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隔物温和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隔附子饼温和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增效作用,探讨治疗RA新的有效方法。方法:6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以甲氨蝶呤口服作为基础治疗,并根据病情酌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之上加用隔附子饼灸关元、足三里。两组治疗时间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完全停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附子饼温和灸治疗RA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NSAIDs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小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隔物温和灸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同时为RA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组采用隔物温和灸联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同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观察评估。结果共37例患者最终完成试验,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9例患者中,7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对照组18患者中,5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水平均降低,但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结论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喋呤治疗RA疗效明显,可较快地控制疾病的发展。隔物温和灸可能有降低患者异常升高血小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40例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隔物温和灸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结果]两组治疗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能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40例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隔物温和灸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结果]两组治疗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能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  相似文献   

5.
隔物温和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隔物温和灸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以针刺疗法为基础疗法,治疗组采用隔物温和灸,对照组采用物理热疗加拔罐疗法,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疗效比较,临床控制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晨僵、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活动障碍及最大步行距离、行不平坦地面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隔物温和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肯定,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该法有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减少炎症刺激,提高痛阈值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藏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入选60例门诊和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属于肾虚寒盛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二十五味儿茶丸,石榴日轮丸加塞来昔布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及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均显著改善,治疗组以上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藏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盛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评价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疗效及安全性。该试验将16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每组各56例。分别给予散痹汤加减,甲氨蝶呤,散痹汤加减+甲氨蝶呤,疗程均为16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健康状况(HAQ)、疾病活动指数(DAS28)、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和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治疗后中西药组总有效率92.7%,优于中药组79.2%和西药组的82.4%(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具有有效性;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中医证候评分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其他症状中西药组改善均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散痹汤加减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药组(3.8%,2/53)中西药组(16.4%,9/55)西药组(33.9%,18/53)(P0.05)。综合以上研究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疗效与甲氨蝶呤无明显差异,具有有效性,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甲氨蝶呤低;散痹汤加减结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且可降低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与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RA)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肾虚型RA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451例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肾虚型组和非肾虚型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年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病情活动情况(DAS28),自身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抗体(ANA)。结果 (1)肾虚型组ESR、PLT、DAS28评分明显高于非肾虚型组(P<0.05,P<0.01);(2)肾虚型组与非肾虚型组 RF分别为(697.32±1061.38)IU/mL和(439.91±672.24) 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CCP抗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患者ANA阳性率为29.63%(120/405)。肾虚型组ANA阳性率为37.19%(74/199),非肾虚型组为22.33%(46/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肾虚型RA患者出现ANA阳性和RF高滴度阳性的风险分别是非肾虚型的2.059倍和1.574倍。结论 肾虚RA出现自身抗体的风险更高、病情进展更快、关节破坏更严重、预后更差,相关机制可能与B细胞免疫失耐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从肾虚精亏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笔者跟随老师临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疗程温和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的时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艾灸的效应规律奠定基础。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温和灸,对照组30例口服雷公藤多甙片,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RF、ESR、CRP、RBC、Hb、PL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温和灸治疗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晨僵时间和症状总积分等指标上的改善程度上优于雷公藤多甙片,在RBC、Hb指数的改善上亦更优,但在PLT、RF、ESR、CRP指数改善上无明显差异。在不同疗程疗效比较中,温和灸60天后对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症状总积分等)明显优于治疗30天后,实验室指标(RBC、Hb、PLT、RF、ESR、CRP等)的改善上亦优于治疗30天后。结论温和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肯定,能显著控制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温和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较长疗程(60天)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较短疗程(30天),疗程长短对于艾灸治疗效果存在影响,是艾灸治疗的效应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铺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35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63%(43/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和灸治疗阳虚寒凝型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阳虚寒凝型ASO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温和灸治疗。治疗28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 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及踝肱指数(ABI)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肢体皮肤发凉、肢体痠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积分均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TC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ABI升高(P<0.01),且治疗组改变更明显(P<0.05,P<0.01)。结论温和灸治疗阳虚寒凝型ASO,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TC值,提高ABI值。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维  刘滨  王熠  周艳丽  张磊  石学敏 《中国针灸》2003,23(10):577-578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RA)与西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治疗组针刺 (风池、三阴交、腕骨、合谷、内关透外关、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 )治疗RA 1 2 0例 ,并与对照组 (甲氨喋呤加双氯灭痛 ) 1 2 0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 72 5 % ,而对照组有效率为 60 0 % ,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 1例出现副作用。结论 :针灸治疗RA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无副作用 ,确为治疗RA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组,每组均治疗60天,每30天治疗完成后,采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关节疼痛、肿胀...  相似文献   

15.
铺灸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疗法。方法:将56例RA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31例)和针刺组(25例)。铺灸组取督脉(大椎至腰俞)及双侧相应华佗夹脊,将药粉(羌活、独活、牛膝等组成)和鲜姜泥铺其上,上置艾炷行灸;针刺组取大椎、身柱等穴,单纯针刺。治疗时间均为50天。结果:铺灸组有效率为100.0%,针刺组为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艾灸、针刺结合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艾灸组(30例)和针灸组(30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结果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可以显著改善关节压痛(P<0.05),针灸组可显著改善患者关节肿胀度、双手握力(P<0.05或P<0.01)和疼痛评分;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可以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P<0.05),针灸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主次症、关节活动度和疼痛评分(P<0.05);针灸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单用组和艾灸单用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显著免疫调节作用,改善受损关节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范德辉  夏波 《中国针灸》2007,27(10):731-734
目的:探讨提高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96例RA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48例)和西药组(48例)。综合组采用热针电针治疗仪,穴取上肢肩、曲池、手三里、支沟;下肢风市、阳陵泉、梁丘、膝阳关等,配合中药离子导入、口服西药美洛昔康、柳氮磺胺吡碇、甲氨喋呤治疗;西药组单纯西药治疗。2组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握力、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等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血中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综合组有效率为79.2%,西药组有效率为52.1%,综合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综合组优于西药组(P<0.01)。2组治疗后血中RF、CRP、ESR、WBC和PLT等指标均有下降(P<0.01),且综合组血中CRP、ESR、PLT的下降较西药组明显(P<0.01)。结论:热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组)86例,对照组(中药组)86例,治疗时间14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67%,对照组有效率81.40%,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其效果优于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进行文献综述以探讨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整理分析近10多年的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艾灸主要通过抗炎免疫作用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关节滑膜细胞因子分泌,控制滑膜细胞过度增生,诱导滑膜炎症细胞凋亡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起到治疗作用,疗效的获得是艾燃烧时的物理因子、药物因子与腧穴、经络的特殊作用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