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的长期效果.方法 对上海市黄浦区1986年出生并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进行隔年随访,采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与本底对照(1984-1985年HBV横断面调查结果)以及外对照(1991年开展的相邻区域同年出生但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调查的结果)相比计算保护效果.结果 随访队列23年间共计采集血液标本5993份,抗-HBs阳性率随免疫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从89.01%下降至18.77%),平均为40.39%;抗-HBc各年阳性率平均值在1.87%上下波动;HBsAg阳性率波动保持在1.00%(0.46% ~ 0.98%)以下,平均为0.62%(37/5993),与本底对照相比,各年龄组疫苗的保护效果在81.37% ~ 95.78%;与外对照相比,疫苗保护效果为72.76%.结论 血源乙肝疫苗中长期保护效果良好,免疫后23年无加强免疫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3.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0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持久性及远期保护效果,从1986年开始,结合农村计划免疫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对免疫后首次检测HBsAg阴性的762名免疫儿童进行了最长10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抗-HBs阳性率以S/N值≥2.1标准计算,分别从免疫后第1年94.44%和84.21%降至第10年50.24%和34.7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抗-HBsS/N值的GMT由第2年的31.62和23.99降至第10年的3.09和2.51,下降更为明显,且GMT以免疫后3~5年下降最快,而抗-HBs阳性率则以9~10年下降最快。(2)母亲HBsAg阴性儿688名,共观察了3559.0人年,出现5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14%;母亲HBsAg阳性儿74名,共观察了456.5人年,出现1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22%,出现的6例HBsAg阳转者均未形成慢性携带状态。与乙肝疫苗免疫前同龄HBV易感儿童HBsAg年阳转率4.27%相比,乙肝疫苗对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HBsAg阳转保护率分别为96.72%和94.85%。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15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消长动态及远期保护效果。「方法」从1986年开始,每隔1~2年,采取整群随机方法对湘潭随机方法对湘潭市区1985~1988年出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效果随访一次,采血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15年共观察儿童5006名,各次观察的HBsAg携带率为0.63%~2.32%,平均携带率为1.38%。明显低于免疫前同一人群的10.33%,保护率为86.65%(95%可信区间为72.13%~100.00%)。全程免疫后抗-HBs的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高峰值均出现在首针接种后7~12个月,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但免疫后15年的儿童中仍有45.31%的个体抗-HBs的mIu/ml值〉10.0,G值为27.95mIu/ml,且HBaAg和抗-H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6年的免疫效果。方法连续对2003-2004年出生、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接受过0月、1月、6个月程序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的218名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6 a,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接种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细胞(CHO细胞)】和不同剂量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的3组儿童进行免疫效果比较。结果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总体趋势优于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结论两种不同种类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效果良好,母亲HBsAg阴性新生儿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6 a的随访期间,不同疫苗组间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浓度下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6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为研究新生儿接种血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远期效果和探究加强免疫的必要性,对上海市原南市区1986年出生时接种血源乙肝疫苗的儿童,至少隔年随访1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显示16年间HBsAg阳性率在0.46%~0.98%之间,平均0.63%(95%可信区间为0.39%~0.83%),大大低于免疫前本底对照和外对照,而且无随免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与外对照相比,血源乙肝疫苗的远期保护效果为82.06%(95%可信区间为73.45%~91.83%).提示新生儿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6年无加强免疫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8.
9.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定相应的乙肝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从业人员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HBsAg、抗-HBs、抗-HBc。结果HBsAg感染率下降了72.63%,抗-HBs的阳性率为86.69%,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78.91%。随机抽检接种乙肝疫苗712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82%、74.44%、16.85%,未接种乙肝疫苗2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8.63%、17.27%、18.70%,接种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89、266.62,P均〈0.01);低应答和无应答复种10μg×3针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为78.46%;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抗-HBs阳性率和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t=4.53,P均〈0.01)。结论从业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低应答和无应答复种大剂量乙肝疫苗能提高抗-HBs阳性率,加强免疫能维持较高的抗-HBs阳性率和GMT水平。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普种预防儿童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免疫效果。方法:建立肝病报告制度,对乙肝发病情况进行监测;以出生队列定群随访和横断面调查方法,观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13年的免疫持久性、HBV感染标志变动和乙肝发病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V感染标志。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轨道,母亲不筛检,新生儿接种常规剂量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达到85%以上。免疫后13年的长期连续定群观察结果和免疫10年后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免疫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已从既往的16.0%下降为2.3%,HBV感染率从既往的51.5%降至3.5%,疫苗预防HBsAg的保护有效率达到89.7%,预防HBV感染的保护率达到96.2%,1-13岁年龄组人群的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已由18.38/10万降至1.6/10万,下降了91.3%,保护效果稳定。结论:在肝癌高发区隆安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可获得有效控制HBV感染和HBsAg慢性携带的长期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现阶段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自1985年4月开展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所取得的成果。方法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试点区,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家庭为单位,采取血清,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和HBV流行率经标化后分别为6.03%、37.75%和37.33%;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均低于1987年同一地区的检测结果,尤以<20岁青少年降低比较明显;抗—HBs阳性率则高于1987年同一地区的检测结果,尤以<20岁青少年升高明显。