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晶 《黑龙江医药》2010,23(6):1018-1018
患者,周亚萍,女,47岁,右上腹疼痛1月,加重3天,尤以活动后及咳嗽后疼痛为甚,无恶心呕吐、无血便及粘液。查体:右上腹可触及一肿物,光滑,质硬,轻压痛,无反跳痛,活动度一般。CT检查显示:右肾前方、胰头右侧见巨大肿块影,大小约9.4×6.4cm,CT值33Hu,增强延迟期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2.
<正>病例资料男73岁。因自发性气胸、肺压缩约90%,收住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病史。经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复查CT,CT平扫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见一4.0cm×2.0cm×1.8cm大小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约43 Hu,周围肺组织光整,相邻肺组织见渗出灶,肿块有深分叶,内见点状低密度影。后转至上级医院诊治,CT增强扫  相似文献   

3.
徐彤 《河北医药》2014,(6):959-960
患者,女,40岁,查体发现肝占位5 d入院。超声提示肝脏右叶强回声光团,边界清楚,范围约13.3 cm &#215;9.8 cm,考虑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 结果提示:肝右叶内较大不均匀脂性低密度团块,边界较清楚,病变内有不均匀稍高密度网纹状结构;增强后肝右叶病变脂性部分无明显强化,病变内稍高密度网纹状结构有略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13.9 cm &#215;8.4 cm,考虑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MI )可能性大(图1、2)。肿瘤标记物:AFP,CA19-9,CA72-4,CEA 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于入院后5d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大小直径约15 cm,质软,无明显包膜,部分突出肝表面,边界较清楚(图3)。遂术中决定行肝脏部分切除术,距离肿瘤边界约1 cm打开肝包膜,将肿瘤及部分正常肝组织一并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符合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巨检:肿块大小15 cm &#215;12 cm &#215;8 cm,质软,切面呈均匀黄色,含有血管成分。镜检:镜下多见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其间散在脂肪细胞区域和部分血管成分,大部分血管呈薄壁血窦状,少数呈厚壁血管。免疫组化:S-100(+), Actin (+), CD34(+),HMB45(+),CD68(+),EMA(-)(图4、5)。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9天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4.
胰腺类癌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2岁,体检发现胰腺肿物2周,拟诊胰腺癌人院治疗,追询病史,无腹痛和腹胀,无发热,无面色潮红及哮喘等症状.体检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CEA、CA19-9、CA125、CA242等检验结果均正常.B超发现胰体部可探及一大小3.4 cm×3.6 cm类圆形低回声反射,边界清,有包膜,内部回声均匀.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T示胰体部类圆形略低密度影,大小3.4 cm×2.9 cm,平扫CT值为27 Hu,动脉期不均轻度强化,CT值为45 Hu,静脉期强化较明显,CT值60 Hu,胰腺尾部胰管扩张.术中探查发现胰腺体部偏颈部上方有一大小约3.0 cm×3.0 cm×2.5 cm肿块,周界清,质较硬,活动度尚可.行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术.手术后康复顺利.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报告为胰腺类癌.  相似文献   

5.
张林平 《河北医药》2016,(22):3519-3520
患者,男,49岁,因右下腹部疼痛半月于2016年6月22号就诊泌尿外科,查体右下腹部较明显的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尿常规:白细胞++、隐血+,尿培养阴性,Hb:145 g/L。申请肾脏平扫同时增强CT扫描,平扫时发现右侧肾上腺区团块囊实性病变, CT 值12~42 Hu,边界欠清晰,大小约6.7 cm ×5.1 cm,但未发现肾脏,但是在逐层向足侧扫描时发现巨大囊性病变,病变区域追加扫描至盆腔时,发现和囊性病变相邻处有疑似肾脏轮廓,当时考虑为异位肾,为明确诊断,遂和家属商议追加下腹部增强扫描,经三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现囊内可见液平,逐渐延伸至右下腹,在右下腹至盆腔处可见肾影,肾盂、肾盏已经扩张积水,证实肾脏异位至盆腔。该患者最终影像诊断:(1)右肾上腺区肿瘤;(2)右侧异位肾、肾盂肾盏扩张积水;(3)右肾结石;(4)左肾旋转不良。见图1~3。  相似文献   

6.
目的 归纳总结小肾癌的多种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提出最适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直径≤4 cm肾脏肿瘤性病变,其中小肾癌3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肾脏嗜酸性粒细胞腺瘤2例。结果 46例患者中15例行超声检查、28例行MSCT平扫加动态增强、15例MSCT平扫加增强同时MR平扫加增强、10例单独MR平扫加增强。肿块边缘光滑,明显强化、“快进快出”,周边见包膜影及高速血流信号是小肾癌的诊断要点。结论 小肾癌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诊断。超声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影像学手段主要在于发现病灶,可以作为一种小肾癌的筛查手段,超声显示肿块呈强回声,边缘见强回声包膜,周围见低回声晕环,其内回声不均,见低回声囊变区,周边见不规则高速血流者多见于小肾癌。MSCT及MR平扫加增强是诊断小肾癌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 ,诊断准确率高,MR检查适用于造影剂过敏患者。CT肿块呈低密度及等密度MR呈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稍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较平扫时d>40 Hu,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者多见于小肾癌。  相似文献   

