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流脉冲电刺激在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Medtronic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脑功能图像。结果10名受试者的痛阈测定结果为1.17~2.12mA,平均痛阈强度为1.75mA。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了各刺激任务,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较为理想的脑功能激活图。结论电刺激对于诱发痛觉的强度、频率等各项参数能够达到精确量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刺激方式,在痛觉的fMRI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改善老年性痴呆(AD)患者记忆和行为的机制。方法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方法观察正常人大脑对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刺激穴位的反应,刺激部位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对6名正常老年人进行了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成像过程中,每名受试者分别接受了160 Hz的TENS刺激。结果TENS刺激正常老年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正常老年人大脑仅在刺激"太冲"穴时可见脑区激活,它们是:下丘脑、BA6区、BA7区、BA31区、BA32区、BA38区。结论TENS可能通过激活上述结构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诱发健康年轻人手部运动时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NMES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方法6位健康志愿者参与本项研究,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5.17±3.43)岁,在NMES的作用下引出手部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电流的参数为:频率30 Hz,脉宽0.2 ms,双向方波,通电∶断电=2 s∶2 s,波升∶波降=1∶1,电流强度以受试者可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准。通过fMRI技术获得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统计参数图2(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出激活脑区的定位信息。 结果NMES诱发健康人的手部运动时,主要激活对侧及同侧运动皮质和躯体感觉皮质。 结论健康人NMES诱发手部运动可以引起大脑运动皮质及躯体感觉皮质的兴奋性改变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穴位刺激与非穴位刺激的正常颈脊髓对针灸信号效应特征,初步探索脊髓针灸效应的作用机制,为探索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方法.方法:16名健康志愿者按要求随机分成2组(每组8名)分别进行电刺右手合谷穴位和伪穴位,采用“静息-任务刺激-静息”的时段设计模式,共4次刺激,5次静息,各长35 s.获得的fMRI信号用AFNI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激活信号与解剖信号的叠加图、激活信号值曲线.结果:神经功能激活区域大部分位于高位与低位颈脊髓平面,主要集中于C5~T1和C2~C3;5位志愿者在C2、C3、C5与C6平面脊髓前角出现神经功能激活;同时在C2、C5及C6平面对侧脊髓后角出现神经功能激活.电刺伪穴位组的脊髓fMRI激活结果:神经功能激活区域主要集中于C5~T1,高位颈脊髓未发现神经功能激活区;激活部位主要位于同侧脊髓后角.结论:利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脊髓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能检测电刺合谷穴及其伪穴位时正常脊髓功能变化的信号,穴位刺激能引起更广泛的脊髓激活区域,高位脊髓激活区可能是针灸经络的特定激活区域;使用1.5T医用核磁共振机和常规颈线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能检测到受损脊髓对电刺合谷穴时的神经信号,有助于评估脊髓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分析正常成人痛觉相关皮层中枢的分布及量化特征.方法 选取1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测定其痛阈并给予利手和非利手腕部2倍痛阈的电刺激,同时进行脑功能BOLD-fMRI扫描,应用SPM5进行后处理获得脑功能图像和数据,对脑激活区进行定位并测定其体积、强度.结果 刺激利手时激活对侧Brodmann Area(BA)3、1、2区7例,BA40区5例,BA5、7区3例,BA9、10、11区3例,BA6、8区2例,激活同侧BA5、7区2例,BA9、10、11区2例,BA6、8区3例;刺激非利手时激活对侧BA3、1、2区7例,BA40区6例,BA5、7区3例,BA9、10、11区2例,BA6、8区1例,激活同侧BA5、7区3例,BA9、10、11区1例,BA6、8区2例.3例在刺激两侧时BA3、1、2区和BA5、7区均没有激活,刺激利手时激活对侧BA40区2例、BA6区2例、前额叶皮质1例,刺激非利手时激活对侧BA40区2例、BA6区1例、前额叶皮质1例.结论 痛觉刺激可同时激活一般躯体感觉中枢、缘上回、辅助运动区、边缘系统等相关的皮层中枢,从而引发情绪、认知和内脏系统以及躲避反应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吞咽口腔期的神经控制机制.方法: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8位健康志愿者叩齿和和舌尖沿上腭由前向后滑动时脑激活情况,用SPM5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功能磁共振成像资料.