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反映骨骼细胞活性与骨基质代谢水平的生化产物,是在骨骼重建过程中释放于血液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生化标志物、骨吸收生化标志物和骨转换调节剂,能较骨密度更早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其具有敏感性好、特异度高、重复性好、非侵入性、经济适用等特点,是成为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评估疗效、预测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目前,BALP、P1NP、CTX等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新的标志物如CXC、GSN、ANXA2等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研究,但国内临床相关研究较少,其能否作为有效指标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对一些新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较骨密度更早反映出骨量变化,联合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对评估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状态、骨代谢疾病的鉴别诊断、抗骨质疏松疗效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骨代谢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判断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目前BALP、P1NP、TRAP、CTX作为相对研究较广泛的骨转化标志物已被应用于临床,一些较新的骨转换标志物(如OPG、LP、Cat K等)是否能作为预测骨折风险、监测治疗疗效的指标仍需临床医师进一步研究,以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本文对骨形成生化标志物、骨吸收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质疏松(0P)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但是,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其危害程度认识还不够.为了进一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与骨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RA并发OP的发生机制,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预防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医务工作者对RA并发O...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骨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可导致骨和关节破坏的慢性疾病.在RA发生发展过程中,骨代谢异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量丢失和骨破坏.骨代谢的相关指标可以间接反映骨量丢失的严重程度.本文将对RA患者骨代谢的基本特点及骨量丢失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跟骨超声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一种慢性多关节的全身破坏性疾病。RA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但难度却相当大。临床诊断RA的 7项标准之一是病人双手X线片的变化 ,发病初期突出表现为指关节端的骨质疏松 (OP) ,然而由X线片观察早期的OP不易检出。我们曾经运用双能X线吸收法 (DEXA)测定RA病人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1] ,但所需的仪器设备费用昂贵 ,一般基层医院难以承受 ,不利于普及推广。近 10年间发展起来的定量超声测试技术具有无辐射、高敏感度和高准确性等特点 ,不仅能反映人体骨量的变化 ,而且能综合评价骨的弹性和骨的结构 ,因…  相似文献   

6.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提供快速、灵敏、且无创的监测.然而,它们的分泌水平呈现出夜晚或清晨高峰而午后或傍晚低谷的昼夜节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20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这一节律性波动,不仅对采样时间和治疗评估有临床意义,而且体现了骨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73例患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35例,年龄(64. 51 ± 13. 27)岁,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38例,年龄(65. 42 ±8. 86)岁。采用美国Norland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2-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 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并测定身高、体重、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 (BU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 CTX),比较两组血清OC、BAP、S-CTX水平。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形成指标血清OC( 13. 5654 ± 8.8701)ng/mL,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9.3113 ±6. 7816) n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形成指标BAP( 15. 7274 ±5. 3279)ug/L,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6. 7539 ±7. 0390)ug/L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骨吸收指标S-CTX(0. 7746 ±0. 7149)ng/ml,比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0. 3346 ± 0. 1668)n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身高(162. 60 ± 6. 87 ) cm、体重 (60. 54 ±9. 87)kg、ALT(20. 19 ± 16. 56) IU/L、AST(20. 09 ± 10. 41 )IU/L、CRE(64. 55 ± 19. 51) umol/L,BUN(5. 75 ± 1. 97) mmol/ L,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身高(161. 92 ±9. 33)cm、体重(64. 85 ± 11. 86)kg、ALT(23. 91 ±15. 87) IU/L、AST(21. 32 ±8.72)IU/L、 CRE(63. 79 ± 13. 4260) umol/L、BUN(5. 27 ± 1. 60)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 L2-4、Neck、Troch、Ward’s 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 8600 ± 0. 1637 ) g/cm2、( 0. 6840 ± 0.0. 1355 ) g/cm2 、(0. 5831 ± 0. 1225)g/cm2、(0.5181 ±0. 1304)g/cm2,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0. 8744 ±0. 1668)g/cm2 ,(0. 7426 ±0. 1686)g/cm2、(0. 5995 ± 0. 1088) g/cm2 , (0. 5459 ±0. 1088) g/cm2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活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运动频率对RA伴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初诊R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RA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等指标,观察这些临床因素对RA患者的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血清骨代谢指标包括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1,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 pro collagen N-terminal pro peptide,PINP)、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OH)D],通过电话回访RA患者的康复运动情况,分析运动频率对RA伴OP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组RA伴发OP的发生率为46.67%,BMD的下降以腰椎、股骨颈最明显。BMD的改变与年龄、病程、DAS28评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DAS28评分的升高,BMD降低(P0.05)。骨吸收指标β-CTX在年龄≤65岁组、病程≤0.5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骨形成指标PINP、OC在年龄≤65岁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在DAS28评分2.6组高于DAS28评分≥2.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伴OP患者中,经常运动组的全身及腰椎BMD、PINP、OC均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INP、OC与经常运动呈正相关(P0.05),β-CTX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MD受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影响明显,随着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的提高,全身BMD呈增加趋势。结论 RA伴发OP的发病率高,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疾病的活动、25-(OH)D水平、运动频率相关。RA伴发OP属于高转换型骨代谢异常,在疾病早期、活动期骨破坏和骨形成均加快。运动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建议临床应重视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的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对其发生风险的预测方法有限且准确度不足。近期研究发现骨转换标志物可能对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有应用前景,现综述近年来有关骨转换标志物(CTX-1和PINP)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筛查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高风险人群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与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在我国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二者之间又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个广泛应用的药物可以同时对两者都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将来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药物,笔者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收集RA患者60例和健康对照者20名,再将60例RA患者按照是否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分为OP组(32例)和非OP组(28例)。