7.
邵章海 《医药世界》2009,11(5):104-104
1病历摘要女,55岁。头痛30a余,视力下降1a,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25,双眼底视乳头色淡,边界清,无内分泌症状,无视野缺损,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CT显示鞍区类圆形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光滑,约2.1cm×1.9cm,CT值54~66Hu。核磁共振显示:鞍内及鞍上哑铃形肿物,略偏后,T1、T2加权均为高信号,大小约2.3cm×2.0cm×3.0cm,边缘光滑,视神经受压向上推移,蝶鞍下限。术前诊断:垂体腺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鞍上肿物,呈囊性,包膜似两层蛛网膜厚,囊内均为乳白色略黏稠液体,全部吸除囊液,前方及侧方囊液切除,下方为鞍隔。病理回报:颅咽管瘤(鳞状上皮形)。  相似文献   

8.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1岁。患者于5年前发现左耳后下方蚕豆大小包块,5年来肿块渐生长,未经任何治疗,现约蛋黄大小,近1个月肿块疼痛不适来就诊。触诊:质地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无红肿,压痛(+)。B超示:左侧腮腺区实性占位,内见少许血流。CT平扫示左腮腺区见一软组织结节影,边界较清晰(图1、图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程度较低(图3、图4);门脉期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范围稍扩大(图5、图6)。双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术中见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内,约2.5×2.0 cm2大小,质中,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术后病理:(左腮腺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0岁,左侧乳腺肿块半年余。查体:左乳腺黑色肿物,质地坚硬,压痛明显。CT平扫:见左乳腺内系一约大小为3cm×2cm×3cm类圆形肿块向前胸壁突出,CT值为44Hu,基底于后胸壁粘连,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左肺实变,右肺代偿性肺气肿,左胸壁增厚,左主支气管在肺门处阻断,左肺萎缩于纵隔旁,左胸腔大量积液,CT值为6—16Hu,  相似文献   

10.
胸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患者女,38岁,已婚。因左胸壁肿块伴疼痛2年余入院。查体:左胸壁近乳腺外缘处扪及肿块,约3.5cm×2.0cm×2.0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不清、固定伴压痛。B超示:左外侧胸大肌实性低回声包块,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稍衰减。胸部CT示:左侧胸壁乳房后间隙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与前锯肌、胸大肌粘连,分界欠清,部分层面紧贴肋骨。CT值约45~80Hu。左侧前锯肌、胸大肌局部稍肿胀,与肋骨的脂肪间隙较模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认识,评估CT在诊断HAM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均经螺旋CT检查并做平扫及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5例CT平扫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的不均匀低密度单发孤立肿块,5例病灶动脉期呈点状、片状、条状及扭曲血管样不规则强化。静脉期,肿块实质进一步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低密度区始终不强化。结论:病灶同时含有脂肪成分及血管影是HAML的CT特征性表现,结合CT薄层平扫及动态分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7岁。因颈前肿物1个月于2012年8月2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意中发现颈前肿物,无疼痛感,偶有心慌、气短,无手足震颤,无乏力、多汗,无情绪改变。既往体健。查体:甲状腺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最大者位于左叶下极,大小约3.0 cm×2.5 cm×2.0 cm,质地较硬,光滑,界尚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均示正常。胸正侧位片示气管向右侧移位。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双叶肿大,见多个实性结节,最大结节位于左叶下极,约3.0 cm×2.5 cm,界限欠清,密度不均伴多个沙粒样钙化,内血流信号丰富。左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疑似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甲状腺下极有一大小约3.0 cm×2.5 cm×2.0 cm结节,质硬、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未侵出甲状腺被膜。切除结节送术中冰冻病理结果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病理分型待术后病理。遂行甲状腺双叶全切除、左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大体检查:结节状肿物1个,大小3.0 cm×2.0 cm×2.0 cm,大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灰白,质地硬。低倍镜下肿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割呈岛状、索状,肿瘤细胞呈泡状核,核仁较明显,有向鳞状细胞分化现象,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见图1。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胞浆较少,淡染,弱嗜酸性,胞核淡染空泡状,核仁易见,见图2。免疫组化:降钙素(-);CT(-);TG(-);TTF-1(-);CD3(-);CD5(+),见图3;CD117(+),见图4;CK(+);CK19(+);Ki-67(20%+);P63(+)。符合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 CASTLE)表现。右叶甲状腺肿未见癌组织。送检左颈部淋巴结未见癌组织转移。术后给予口服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随访9个月无复发,长期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肿痛及肿痛样病变检查,观察分析病变强化特点及形态学表现,提高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51例直径<4.5cm肺孤立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动态CT增强扫描检查。增强值=病灶最大增强CT值-病灶平扫CT值。规定增强值<10Hu为不强化,增强值10~20Hu为强化,增强值>20Hu为明显强化。结果肺癌明显强化,结核球不强化,炎性假瘤和错构瘤可强化或不强化。多数肺良性肿瘤、结核球、炎性假瘤边缘光滑。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肺癌多见,良性病变少见。钙化、胸膜凹陷征、良恶性病变均可见到。结论明显强化、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是肺癌的重要征象。不强化是结核球的重要征象。边缘光滑多见于肺良性肿瘤和结核球。病变形态学良恶性病变有重叠。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金跃兵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92-93,96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7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平扫,所有图像均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后分析。结果13例SM病变均起自肠系膜根部,且包绕肠系膜血管,有明显占位效应,平均大小约45mm×113mm,平扫呈雾状系膜,增强后强化不明显,9例有假包膜,6例肿块内可见血管周围脂肪环征。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硬化性肠系膜炎的首选工具之一,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13读片窗(8)     
韦炜 《安徽医药》2013,34(8):1270-1271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3岁。左上腹疼痛1 d。实验室检查(-)。CT平扫示脾脏形态饱满。脾实质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直径约4 cm,测CT值为45 Hu,边界尚清晰,边缘略呈花边状,病灶内见线样分隔(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测CT值为45~51 Hu,分隔可见强化,测CT值为52 Hu(图2);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测CT值为44~50 Hu,分隔强化程度增加,测CT值为61 Hu(图3);延迟至5 min,病灶仍无明显强化,测CT值为42~49 Hu,分隔强化程度稍减低,测CT值为56 Hu(图4)。三维重组MPR示病灶边缘不光整,其内可分隔(图5,图6)。肝、胰及腹膜后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脾脏内不均质包块。  相似文献   

