳性。患者空腹12 h采集肘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下列8项血清标志物,即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根据斑块数目将患者分为4组,Ⅰ组88例,Ⅱ组84例,Ⅲ组25例,Ⅳ组13例,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年龄、性别、斑块最大厚度以及上述血清标志物的差异,4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不同性别组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此外分析斑块数目、斑块最大厚度与年龄及上述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结果共入选210例颈动脉超声造影患者,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均为阳性,斑块数目为1~4个。4组间比较HDL-C、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10、5.447,P均<0.05),其他血清标志物及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DL-C两组间比较发现,Ⅰ组与Ⅲ组、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5、2.035,P均<0.05)。空腹血糖两两组间比较发现,Ⅰ组、Ⅱ组、Ⅲ组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5、-3.140、-2.652,P均<0.05)。相关性分析同样表明斑块数目与HDL-C、空腹血糖有关联(r=-0.202、0.224,P均<0.05),男性组斑块数目还与hsCRP有关(r=0.18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年龄与斑块最大厚度有相关性(r=0.287,P<0.001)。 结论对于颈动脉超声造影阳性斑块,血清HDL-C、空腹血糖、男性hsCRP水平可以反映斑块数目,并证实颈动脉斑块厚度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关于超声造影方法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本文立项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选择100例脑血管病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并根据超声造影斑块回声的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对调查对象超声造影的增强状况、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度月时间等时间-强度定量分析进行评价。结果:评价三组调查对象的造影增强程度分级、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度月时间,均存在差异性,其中斑块峰值强度方面表现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增的趋势,而达峰时间和平均度月时间等角度则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可发挥理想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CEUS)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特征与斑块中新生血管及弹性蛋白形态等病理特征及其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2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6个月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非致死性脑卒中将其分为症状组(n=40)和非症状组(n = 84),比较组间CEUS增强等级差异;其中60例接受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膳食炎症指数(DII)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颈动脉斑块复查的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表调查患者的日常饮食数据,应用膳食营养软件计算食物的膳食成分/营养素的DII指数。根据患者DII指数分组,即DII指数为正数纳入促炎饮食组(n=35),DII指数为负数纳入抗炎饮食组(n=42);并根据患者DII指数划分5个等级,即≤-1.05、-1.05~-0.33、-0.33~0.38、0.38~1.22、≥1.22。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其斑块厚度、回声类型、斑块造影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促炎饮食组35例患者共41枚斑块,抗炎饮食组42例患者共47枚斑块。促炎饮食组的斑块厚度较抗炎饮食组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促炎饮食组超声造影增强多于抗炎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II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膜有无增强呈显著性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659,P < 0.001)。结论促炎饮食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较厚,DII指数越高,颈动脉斑块斑块内增强特征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应用VTIQ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软硬度诊断脑梗死的可行性、稳定性及预测价值,探讨高频超声与VTIQ(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联合预判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非脑梗死患者,根据斑块总风险评分标准筛选出代表性斑块行高频超声和VTIQ检查。记录斑块回声类型(patch echo type,PEH)、狭窄率(stenosis rate,SR)和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比较两组患者的PET构成比、SR及SWV。Bland-Altman检验观察者间一致性。ROC曲线分析三者独立预测脑梗死的临床效能及最佳诊断界值,Logistic回归结合ROC曲线分析多参数联合预测脑梗死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PET构成比及SR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脑梗死组SWV显著低于非脑梗死组(P=0.004)。PET、SR、SWV诊断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eve,AUC)分别为0.291、0.722、0.664。SWV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以SWV≤3.435m∕s为界值预测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0%、62.5%、70.5%。PET与SR联合预测脑梗死的AUC为0.806;The AUC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redicted by PET and SR was 0.806. PET、SR和SWV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的AUC提升到0.945,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提高到91.67%、82.5%、87%。结论:VTIQ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软硬度诊断脑梗死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颈动脉狭窄率仍然是脑梗死预测的金指标,VTIQ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可以提升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游节委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3):1065-1065,106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像特征。方法对1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斑块进行分类。结果 190例患者均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其中154例为不稳定斑块,36例为稳定性斑块。CT检查的脑梗死灶与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联合超声造影(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探讨颈动脉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后入院的冠心病患者88人,其中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45人为研究组(ACS组),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43人为对照组。行常规血生化及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然后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及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弹性值以及造影强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造影增强密度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2.853,95%CI 0.161-7.091,P = 0.027)。斑块增强密度ACS组高于SCHD组,SWE结果示ACS组平均杨氏模量明显低于S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均能定量评估劲动脉斑块,两者结合更能显示斑块内部结构特征,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并加以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治疗的71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检测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同时选取同期的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后进行研究分析,后将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其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其可进一步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因此,其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探讨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59例经CT、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本院门诊无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家族史19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增厚,斑块形成较多,其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不稳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是脑梗死患者重要的超声影像特征,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医院收诊的5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通过颈部超声诊断技术对两组受检者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以及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观察组颈动脉IMT增厚率、斑块形成率较参照组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7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绘制ROC曲线,评估软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脑梗死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5±0.24)mm]大于对照组[(0.79±0.21)mm](t=4.282,P<0.00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2.43%)、斑块(90.54%)、软斑块(25.68%)、混合回声斑块(17.57%)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16.67%、59.72%、11.11%、5.56%)(P<0.05);2组强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32.43%)、中(17.57%)、重度狭窄(9.46%)及血管闭塞(5.4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8.06%、8.33%、1.39%、0)(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0.92 mm为最佳截断值,预测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ACI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分析参数与sdLDL-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以ACI入院治疗患者行颈动脉CEUS及CTA检查,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析两组CEUS定量分析参数与sdLDL-C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血清TG、LDL、sdLDL-C水平及CEUS定量分析参数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