结果:叩齿时,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双侧中央前回、邻近的双侧岛盖、双侧辅助运动区;舌尖沿上腭由前向后滑动时,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双侧中央前回、邻近的双侧岛盖、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小脑后叶结节、双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叩齿和舌尖沿上腭由前向后滑动共同激活区位于双侧的中央前回、邻近的双侧岛盖和双侧辅助运动区.结论:双侧的中央前回、邻近的双侧岛盖及双侧的辅助运动区是吞咽口腔期的神经控制网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视觉中枢进行BOLD-f MRI及MRS综合应用的研究。方法10例健康受试者,男7例,女3例,年龄26~45岁(平均33岁),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未发现颅内病变。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一次f MRI及两次MRS检查。f MRI检查采用组块化设计,活动期通过Goggle系统给予以10Hz闪烁的黑白棋盘格刺激,静息期给予黑屏刺激。f MRI检查结束后,利用MR扫描仪上所带RTIP软件找出兴奋灶的层面,然后在这个层面中进行MRS检查。在第一次MRS检查中,给予黑屏刺激。在第二次MRS检查中给予受试者和f MRI检查中相同的黑白棋盘格刺激。f MRI数据使用SPM99处理,MRS数据使用Functool2处理。结果在f MRI实验中,双侧枕叶有较明显的激活,双侧距状回则更加明显,激活最强点位于右侧距状回。MRS实验中,可发现给予视觉刺激后NAA峰高有一定程度的增高,Cho峰高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在距状回层面,双侧枕叶发现较明显的NAA/Cho增高区。刺激前后NAA/Cho增加54.28%(2.103±0.014versus3.200±0.061,P0.05,配对t检验)。而且f MRI所得兴奋区与MRS所得NAA/Cho增加区基本吻合。结论视皮层的功能磁共振及磁共振波谱联合研究是可行的,其二者所得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外伤患者督脉穴位电刺激的fMRI脑成像变化。方法对1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命门穴和腰阳关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穴位刺激时的脑功能变化进行fMRI观察。结果与静息状态比较,电刺激时出现多个脑区激活。结论电刺激督脉可能会影响脑损伤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骨折类型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压缩骨折49例,爆裂骨折60例,骨折脱位79例,脊柱后成角畸形158例,基保全瘫患者依次分别为14例,39例,54例和94例。结论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以T12、L1最多见(123例,74%),脊柱骨折类型与瘫痪程度有关,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者更易导致完全性瘫痪,其中尤以骨折合并脱位者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的fMRI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在大脑产生的激活,为理解和发展电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对健康被试者的手腕和肘部内侧进行不同频率的低频电刺激,采用功能磁共振仪进行脑部激活图像的采集.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在大脑中的激活具有差异性,引起了运动皮层和躯体感觉区的明显激活.结论提示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可能激活了不同的神经通路,这些神经通路可能服务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功能,对于在电刺激的康复治疗中,选择恰当的刺激频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共18例,男13例,女5例,11个月-37岁,14岁以下15例,结果:18例脊髓纵裂共累及胸6-骶1节段脊髓,同时累及2节段脊髓8例,3节段1例,4节段4例,5节段2例,7节段2例,9节段1例。无间隔型16例,占88.9%。有间隔型1例占5.5%,两型同时存在1例,结论:MRI是诊断脊髓纵裂畸形最准确有效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它可以从不同方位显示脊髓华人裂的部位、范围和形态;MRI同时还可以显示脊髓纵裂合并的其他异常,如脊髓空洞、栓系、低位及椎管内占位病变;MRI可以准确发现先天脊柱畸形有无脊髓异常,为临床提手术方案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268个椎体转移瘤及对照组151例223个椎体骨折的低场MRI形态、信号等改变。结果在水脂分离序列(WFS)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等脂肪抑制序列图像上所有转移瘤均呈高信号。椎体转移灶在T1WI上218个呈低信号,50个呈等信号;在T2WI上71个呈稍高信号,67个呈等信号,130个呈低信号。增强扫描209个有不同程度强化,59个增强扫描后信号与椎体信号相近。结论椎体转移瘤在MRI上表现为椎体内异常信号,以脂肪抑制序列最为敏感,低场MRI可对椎体转移瘤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椎病脊髓损伤评价。方法对30例临床综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相应层面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同时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和FA图。突出椎间盘和未突出椎间盘相邻层面的颈髓FA值和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突出程度间颈椎间盘相应层面的颈髓ADC值和FA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弥散张量纤维束中23例患者均观察到神经纤维束的受压、移位,更有11例显示部分腹侧神经纤维束中断。