16.
刘斐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190-19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以大便时肛门肿物脱出1个月为主诉入院。查体:齿状线上一约1.5cm×1.5cm×1.5cm粉白色带蒂广基质地略韧的瘤结节。临床诊断:肛乳头瘤,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肉眼所见:组织1.5cm×1.5cm×1.5cm,表面光滑,淡黄色,质韧。镜下所见:肠黏膜上皮下见腺样及团状、条索状排列的瘤细胞,瘤细胞小,多角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Syn(++),NSE(++),CgA(++)。病理诊断:直肠类癌。  相似文献   

17.
腹膜后脂肪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确诊的腹膜后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7例中,5例定位明确,2例定位困难;6例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40~- 120Hu,并央杂纤细条索状、条片状稍高密度影,1例病灶内见小斑片状钙化影。4例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片状强化,3例病灶内增强后可见点状、条状血管影。结论腹膜后脂肪瘤大多具有典型的CT表现,大部分情况下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孕妇,24岁。孕2产1。孕26周来本院常规产前检查所见:胎心搏动好,羊水量正常。胎儿下腹部见7.3cm×6.1cm等回声团,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图1),腹腔见少量游离液性暗区。羊膜腔内见9.4cm×8.2cm实性肿块,与胎儿腹部肿块回声相似,肿块与骶尾部关系密切(图2)。CDFI:肿块均见丰富血流信号,腹部肿块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9.
曾益林 《江西医药》2006,41(11):914-915
1病历报告 患者.男。16岁。血尿、尿道痛性尿淋漓来院就诊。查体: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结节、浅表未及明显淋巴结肿大,肝脾肋下未及,心肺检查(-)。血清PSA检查:(4.0ng/ml)。超声检查示:膀胱内、前列腺多个不均匀回声结节。CT检查示:平扫见膀胱容积明显缩小,膀胱壁增厚,沿膀胱壁向腔内生长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10cm。密度不均匀。前列腺呈结节状增大。精囊腺受侵犯(图1)。增强后见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增强,前列腺、膀胱间呈融合样改变,精囊腺侵犯(图2)。病理诊断: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  相似文献   

20.
脾囊肿1例     
患者,女,38岁,主因“体检发现脾占位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在巨鹿县医院体检中心胸透时发现左膈下圆环状致密影,并行腹部彩超及CT等检查。腹部彩超:脾脏占位。胸片:支气管炎。上腹部CT:腹膜后囊肿。强化CT:脾门区可见类圆形较低密度影,较大经线9.5cm×8.6cm,壁厚,伴钙化,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23Hu,相临脾脏受压。查体胸廓呈桶状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