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称,《内经》把泄泻分属于五脏。隋唐以前的《颅囟经》始有小儿的“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敬主之”的简要记载。隋·《巢氏病源》、唐·《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均称本病为“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据时令以定吐泻的寒热属性,热泻用玉露散,寒泻用补脾散,后世医家  相似文献   

2.
小儿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状为其主症。“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本病为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一、病因病理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  相似文献   

3.
浅述祛湿诸法在小儿腹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梅晓萍  郭选贤 《陕西中医》2007,28(11):1558-1559
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因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极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水湿滞留而发生泻泄。由于小儿泻泄乃湿邪为甚,而脾主湿且喜燥恶湿,脾胃若失其运化功能,则水谷和污而下呈泻,故祛湿法是治疗小儿泻泄的主要方法。1清热利湿法适用于证属热胜于湿的湿热泄泻。证见:泻下水样便,色深黄褐而臭秽,伴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唇红而干,舌红、苔少或苔黄而干,指纹红紫,脉滑数。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山药、乌梅、焦楂、滑石、竹叶。若伴恶心呕吐者,加茯苓、制半夏、生姜、竹茹以止呕降逆;伴腹痛者,加白芍以和中缓…  相似文献   

4.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腹泻属于中医小儿泄泻范畴。《奇效良方》谓:“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小儿泄泻的病因根据古代医籍论述归纳有三:一为感受外邪;  相似文献   

6.
周瑞珍 《新中医》1993,(8):13-14
小儿秋泻,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本病多在秋季发生,故称为小儿秋季腹泻。本病属于中医“小儿泄泻”范畴。古人对小儿泄泻一证,论述甚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泻。”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失健运则泄泻随之”等等。这些论述,已指出本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  相似文献   

7.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2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永军 《中医研究》2007,20(12):54-55
小儿伤食泻亦称食积泄泻,其病因病机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节,易伤脾胃,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并走大肠,导致泻泄。高氏揉捏法是通过揉腹、揉背俞穴、揉足三里、捏脊,对小儿伤食泻进行治疗的。2002-04—2003-12,我们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272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研究272例全部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电力医院就诊的小儿伤食泻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5例,男49例,女86例;年龄平均(3±2.46)岁。对照组135例…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婴幼儿腹泻是3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四季均有发病,但以夏秋两季发病最多,中医称之为小儿泻泄。主要病因是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根据腹泻症状的缓急分为久泻和暴泻。泄泻调治不当或迁延日久,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四季皆有,夏秋更多。便泄稀水或下稠粘臭秽之大便,一日多次,为其主証。泄泻为病,每多并见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肠鸣,呕吐,納呆,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等証。古人根据它的发病原因、季节、性质、病程、証状,分为寒泻、湿泻、热泻、伤食泻、脾虛泻、腎虛泻等类。但在夏秋季节所见的泄泻,多属湿邪、食积类型,正如《內經》云:“飲食自倍,肠胃乃伤;”《难經》云:“湿多成五泄。”这就說  相似文献   

10.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6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腹泻,是小儿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孙文胤《丹台玉案》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以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夏秋两季为多。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66例,其中男90例,女76例;年龄1~6个月30例,7~12个月35例,1~2岁56例,3  相似文献   

11.
五更泄小议     
五更泄,首见于明代《寿世保元》一书,又名晨泄、瀼泄,是指黎明前作泄的一种证候。五更泄之发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虚,如赵献可言“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多水泄不止”。张景岳亦曰“肾中阳气不足,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而汪昂释之更为简要“肾之阳虚,不能键闭”。故此,一般又认为五更泄即肾泄,其临床表现为: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小儿泻泄5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芝  刘朝曦 《陕西中医》2001,22(5):284-284
目的 :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对小儿泻泄的疗效。方法 :将 50 0例小儿泻泄患者分3型 :湿热、脾虚、虚寒治疗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 95.2 %。提示 :该方法具有辛开苦降 ,补脾和中 ,可使中焦得和 ,升降复常 ,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腹泻的推拿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儿腹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四季均可见,但多发于夏秋季节,本病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或内伤乳食,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下趋力弱,而致腹泻,病因一般有感冒伤食泻、肾虚泻、惊泻、热泻、寒泻、脾肾阳虚泻、湿热伤阴泻和脾虚泻.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腹泻除与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外,尚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毒及细菌感染有关.本文就推拿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泻一症 ,病因方面 ,多归于外感、饮食、惊下所致 ;与其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对于小儿的生理、病理、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等古人已有科学的论述。而在治疗过程中 ,各家学派又都有独道见解。笔者多年来运用自拟方“滑车汤”治疗小儿腹泻 ,疗效满意。现将 5 7例小儿泻泄的临床治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5 7例中 ,男 32例 ,女 2 5例 ,年龄最小 2个月 ,最大 7岁。其中 2个月至 1岁 2 8例 ,1至 2岁 1 5例 ;3至 7岁 1 4例。病程最短 1天 ,最长1个月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 :腹泻 ,便次增多 ,日几次至十多次 ,呈稀糊状 ,蛋花样或水…  相似文献   

