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降低胆固醇     
心脏病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是血液中的一种脂肪,肝脏生成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全部胆固醇,过高的胆固醇会在冠脉血管壁中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增长、破裂、形成凝血块,造成心肌缺血。胆固醇超过240mg/dl就称高胆固醇血症,这时你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2.
早已了解抗结核药对氨水杨酸(PAS)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但由于此药难吃和胃肠道副作用,因而限制其在高胆固醇血症治疗中的应用。目前  相似文献   

3.
70年代以来,尽管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人群冠心病发病有所下降,但仍是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冠心病发病与血胆固醇水平有直接关系.据国家心脏论坛(2002)估计,45%死于冠心病的男性及47%死于冠心病的女性是由于血胆固醇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4.
美国Guo及Detwiler教授认为,在芬兰进行的一项活性炭使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41%的研究值得重视,开在美国进行人数更多的试验研究,因为必须证明活性炭在长疗程中的作用。高胆固醇血症多须终生治疗。活性物质短期内可以无害,但要了解它是否将营养物质和金属吸附,饮食中的维生素,铁及脂肪情况也须密切观察。芬兰的研究对象仅7例患者,而且只治疗4周,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明显,令人信服。 活性炭8克,每日三次配成混悬液口服共4周,然后随访4周。总胆固醇从8.55mmol/L降至5.42mmol/L(减少25%),而LDL-胆固醇从8.46mmol/L降至3.83mmol/L(减少41%)。  相似文献   

5.
70年代以来,尽管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人群冠心病发病有所下降,但仍是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冠心病发病与血胆固醇水平有直接关系。据国家心脏论坛(2002)估计,45%死于冠心病的男性及47%死于冠心病的女性是由于血胆固醇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6.
决明子降低血清胆固醇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IM: To investigate mechanism of cassia obtusifolia reducing terol.METHODS: Liver cell of the rats were cultured in vitro.14C-cholesterol synthesized in liver cells wers measured with Lowry methodand scintillation counting apparatus.RESULTS:Extract of cassia obtusifoliacaninhibit synthesis of 14C-cholesterol but Cassiaside B didn't affectcholesterol syntbesis.CONCLUSION: One of the mechanism of cassia ob-tusifolia reducing blood cholesterol is nihibiting synthesis of cholesterol tosome extent,while casiaside B reducing is not by inhibiting synthesis of cholesterol.  相似文献   

7.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常用来评价和监测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脂类指标。传统的方法是应用Friedewald公式[LDL-C=(TC)-(HDL-C)-(TG/2.2)mmol/L]来确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量,但其易受高甘油三酯(TG)的影响。而LDL-C直接测定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灵敏度好,特异性高,不受高TG的影响,是较之公式法更好的测定LDL-  相似文献   

8.
回顾近40年来降低LDL-C防治冠心病的循证历程,明确降低LDL-C在防治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s)的主要亚组分为HDL_2(密度1.063~1.125)及HDL_3(密度1.125~1.210),据认为它们是从不同代谢途径生成的。HDL_3的前体是由肝或小肠所分泌,而HDL_2的前体是由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在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作者采用高效性液体层析法测定了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HDL_2和HDL_3胆固醇水平。将Ⅰ型(G5000PW)和Ⅱ型(G3000SW)液凝胶渗透型柱联合,并与反应型高效色谱仪相连接(HLC805型),将受检血样置于液柱,用酶法测出20μl血清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项实验表明同酪蛋白相比,大豆蛋白在动物包括人体内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但其作用途径尚未阐明。目的:探讨摄入大豆蛋白后,人体血浆胆固醇浓度降低的可能作用途径。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03/05在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沈阳医学院健康大学生20名,男女各半,均自愿参加实验,并得到签名的书面同意书。年龄(21±1)岁,体质量指数为(22.3±3.0)kg/m2,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在正常范围。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既酪蛋白组和大豆蛋白组,每组10名。方法:依据中国营养学会1999年制定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和学生餐厅食谱编制基础膳食食谱。在摄入相同基础膳食的基础上,酪蛋白组和大豆蛋白组每人摄入酪蛋白和大豆蛋白30g/d,共摄入14d。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体质量,并采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在实验结束前3d,收集每人的粪便,测定粪钙、磷、镁、脂类和胆汁酸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血浆总胆固醇浓度。②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粪钙、磷、镁、脂类和胆汁酸排出量及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大豆蛋白组1名实验对象由于交通事故退出实验,酪蛋白组1名实验对象因对酪蛋白不耐受退出实验。两组均有9名实验对象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血浆总胆固醇浓度比较:与实验开始时相比,实验14d后酪蛋白组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升高了11%犤(3.7±0.47,4.1±0.61)mmol/L(Z=-2.668,P<0.01)犦,而大豆蛋白组仅升高了6%(P>0.05)。②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粪钙、磷、镁、脂类和胆汁酸排出量比较:同酪蛋白组相比,大豆蛋白组的粪钙、磷和镁的排出量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60.3%,44.1%和55.0%(P<0.05~0.01);粪脂类和胆汁酸分别增加了33.6%和45.3%。③相关和回归分析:粪胆汁酸排出量同粪钙、磷、镁和脂类排出量呈显著正相关(t=3.173,3.448,2.411,2.122,P<0.05)。结论:大豆蛋白降低人体血浆胆固醇浓度的可能途径是增加了粪钙、磷、镁和胆汁酸的排出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多项实验表明同酪蛋白相比,大豆蛋白在动物包括人体内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但其作用途径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摄人大豆蛋白后,人体血浆胆固醇浓度降低的可能作用途径。 设计: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对象:实验于2002-03/05在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沈阳医学院健康大学生加名,男女各半,均自愿参加实验,并得到签名的书面同意书。年龄(21&;#177;1)岁,体质量指数为(22.3&;#177;3.0)kg/m^2,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在正常范围。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既酪蛋白组和大豆蛋白组.每组10名。 方法:依据中国营养学会1999年制定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和学生餐厅食谱编制基础膳食食谱。在摄人相同基础膳食的基础上,酪蛋白组和大豆蛋白组每人摄人酪蛋白和大豆蛋白30g/d。共摄人14d。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体质量,并采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在实验结束前3d,收集每人的粪便,测定粪钙、磷、镁、脂类和胆汁酸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血浆总胆固醇浓度。②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粪钙、磷、镁、脂类和胆汁酸排出量及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大豆蛋白组1名实验对象由于交通事故退出实验,酪蛋白组1名实验对象因对酪蛋白不耐受退出实验。两组均有9名实验对象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血浆总胆固醇浓度比较:与实验开始时相比,实验14d后酪蛋白组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升高了11%[(3.7&;#177;0.47,4.1&;#177;0.61)mmol/L(Z=-2.668,P〈0.01)],而大豆蛋白组仅升高了6%(P〉0.05)。②两组实验对象实验期间粪钙、磷、镁、脂类和胆汁酸排出量比较:同酪蛋白组相比,大豆蛋白组的粪钙、磷和镁的排出量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60.3%,44.1%和55.0%(P〈0.05~0.01);粪脂类和胆汁酸分别增加了33.6%和45.3%。③相关和回归分析:粪胆汁酸排出量同粪钙、磷、镁和脂类排出量呈显著正相关(t=3.173,3.448,2.411,2.122,P〈0.05)。 结论:大豆蛋白降低人体血浆胆固醇浓度的可能途径是增加了粪钙、磷、镁和胆汁酸的排出量。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防治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首要目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水平 《临床荟萃》2006,21(4):229-233
经历100余年的探索,人类已充分认识到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现已明确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CL-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积极降低LCL-C能显著减少冠心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防治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首要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水平 《临床荟萃》2006,21(20):1445-1448
经历100余年的探索,人类已充分认识到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现已明确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积极降低LDL—C能显著减少冠心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4.
《新医学》1973,(8)
我院用山楂毛冬青煎剂治疗高胆周醇血症20例,现将效果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病例选择及方剂组成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40岁以上者9例,平均年龄44岁,为  相似文献   

