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杰 《河北医学》2013,(11):1649-1651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收治的肝转移瘤患者110例,采用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并对可能的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肝内转移瘤的数目、肝内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情况、经过介入治疗后有无进行全身化疗、介入治疗之前是否有其他转移病灶以及原发的肿瘤的病理类型是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单发的肝内转移瘤、肝内转移瘤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介入治疗同时联合全身化疗、没有其他转移病灶以及原发的肿瘤的病理类型是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兔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is,LM)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 CT灌注扫描分析兔 LM的血液供应来源。方法将 VX2瘤株种植于新西兰大白兔(35只)脾脏,CT 扫描确认 LM 形成后,行灌注扫描分析灌注参数,分离荷瘤兔 LM 行 CD34、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r-1,ICAM-1)、α平脊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兔 LM(315.76±24.78)μm 时瘤内表达 ICAM-1、CD34,α-SMA 未见表达,瘤内阳性 ICAM-1与邻近肝窦内阳性 ICAM-1相连;LM(632.58±35.46)μm 时瘤内表达 ICAM-1、CD34及少量α-SMA 表达,瘤内阳性 ICAM-1与 邻 近 肝 窦 内 阳 性 ICAM-1相 连;LM(1056.32±124.67)μm 时瘤内表达 CD34、α-SMA 及少量 ICAM-1表达;LM(2183.15±167.32)μm 和 LM(5326.00±172.51)μm 时瘤内表达 CD34、α-SMA,ICAM-1染色消失或仅有少量的染色出现在瘤旁或与瘤灶相邻的正常肝窦中;在1.0 cm 以上时坏死区周围瘤组织表达 CD34、α-SMA,ICAM-1染色同前。兔 LM 的 CT 灌注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环形强化区的组织血流量、组织血容量、肝动脉供血分数、肝动脉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明显大于瘤周正常肝组织,门静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指数明显小于瘤周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兔 LM 的早期阶段由门静脉供血,肝动脉不参与供血,随着 LM 的增大,肝动脉供血逐渐增加,门静脉供血逐渐减少,到 LM (2183.15±167.32)μm 以上时仅为肝动脉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介入治疗肺癌并肝转移的疗效 ,并与静脉全身化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中晚期肺癌并肝转移的患者共 30例 ,其中研究组 15例联合行支气管动脉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对照组 15例行静脉全身化疗 ,比较两组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治疗疗效。结果 :复查胸片、B超或CT评估近期有效率 ,肺原发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6 0 %和 2 0 % ,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 ,两组疗效差异显著 (P <0 .0 5 ) ,肝转移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5 3.3%和 13.3% (P <0 .0 5 )。结论 :经支气管动脉和肝动脉联合介入治疗肺癌并肝转移优于静脉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CRCLM)患者行根治性切除的疗效,分析影响术后肝转移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13年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64例资料,绘制其术后远期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曲线.对影响术后肝转移瘤复发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第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72.1%、57.1%和26.0%,中位生存期为32(1 ~162)个月;术后第1、2、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9.4%、38.4%、25.0%和14.0%,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2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5%,术后30 d死亡率为1.2%.术后肝转移瘤复发率为46.3%,其中,边缘复发5例(6.6%),同一肝段复发7例(9.2%),邻近肝段复发7例(9.2%),远隔肝段复发13例(17.1%),多发肝段复发44例(57.9%).各复发类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2).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瘤分化程度(P=0.03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P =0.013)、原发瘤区域淋巴结转移(P =0.043)和肝转移瘤切缘(P =0.012)与术后肝转移瘤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瘤分化程度(P =0.021)和CEA(P =0.015)为影响术后肝转移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根治性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高,原发瘤分化程度和术前血浆CEA水平为影响术后肝转移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肝内转移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4F RH导管至肝总动脉。先行全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根据造影结果显示的肿瘤血管,引入超滑导丝将4F RH导管超选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经导管灌注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并以超液态碘化油混合表阿霉素-盐酸吉西他滨(泽菲)作为化疗栓塞。多次进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每次TACE间隔4~6周。结果经过3~5个TACE疗程,达到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5例,好转1例,稳定1例,进展6例。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疗效肯定,能延长患者存活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转移瘤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并观察其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HAP)和门脉期(PVP)增强的征象。结果:CT平扫44例中39例为多发病灶[以结节或(和)巨块出现,而结节可以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钙化及囊肿等多种形式出现],5例单发病灶[1例单发巨块型瘤灶(>3 cm),1例等密度灶,3例低密度结节]。HAP和PVP增强扫描36例,HAP瘤灶边缘部出现不均匀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实质低于主动脉,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密度高于或等于同层肝实质,此种方式见于4例巨块型瘤灶及16例低密度结节灶,或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下降,密度低于同层肝实质,见于2例巨块型瘤灶及10例低密度结节灶;2例低密度结节灶HAP等密度强化而PVP密度下降低于肝实质;7例低密度结节HAP、PVP无强化;10例低密度结节HAP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PVP密度下降;2例囊性转移瘤为囊壁不均匀强化及结节样强化,6例等密度灶及1例高密度结节瘤灶呈结节样或边缘环形强化。结论:肝转移瘤常见征象为多发低密度结节,瘤灶大于1.0 cm时以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HAP边缘环形强化或全瘤均匀、不均匀强化而PVP强化密度下降呈等或低密度,其中典型征象表现为"瞳孔征"或"牛眼征";而少见征象为平扫病灶以高密度结节或等密度结节存在,HAP、PVP则表现为少血供/乏血供征象;不典型征象表现为单发转移瘤灶、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囊性瘤灶。  相似文献   

7.