结论 DTI对评价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采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照顾者为患者提供护理情况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Zarit护理负担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150例脊髓损伤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总分(52.91±11.56)分,88%的照顾者的负担处于中、重度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有:并发症、照顾时间、消极应对方式、患者的自理能力、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自我效能及积极应对方式。结论护理工作者应重视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鼓励患者自理,增强社会支持系统,指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减轻照顾者的照顾负担。  相似文献   

16.
背景:镜像疗法最早用于截肢术后患肢痛的治疗,研究显示该疗法对其他损伤引起的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有效,但针对高位脊髓损伤后3年余的上肢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患者还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高位脊髓损伤后上肢Ⅱ型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试验设计分别应用经皮电神经刺激、镜像盒对该高位脊髓损伤后上肢Ⅱ型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为期2周和3周的疼痛治疗,2种干预手段之间的洗脱期为1周,随访时间为1个月。
  结果与结论:前2周的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患者疼痛没有实质性缓解,甚至一度加重,而洗脱期(第3周)后经过3周的镜像治疗,患者的疼痛感受明显减轻;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表明镜像疗法作为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综合治疗的补充,可能是一种有效地减轻Ⅱ型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疼痛的康复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来确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的脊髓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序列扩散参数值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为定量诊断脊髓疾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患者36例,按年龄分组后,采用3.0 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参数值。比较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变化趋势及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结果颈髓头尾方向DKI参数总体趋势为:MD逐渐增高,FA和MK逐渐减低。C2-3层面FA-灰质(gray matter,GW)和MD-白质(white matter,WM)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01,P0.05;F=16.94,P0.05),C6-7层面MK-GM和MD-GM亦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11,P0.05;F=10.01,P0.05)。FA-WM年龄呈负相关(r=-0.507,P0.05);MK-GM和MK-WM年龄呈正相关(r=0.436,P0.01;r=0.249,P0.05);FA-WM和MK-GM各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KI能反映健康成人的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参数值变化与年龄存在相关性,MK可能是反映神经系统复杂微观结构和损伤改变的高度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需求评价,为创造利于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住院环境提供依据。方法以患者希望拥有的住院环境为主题,采用征求意见表和工休座谈会的方式对64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1例(79.7%)患者对现有住院环境满意,100%的脊髓损伤患者需要提供陪护陪床条件、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指导及治疗费用的保障;90%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需要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和病友和睦相处、医护人员的重视与关爱、家庭的重视与关爱。结论优化脊髓损伤患者的住院环境,提供舒适护理,能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有效性,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工伤致脊髓损伤患者的创伤后成长体验.方法 应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访谈3例具同质性的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以诠释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转录稿.结果 患者的创伤后成长体验包括个人力量增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活在当下的积极应对3个主题.结论 健康照顾者可通过促进创伤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而促进其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