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观察服用复方米非司酮片 (米非司酮 + AF-5 3)后早孕妇女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变化。 6 0名孕 6~ 7周的妇女被随机分为 6组 ,A组 :对照组 ;B组 :米非司酮 40 mg/次 ;C组 :米非司酮 75 mg/次 ;D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2 0 mg+ AF-5 35 mg) ;E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30 mg+ AF-5 35 mg) ;F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40 mg+ AF-5 35 mg)。以上各服药组 ,均为上述剂量每日 1次 ,连服 2日。服药 48h后手术终止妊娠 ,取蜕膜组织 ,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测定其胞浆、胞核雌、孕激素受体浓度。结果显示 :复方米非司酮各配伍组均显著降低孕激素受体 (PR) ,升高雌激素受体 (ER) ,改变 ER/PR,促进流产发生。 E组使胞浆雌激素受体 (Ec R)显著高于其它各用药组 ,可能有利于流产后雌激素尽快作用于 ER,促进内膜恢复。结论提示复方米非司酮中米非司酮与AF-5 3配伍具有协同作用 ,改变了雌孕激素受体比例 ,促进流产的发生 ,E组有利于子宫内膜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米非司酮抗早孕蜕膜雌,孕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Huang L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5):275-277,I007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米索)对人早孕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取正常早孕、服米非司酮及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后各10例的蜕膜,应用单克隆抗体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观察ER、PR的变化。结果正常早孕蜕膜ER和PR位于大部分蜕膜间质细胞及少数腺上皮细胞胞核内,受体水平积分ER为5860790±311691,PR为4905970±157319;服米非司酮后蜕膜ER、PR水平积分为3547180±191858、3700750±188322;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后蜕膜ER和PR水平积分为2021721±145281、2528580±240535。3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米非司酮及米索可使早孕蜕膜ER、PR水平下降,这可能与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方法及CHAMPION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检测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绒毛及蜕膜中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 (PR) ,从受体水平探讨药物流产的机理及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的可能原因。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9年 8月至 10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确诊为早孕 ,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 10例为米非司酮组 ,选择同期吸宫流产 10例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符合以下条件 :19~ 32岁 ;停经 <5 6d ;平时月经规则 ;3个月内未用过甾体激素类药物 ;无生殖道炎症和肿瘤。1 2 方法1 2 1 标本收集…  相似文献   

5.
米非司酮对人蜕膜雌,孕激素受体及血清生殖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人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的抗早孕机理。方法:应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DCC)法和酶联组化法测定正常和服米非司酮100mg后的人蜕膜组织ER、PR;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β-hCG、雌二醇(E2)、睾酮(T)和孕酮(P)的水平。结果:口服米非司酮100mg后,人蜕膜组织胞浆PR明显减少(P〈0.05),而胞浆ER明显增多(P〈0.0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米非司酮及米索对人早孕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血清内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早孕、服用米非司酮及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后各20例的蜕膜,应用单克隆抗体链霉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酶 (S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 ER、PR 的表达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米非司酮配伍米索使蜕膜组织中 ER、PR 表达下调,正常早孕组、服米非司酮组及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清雌二醇(E_2)、睾酮(T)、泌乳素(PRL)含量上升,孕酮(P)下降;而对 FSH、hCG 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大剂量RU_(486)能竞争地结合蜕膜组织孕激素受体,使早孕期高浓度的内源性孕酮与其受体的正常结合受到干扰,从而达到抗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及绒毛中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及绒毛中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口服米非司酮并米索前列醇 (米索 )后各 15例患者的蜕膜及绒毛 ,应用单克隆抗体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CHAMPION系列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观察ER、PR的变化。结果 人工流产组蜕膜ER阳性细胞百分比为 (6 1 13± 4 75 ) % ,PR为 (6 1 33± 5 45 ) % ;米非司酮并米索组蜕膜ER为(33 40± 2 6 4) % ,PR为 (33 78± 4 12 )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人工流产组绒毛ER阳性细胞百分比为 (38 81± 4 31) % ,PR为 (31 13± 4 78) % ,而米非司酮并米索组绒毛ER、PR均无表达。结论 米非司酮可使早孕蜕膜及绒毛中ER、PR下降 ,可能与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Dcc法和酶联组化法,检测27例随机分组的健康早孕妇女服用或未服炔诺酮的蜕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并进行定量与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服用炔诺酮每天15mg,连续5天,蜕膜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含量降低。提示降调节雌激素受体可能是炔诺酮抗生育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不同给药方案对孕早期子宫蜕膜上类固醇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性临床研究,将150例早孕妇女按停经≤49d、50-56d、57-63d随机分入5组,分别口服100mg米非司酮,24±2h(A组)或48±2h(B组)后阴道置米索前列醇800μg;分别口服200mg米非司酮,24±2h(C组)或48±2h(D组)后阴道置米索前列醇800μg;并以负压吸宫术终止妊娠为对照(E组);每组30例(3个不同妊娠期限各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流产蜕膜组织上PR、ER、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结果:PR、ER在蜕膜上的表达不受米非司酮的用量和米索前列醇用药时间的影响;但米非司酮能抑制GR在蜕膜间质细胞上的表达,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妊娠期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PR、ER的表达无影响,对蜕膜间质中GR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可能是米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机理之一。另100mg米非司酮24h后阴道置800μg米索前列醇终止≤63d妊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内雌、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  4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全子宫切除或子宫肌瘤挖出术 ,其中米非司酮组 16例 ,术前予米非司酮 2 5mg ,每日 2次 ,连用 3个月 ;对照组 2 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内雌、孕激素受体含量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EGF -R水平。结果 米非司酮组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内PR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1) ,ER无显著差异 ;米非司酮组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EGF -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子宫肌瘤内EGF -R减少是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肌瘤缩小的重要机制 ,这一作用可能与米非司酮阻断孕酮与PR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对人蜕膜与绒毛糖脂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周剑萍  刘银坤 《生殖与避孕》1996,16(5):357-360,364