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7、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PINP)、I型胶原C-末端交联顶端肽(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CTX)水平,并详细记录临床、实验室资料。对两组间计量资料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RA组与对照组相比,其骨密度、PINP水平普遍较低(P0.05);CTX、IL-1β、IL-17、IL-6水平普遍较高(P0.05)。(2)与非OP组相比,OP组的年龄、病程、IL-1β、IL-17、IL-6水平普遍较高(P0.05),OP组患者CTX、PINP水平虽然高于非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β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成正相关(r=0.423,P0.05),IL-6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ESR、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成正相关(r=0.473、0.370、0.481,P0.05);IL-17与CRP、ESR、DAS28成正相关(r=0.411、0.367、0.468,P0.05);CTX与疾病活动性指标CRP、ESR、DAS28呈正相关(r=0.536、0.488、0.466,P0.05),与病程呈负相关(r=-0.268,P0.05);PINP水平与各疾病活动性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存在较高的OP发生率,且合并OP患者IL-1β、IL-17、IL-6高于未合并OP患者,RA患者中继发OP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IL-1β、IL-6、IL-17相关;CTX和PINP与疾病活动和OP密切相关,测定这两个骨代谢指标能够了解RA患者早期骨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代谢指标与疾病活动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放射学进展的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共募集了68例绝经后RA患者。血清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胍氨酸肽抗体(CCP)。同时检测了钙、维生素D、骨碱性磷酸酶(BA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DXA)测量腰椎和左股骨颈的BMD(g/cm2)。DAS28和Sharp评分分别用于计算疾病活动度和放射学进展评估。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临床血清标记和疾病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患者的异常BMD比率为94.12%,其中29.41%(20/68)为骨量减少,而64.71%(44/68)为骨质疏松。ESR、CRP和DAS28之间显著相关(P0.05),均提示疾病活动。血清β-crosslaps水平与任一疾病活动指标均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Sharp评分呈正相关(r=0.776,P=1×10-6)。结论绝经后RA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现象突出,可能与疾病活动和/或关节结构破坏有关。β-crosslaps是与放射学进展相关而与疾病活动无关的有价值的血清标记。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在临床上都属于常见疾病,RA在引起继发性骨质疏中占有重要地位,RA所导致的骨质疏松伴有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的发生率增加,降低了治愈率,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RA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RANK/RANKL/OPG信号转导通路系统及炎症因子与其发生有一定关联。RA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RA病程的长短、疾病的活动程度、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于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质疏松这一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然而,对于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会造成骨质疏松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及生物制剂的使用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及时控制关节炎症可以减少关节结构损伤、减少骨量流失。对于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的骨质疏松可采用传统的检查工具检测,也可用最新软件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来筛查;随着对骨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一些靶点治疗的新药也陆续发现,为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本文从RA相关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3方面来进行论述,以期加深临床工作者对RA并发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阿仑膦酸钠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2012年6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OP患者120例,分为RA+OP组(60例)和OP组(60例),且均口服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钙尔奇D持续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表征髋部力学结构强度的参数值CSA、CSMI、Z、CT和BR值(分别代表股骨颈抗轴向压缩力、骨骼刚度、抗屈曲负荷系数、皮质骨厚薄及屈曲比)、骨密度(BMD)、骨折发生率、炎性指标及临床体征。结果 经治疗6月、12月后,除RA+OP组全髋部位BMD外,OP组全髋、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BMD、CSA、CSMI、Z、CT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BR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2月后,RA+OP组股骨颈、全髋BMD、CSA、CSMI、Z值均低于OP组(P<0.05),腰椎BMD、CT、BR值无差异;治疗6至12月期间,RA+OP组股骨颈、全髋BMD增长率低于OP组(P<0.05);RA+OP组治疗前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OP组,所有RA患者疾病活动性控制良好。结论 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和钙剂可明显提升RA患者骨密度及髋部骨强度,提高骨骼稳定性,这种提升随疗程延长比正常骨质疏松患者缓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分别测定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及骨密度并比较。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组患者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非骨折组,其差异有显著性;而两者骨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以作为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重建是一个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而该过程中的骨吸收和骨形成分别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介导.骨转换加速是骨代谢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细胞活动耦联的中断伴随骨转换加速过程.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对可以反映骨转换的生化标志物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血清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物与骨丢失率和骨折风险相关,这对于高风险患者的确定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近年来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特别关注其在药物功效的临床试验和骨量测量的补充这两方面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运用生化标志物可以进一步优化高风险患者的确定、药物开发的过程以及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的临床监测.虽然生化标志物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性,但必将以其无创性、易重复性和及时性的优点而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7.
一、骨转换的概述 骨骼的动态代谢是由体内受精细胞调节的骨重建过程完成的,骨重建过程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方面。在儿童和成年的早期骨形成多于骨吸收,骨量不断增加直到30—40岁时达到峰值,即骨量的平台期。之后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降低,甚至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常常合并骨质疏松,这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现代医学临床治疗和选择的药物很多,但是胃肠道不良反应突出,而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和多靶点多途径整体治疗有其独特优势,特别是补肾通络法通过临床和实验验证,证实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破坏伴随RA整个病程,一旦发生骨破坏、常规激素疗法效果有限而预后差。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报道,中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已取得一定成效,且中药的重要作用也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对中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行经期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病人的骨质疏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运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考察了40例行经期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病人的骨质疏松。血沉高的病人组的骨密度低于血沉低的病人组。服用小剂量的强的松不影响骨密度。肝肾阴虚病人的骨密度低于其他类型的病人。骨密度测定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质疏松的诊治和预后评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