8.
《黑龙江医学》2018,(3):238-239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临床效果。方法从济源市人民医院介入科2013年12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所有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随机选择71例肝转移瘤病例,均采用介入疗法,观察富血供、乏血供肿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富血供肿瘤组介入治疗后近期有效率(56.67%)、一年后生存率(86.67%)均高于乏血供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和半年后生存率均高于乏血供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类肝转移瘤能起到一定疗效,特别是富血供肿瘤疗效更佳,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患者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肝转移瘤患者132例(335例次),对可能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疗效的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肝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肝转移瘤的来源对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影响,由短至长依次为胰腺癌、肺癌、消化道来源乳、腺癌,生存期为6.6~17.3个月。132例患者共行肝动脉介入治疗335例次,平均为2.54次/人,经过治疗,患者完全缓解率为3.79%,部分缓解率为48.48%,治疗总有效率为52.27%。0.5a生存率为81.06%,la为53.79%,2a为21.21%,3a为12.12%,5a为6.82%。原发肿瘤是否切除、有无门脉瘤栓、是否单发转移瘤、肿瘤血供情况与肝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期长短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为原发肿瘤是否切除、有无门脉瘤栓、是否单发转移瘤及肿瘤血液供应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经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肝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经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和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7.6%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获益率分别为85.3%和6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 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显著提高,CD+8 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经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肝转移瘤,能够提高近期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析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血供对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LM患者326例,通过DSA分析LM血供来源,根据造影表现对LM血供进行分类,然后行TACE治疗,按照WHO实体瘤的疗效标准判断近期疗效.结果 LM血供来源于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326例LM根据DSA造影表现分为多血供型83例,中等血供型69例,少血供型174例.TACE治疗LM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71例,总有效率为52.5% (171/326);少血供型LM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多血供型和中等血供型LM(P<0.05).326例LM 6个月生存率为89.9%(293/326),12个月生存率为59.8%(195/326);少血供型LM 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多血供型和中等血供型LM(P<0.05).结论 LM由肝动脉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TACE治疗LM能明显延缓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随着LM血供的减少,TACE疗效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郭红  孙艳  陈海滨 《中国医刊》2007,42(3):38-39
目的 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321例肝癌介入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组和对照组(给予口服奥施康定片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 临床疗效的改善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能聚焦超声 (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5例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应用HIFU治疗 ,其中 2 5例原发性肝癌同时行介入化疗 ,并通过彩超观察病灶的变化。结果 本组 115例中显效 2 0例 (占 17% ) ,有效 92例 (占 80 % ) ,总有效率 97% ,无效 3例 (占 2 .6 % )。 90 %以上患者治疗后肝区疼痛缓解或消失。彩超显示 :患者病灶体积缩小 ,血供明显减少或消失 ,腹水逐渐减少或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如 :食欲改善、体重增加等。血清AFP逐渐下降。结论 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是一种无创、无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介入化疗后进行HI FU治疗 ,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姚雨君  周航  刘霄 《重庆医学》2016,(2):205-208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以期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12例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选择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 分期、大体类型、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局部复发有关(P <0.05);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 分期、分化程度、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远处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发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CT检查对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单平面动态肝动脉造影CT检查法检测了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的环状强化出现时间及肿瘤增强达到高峰所需时间,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环状强化出现时间为22s±4s,肝转移癌环状强化出现时间为10s±3s,两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癌的增强达到高峰所需时间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测定环状强化出现时间及增强达到高峰所需时间有助于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并远处转移患者接受多次大剂量131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并远处转移患者,根据甲状腺癌转移部位给予患者每次口服131I(370—740)×10^7Bq,分2~8次用药,每2次间隔4~12个月;治疗后4—6个月,采用131I全身显像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中临床治愈15例,有效26例,无效4例。结论:多次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疗效佳,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性黑素瘤手术切除的指征和可行性.方法和结果 回顾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剖腹探查的5例肝脏转移性恶性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5例眼底恶性黑素瘤转移至肝脏的患者,均行激进性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和肝脏多发转移1例(仅行剖腹探查、肝脏活检术),肝内多发病灶4例(均行姑息性肝脏转移病灶切除术).3例患者同期行围术期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5例患者的预后均不佳,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9.6(3~26)个月.结论 肝脏转移性眼底恶性黑素瘤无法早期发现,且手术指征不明,预后较差,仍是临床上的一项治疗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全面了解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分析感染的部位、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以及发生感染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讨引起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56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68例),对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为40.23%,共103例次;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64例次,占62.14%);培养出真菌26株;G-杆菌12株;G+球菌7株和G+杆菌1株;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肝功能C级以上、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确定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感染部位以腹腔为常见;感染的菌种主要是真菌、G-杆菌和G+球菌,真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院内感染的发生与肝功能的Child-Pugh积分密切相关,确定因素是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Child-Pugh积分C级以上、出现各种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抗生素的滥用7种暴露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265例原发性肝癌首发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例(占2.26%)以肝外转移为首发症状,并有不同程度误诊、误治。这可提醒人们提高对肝癌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