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介入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肝移植术后因血管并发症行DSA造影检查或介入治疗的 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操作均顺利。造影发现肝动脉血栓 (HAT) 1例、肝动脉狭窄 (HAS) 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 3例、肝静脉狭窄 1例、下腔静脉狭窄 1例、上腹腔炎症性改变 1例 ,发生肝固有动脉痉挛 1例。其中 ,HAT、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肝静脉狭窄各 1例行介入治疗后 2例效果明显。结论 介入技术对于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用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经DSA造影检查,均能清楚显示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开口及大小.其中17例行弹簧钢圈栓塞供血动脉,5例用无水乙醇栓塞供血动脉,2例行假性动脉瘤孤立术.24例患者全部得以有效止血.结论 介入治疗是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以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磊  刘福全  岳振东  赵洪伟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20-1123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肝脏移植术术后出现肝动脉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经肝动脉的置管尿激酶30万单位(经导管2~3小时泵入,2次/日)药物溶栓辅以肝素钠3000单位(每6小时一次静脉推注)抗凝治疗;肝动脉狭窄患者7例,其中3例行球囊扩张术,4例行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10例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肝动脉开通成功,术后患者的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是有效解决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及肝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介入放射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6例肝动脉狭窄(HAS)者采用PTA或支架植入治疗,3例肝动脉闭塞者先行动脉开通,再行PTA或支架治疗,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盗血综合征(GSS)者行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介入治疗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4例肾移植患者中,1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2例假性动脉瘤,行导管栓塞术;1例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动脉溶栓术。结果 1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其中3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随3-35个月,未见狭窄;2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术后,1例血流恢复正常,1例行移植肾摘除;1例移植肾动脉溶栓者,由于并发出血行移植肾摘除。结论 介入治疗是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介入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技术在肝脏移植前后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2月对拟行肝脏移植的30例患者术前行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选择造影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肝脏移植术后怀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行造影及介入下溶栓及内支架治疗。结果30例患者术前造影中提示肝癌11例;4例患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血管变异。29例患者间接门脉造影成功,其中2例肝癌患者发现门脉癌栓,2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对6例怀疑胆道和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作血管造影及相关介入治疗。其中2例成功行狭窄动脉吻合口金属内支架治疗,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造影显示肝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其他3例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结论血管造影能够提供准确的动脉和门静脉解剖和变异信息;血管介入技术有助于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支架治疗技术在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门静脉狭窄的7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支架置入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7例均成功置入门静脉内支架,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与门静脉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患者随访3~34个月.除1例因同时合并肝动脉闭塞、缺血性胆道损伤于术后3个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6例患者影像随访显示门静脉通畅.结论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的介入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腹腔内脏血管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腹腔内脏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进行介入治疗的9例内脏动脉动脉瘤患者,总共11枚动脉瘤,其中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部动脉瘤合并右侧结肠动脉动脉瘤,1例为2枚脾动脉瘤,另外还有5例各1枚脾动脉瘤,1例胃右动脉瘤,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使用弹簧圈分别成功对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7枚脾动脉瘤及1枚右侧结肠动脉瘤,1枚胃右动脉瘤,1枚肝动脉假性瘤进行了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的使用覆膜支架植入隔离动脉瘤.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未出现相关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植入支架后瘤腔被完全封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通畅.结论 介入栓塞技术可以成功栓塞大部分内脏动脉动脉瘤,对于部分栓塞困难者可以使用覆膜支架隔绝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介入放射学诊疗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手在诊断和处理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对通过介入方法诊断的7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病例进行了回顾,对该7例病例相关生化指标,血管造影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7例中6例在操作技术上获得了成功。其中3例腔静脉狭窄者术后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改善满意,其中1例超过20个月,另2例由于其它死亡原因分别术在术后10d和29d死亡。肝动脉并 介入术后肝功能未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管造影对肝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下腔静脉狭窄的介入处理效果令人鼓舞,介入处理移植后肝动脉并发首的受到诊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光  刘英秀  王健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95-1097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5例患者因肝移植治疗术后超声多普勒检查肝内未见动脉血流,提示肝动脉闭塞而行急症DSA检查.血管造影诊断为窃血综合征,并行窃血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脾动脉窃血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胃右动脉窃血1例,患者随访时间3~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移植肝脏功能正常,未见与动脉栓塞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肝移植术后动脉窃血综合征虽然发生率不高,但造成的危害严重,应该受到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彩夺目对于移植肝脏功能的保护相当重要.介入栓塞治疗以其微创、高效、并发症少的优点,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Some complication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appear as aspecific clinical and blood test abnormalities; others--e.g., 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stenosis of the biliary anastomosis before T-tube removal--require early diagnosis. These considerations justify the need of frequent radiologic examination in both the complicated course and the follow-up. The authors report their experience in 59 adult patients submitted to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irreversible liver disease in advanced stage (49 with cirrhosis, 10 with HCC; 5 with cholestatic hepatopathy; 3 with fulminant hepatitis; 1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 1 with metastatic APUDoma). Two hundred and sixty-three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Doppler US, CT, angiography and cholangiography) which showed numerous early and delayed complications: 13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maneuvers (US-or CT-guid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fluid collections, biliary drainage, bilioplasty, arterial 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iagnostic and operative radiology are essential for the succes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tegrated imag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diagnosis of complications, whil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techniques can be usefully employed in thei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诊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介入手段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应用,分析移植术后T管留置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介入诊治资料,分析有无T管所需采取的介入治疗方式.结果 保留T管的28例患者经造影证实胆道并发症存在后需进行介入治疗的17例,仅需通过原T管引流治疗的11例,而仅需进行球囊扩张后仍以T管引流的3例,需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治疗(和辅以球囊扩张)的14例;无T管的27例患者全部进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诊断发现梗阻病变并予以介入治疗.共发现8例同时存在血管并发症并予以相应处理.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黄疸均明显消退,技术成功率100%,短期(1个月)缓解率100%.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重复性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后留置T管可为部分患者提供针对胆道梗阻进行造影诊断与引流治疗的途径,但大部分患者仍需介入手段干预,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对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价值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 1998年9月至2001年11月进行的200例肝移植病人中术后18例发生肝动脉狭窄、闭塞,对18例病人行球囊扩张与内支架置入术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 15例病人成功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治疗13例,内支架治疗2例,3例病人介入治疗失败。治疗成功的15例病人中7例愈后良好,8例愈后不良。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可作为治疗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治疗愈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