本文从糖脂与激素受体等方面观察了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机理。采用Ladisch微量分部、SephadexG-25柱层析及高效薄层定量分析(HPTLC),发现米非司酮引起蜕膜与绒毛糖酯含量及组分的变化;应用DCC法测定蜕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果表明米非司酮使蜕膜组织中ER上升,PR下降,干扰了ER与PR之间的平衡。以上研究提示来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是多环节的,蜕膜是其重要的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米非司酮在血液、蜕膜和绒毛中的浓度及其对流产结局的影响。服米索后6h内(4~6h)胎囊排出者为Ⅰ组,共38例;服米索后6h胎囊仍未排出即刻刮宫者为Ⅱ组,共20例。应用HPLC分析法检测Ⅰ组、Ⅱ组早孕妇女口服米非司酮后该药物在血液、蜕膜和绒毛组织中的浓度。结果Ⅰ组用药后不同时间血液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Ⅱ组(P<0.01);两组间绒毛组织中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蜕膜组织中,Ⅱ组药物浓度低于Ⅰ组;两组绒毛组织中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蜕膜组织(P<0.01)。实验结果提示米非司酮不但作用于蜕膜还可直接作用于绒毛组织,对流产结局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蜕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何丽霞  董武 《生殖与避孕》1999,19(4):216-219
细胞凋亡(apoptosis)同胚泡植入及胎盘发育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机制,本文随机选择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25名,服药组13名,对照组12名。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经碘化丙锭(PI)染色后的蜕膜组织细胞DNA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细胞DNA直方图上均出现细胞凋亡峰,其细胞所占比例(x±s)%服药组为6.82±3.09,对照组为3.43±2.13,服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二倍体峰细胞比例服药组为76.00±7.09,对照组为84.45±3.84,服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四倍体峰细胞比例两组分别为3.70±1.64、3.29±0.67,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表明人早孕蜕膜组织中存在着细胞凋亡,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孕激素作用促进蜕膜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孕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伴发子宫内膜息肉的50例不孕妇女(EP组)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宫腔镜检查正常的29例不孕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R和PR在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的基础性激素(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并对两组的基本情况(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不孕年限及取材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基础性激素水平和基本情况的比较中,仅EP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23.39±125.47pmol/Lvs169.96±87.46pmol/L,P=0.046),其他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和PR在子宫内膜息肉和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5,P=0.527)。结论:对于无月经改变的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长期较高水平的雌二醇刺激可能与息肉形成有关,但子宫内膜息肉上ER、PR表达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α及β、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93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腺癌组)和31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内膜组)VEGF、ERα、ERβ及PR的表达。结果:1内膜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58.1%)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32.3%),而ERα的阳性表达率(59.1%)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在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的阳性表达率在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VEGF与ERα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3,P=0.046)。结论:VEGF及ER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VEGF及ERα的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技术观察了长期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形态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影响,15例子宫肌瘤患者于早卵泡期服用来非司酮(10例,10mg/日;5例,20mg/日)治疗,1~3个月后取内膜,另10例肌瘤患者取内膜作对照。结果:用药后所有的患者均闭经,内膜变薄,发育不良,无周期性改变,大部分基质致密,基质与腺体发育不同步,同时相间存在增殖与分泌期样改变,以增殖期样改变为主,腺体以分泌期样改变为主,腺体大小形态不一,但分泌不良。免疫组化显示内膜ER、PR明显分布不均,图象分析结果表明用药后内膜ER、PR相当于对照组增殖早中期水平。结果表明每日10mg米非司酮可明显抑制排卵并影响内膜成熟,在无孕激素存在的情况下,米非司酮有微弱的孕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米非司酮对不同种类人卵巢癌细胞株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不同种类人卵巢上皮癌细胞株细胞体外生长的作用。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作用不同时间对人卵巢上皮癌细胞株3AO、OVCAR3和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间接荧光技术检测肿瘤细胞ER、PR蛋白表达率。结果:米非司酮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3AO和OVCAR3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均P<0.05),而对SKOV3细胞生长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米非司酮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与相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单独应用比较,3AO和OVCAR3细胞增殖抑制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浓度为10μmol/L,培养48小时,3AO细胞PR表达率为12.7±1.4%,明显低于对照组44.9±1.4%(P<0.05);OVCAR3细胞PR表达率为23.5±2.1%,明显低于对照组53.4±1.9%(P<0.05);3AO、OVCAR3和SKOV3细胞ER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米非司酮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PR表达阳性人卵巢上皮癌3AO、OVCAR3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其抑制作用与PR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双炔失碳酯对离体黄体、蜕膜和滋养层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本文以细胞的形态和存活率为指标,用米非司酮作为阳性对照,观察了双炔失碳酯对无血清培养的大鼠黄体、人蜕膜和滋养层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同时进一步观察了双炔失碳酯对大鼠黄体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炔失碳酯对大鼠黄体细胞、人蜕膜和滋养层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其LD50分别为:14.34±0.9μg/ml、17.33±4.1μg/ml和34.87±4.9μg/ml。在非致死剂量(5μg/ml)下双炔失碳酯未能抑制hCG和孕烯醇酮促进大鼠黄体细胞孕酮生成作用;但能极显著地抑制Forskolin的促孕酮分泌作用。本文结果提示:溶黄体作用是双炔失碳酯抗早孕的主要机理,对于蜕膜和滋养层的直接损伤作用也是其抗早孕有效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