结论人群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改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现况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评价浙江省新生儿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接种率和免疫效果 ,1997年 6月在全省 11个地区 (市 )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法 ,抽取 1992年 1月 1日~ 1996年 10月 31日出生的儿童 4876人 ,调查了乙肝疫苗的首针接种率和 3针全程合格接种率 ,又对其中10个县 (区 )的 75 1名儿童采血检测HBsAg和抗 -HBs。结果显示 :浙江省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已达 96 10 % ,3针全程合格接种率为 93 0 3 % ,接种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BsAg阳性率为 2 0 0 % ,较接种乙肝疫苗前 (1985~ 1991年 )的 7 95 %有明显下降 ,抗 -HBs阳性率达 73 10 % ,几何平均滴度为 39 2 5mIU/ml。说明浙江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处于较高的水平 ,其免疫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接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6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不同种类基因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6年的免疫效果。方法连续对1996~1997年出生、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接受过0、1、6个月程序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的218名新生儿队列进行追踪观察6年,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接种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和不同剂量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的3组儿童进行免疫效果比较。结果免疫初期(1~3年)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总体趋势优于重组乙肝疫苗(酵母)(χ2=6.150~11.57,P<0.05),观察期间未发现HBsAg阳性者。免疫初期两种不同剂量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的免疫后抗体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第6年随访了79名儿童,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者4名(占5.06%)。结论两种不同种类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后中期效果良好,母亲HBsAg阴性新生儿完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6年的随访期间,不同疫苗组间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浓度下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近期与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10μg剂量,按0,1,6月程序免疫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8月龄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HBVM均为阴性),初免后抗体阳性率为90%以上,而母亲未作HBsAg检测的新生儿,抗体阳性率在86%左右,略低于前者。追踪观察,抗体维持时间较长,新生儿免疫后5年仍有70%以上的阳性率,表明国产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源性与免疫持久性。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陕西省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现况和影响接种的因素。方法 于2 0 0 3年8~9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全省82 2名适龄儿童。结果 全省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 4 . 4 %、6 7 .6 %、6 1. 2 %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儿童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或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家中和医院出生儿童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HepB全程及时接种儿童家长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未全程及时接种儿童家长;首针未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要接种占4 7 .86 % ;家长获得HepB接种信息的主要来源于医生占71 .4 %~96 .6 %。结论 提高住院分娩率和儿童家长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尤其是注重医务人员和儿童家长的人际交流均是提高HepB接种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人群效果观察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在人群中应用的效果 ,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河南省 13个县市中的 1890个家庭 ,5890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发现接种疫苗者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 ,抗 HBs阳性率明显升高。只接种 1针者无免疫保护作用 ;2岁内接种疫苗效果最好 ;5岁以下儿童中接种率达到 70 %时可使HBsAg阳性率降低到 1%以下。结果说明乙肝疫苗在人群中应用效果明显 ,小年龄接种和全程接种对效果影响显著 ,维持高的接种率才会使相应人群带毒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镇海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宁波市镇海区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自1990年起每年随机抽查50~60名儿童检测接种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并调查人群乙肝发病率.1999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HBsAg携带率呈下降趋势,儿童尤为明显,从接种前4年平均阳性率13.14%下降到最近4年的0.39%,下降了97.03%.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35,t=4.51;P均<0.01).说明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同时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评价新生儿血源性乙肝疫苗免疫后的远期保护效果,为进一步完善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层抽样方法,从上海市2个区1986-1996年出生的有全程血源性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中抽取2692人作为调查对象,按免疫后不同时间分11个组,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定量、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平均为1.75%,未见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anti—HBc阳性率平均为3.64%,呈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趋势。anti—HBs阳性率平均为40.16%;18岁以下青少年anti—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19岁以上者anti—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5~19岁组人群anti-HBs阴性率最高(66.80%)。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孕期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家庭成员HBsAg阳性、男性、年龄增大是青少年感染乙肝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源性乙肝疫苗具有较持久的保护效果。建议开展15岁以上人群的定期随访,对anti—HBs阴性者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血源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4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解新生儿血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持久性及长期保护效果,1986~1989年,在正定县吴兴乡7个自然村结合农村计划免疫活动,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并以免疫后首次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762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4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14年间,HBsAg阴性和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分别由最高的94.44%和95.83%逐年降至50%左右,至10~14年波动于40%~50%;抗-HBs有效阳性率的动态变化与阳性率相似,10~14年基本维持在20%左右.14年间对HBsAg阴性和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共随访观察了7 612.5人年,发现HBsAg阳转者6例,HBsAg年阳转率为0.08%,与本底对照的1.13%相比,保护率为92.92%.这6例HBsAg阳转者在之后的多次检查中均HBsAg阴性,未形成HBsAg慢性携带者.表明血源乙肝疫苗的长期保护效果良好,14年内无需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