15.
降低胆固醇疗法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冠状内皮依赖性松驰的有益作用(HungleungW,etal.Lancet,1993;341:1496)由于高胆固醇血症与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损害有关,因而开展了一次研究,以阐明降低胆固醇是否改善高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我院中药降胆固醇汤临床治疗的12例疗效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12例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岁以上者11例,另一例25岁。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7例,高胆固醇血症3例,脑动脉硬化1例,高血压心脏病并发风湿活动期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 Evolocumab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所有评价 Evolocumab 治疗高 LDL-C 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 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 Meta 分析。结果一共纳入5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396个病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Evolocumab 可显著降低 LDL-C(WMD=-55.04,95% CI =-57.45~-52.62,P <0.05)。两组在治疗后转氨酶升高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OR =0.57,95% CI =0.20~1.61)、肌酸激酶升高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OR =2.52,95% CI =0.63~10.00)、严重不良事件(OR =1.49,95% CI =0.82~2.73)、因药物不良事件导致停药(OR =1.17,95% CI =0.51~2.72)发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现有临床试验数据表明, Evolocumab 降低 LDL-C 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王瑞香 《临床荟萃》1999,14(11):523-523
目前,中老年人比较普遍存在高脂血症,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高胆固醇(TC)和高甘油三酯(TG)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故降低TC和TG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阶段降脂药物种类繁多,降脂效果也各不相同。我院自1997年开始应用脂必妥治疗高TC和TG158例,对其疗效及副作用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58例患者中,治疗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3.7岁;对照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2.6岁。以上患者均在门诊治疗。  相似文献   

19.
重型肝炎总胆固醇降低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运荣  李炎梅 《临床医学》2007,27(12):82-83
目的 探讨总胆固醇(CHO)降低在重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发生机制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82例重型肝炎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HO水平.根据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又根据CHO降低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种.从CHO水平和CHO降低的严重程度来比较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转归.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与对照组的CHO水平分别为(2.8±0.9)mmol/L、(4.7±0.7)mmol/L,两组相比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血清钠水平分别为(1.5±0.6)mmol/L、(2.9±0.8)mmol/L,两组相比P<0.01;轻、中、重度低CHO组的病死率分别为21.86%、56.41%、90.91%,三组相互之间比较P<0.01.结论 CHO是反映肝脏受损的情况及预后估计的敏感指标,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受损程度、病情转归、预后密切相关.密切监测CHO指标的变化,对于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PCI的患者于冠状动脉抽血测TC定、LDL-C水平.将急诊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161例患者依据PCI后有无复流分为,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复流(NSNN组,n=88)、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无复流(NSN组,n=19)、使用他汀类药物复流(SNN组,n=52)、使用他汀类药物无复流(SN组,n=2).对各组复流发生情况、血浆TC、LDL-C水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无复流现象发生率,NSNN组88例(54.7%); NSN组19例(11.8%); SNN组52例(32.3%); SN组2例(1.2%).使用他汀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比例显著低于未使用他汀治疗组(P<0.05).未发生复流现象组患者(NSNN、SNN)血浆TC及LDL-C水平显著低于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NSN、SN)(P<0.05或<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现象可能和血脂水平有关.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再灌注治疗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其机制之一可能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同时血浆胆固醇及LDL-C低水平的患者发生无复流概率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