15.
时行泄泻与吐泻,均属夏秋间较为常见的肠胃道疾病.二者病因、症候虽有相同之处,但在证治上则各有特点,兹分述如下:一、时行泄泻古代文献,对泄泻分类甚细.《内经》有濡泄、飱泄、洞泄之分.其成因分为风、寒、热、虚四类.如《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飱泄",是指泄泻由外感风邪而起;"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指伤于暑热所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是为寒泻;"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是为虚泄.说明当时的医家,已从辨证来分因了.其  相似文献   

16.
何廉臣是民国初年温热学家,著有《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和主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下简称《验案》)等书。在《验案》中论及“风泄”、“风痢”,辨证明晰,治法的当,对临床执匕有指导意义。在风泄案(何拯华《验案》上海科技出版社1960年3月第2次版,第59页):风泄原因:暮春外感风邪,不服药而病愈,至首夏顿病飧泄。证候:肠鸣腹痛,一痛即泄,汇多完谷,溺清而短。疗法:初用刘草窗氏痛泻要方(术、芍、陈、防)等止其痛泄为主,佐川芎升散其伏风,炒麦芽消化其完谷;继用五味异功散升补脾阳为主,佐以白芍、煨姜酸苦泄肝。  相似文献   

17.
杨振领 《河北中医》2004,26(9):678-679
“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首见于明·方约之先生所著《丹溪心法附余》 ,此乃治疗崩漏之基本治法 ,治用至今。笔者认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很难绝对分开 ,故将崩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论治。第一阶段为出血期 ,宗“急则治其标”之旨 ,采用塞流法 ;第二阶段即血止之后 ,采用澄源、复旧之法以调周期而固本 ,使源清而后流洁 ,方可达到恢复健康 ,防止崩漏再发之目的。现略述如下。1 塞流 (第一阶段 )崩漏是以出血为主症。所谓“塞流” ,是指崩漏的初始阶段 ,应把止血作为临证时的第一要务。先人有“血遇黑则止”之说 ,故塞流所选的药物一般…  相似文献   

18.
暑泻一证,首见于《丹溪心法》,系指因感受暑势之邪而致的腹泻。独见于夏秋季节。尤以3岁以下小儿较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胃薄弱,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特易为外邪所侵。一旦受邪,则因小儿神气怯弱,暑性酷烈,传变迅速,而易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气欲脱等危象,故在治疗小儿暑泻时,必须权衡暑熟、津气耗伤与小儿脏腑功能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及时审慎地予以治疗。笔者在2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将小儿暑泻一症按暑热炽盛、暑湿食阻、湿热交蒸、暑伤气阴四个方面进行辨征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运用复方雷公藤糖浆以消除或减少原发性肾小球病尿蛋白的流失,即塞流;运用治肾系列方辨证施治以消除病因,阻断病机发展,即澄源;采用药食配合,以补偿尿蛋白等精微物质的流失,即复本的经验。认为运用塞流、澄源、复本三法是治疗慢性肾小球病蛋白尿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医儿科学》(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第437页指出:“惊泻”亦曰“肝泻”。笔者认为,此议不妥。“惊泻”乃是婴幼儿泄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于周岁以内的婴儿(张桂英:益脾镇惊散加减治疗小儿惊泻52例,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10期)。临床以大便色青,稠粘不化,胆怯易惊为特征。多见于婴儿维生素D缺乏症和维生素B_1缺乏症等。病因为小儿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