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心包腔在心脏、大血管周围形成的诸窦、隐窝、间隙,分析其横断解剖位置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本文搜集50例正常纵隔结构CT扫描病例,采用西门子螺旋CT Somatomplus。结果 心包横窦显示率100%,心包斜窦显示率84%,心包前下窦显示率100%,心包上隐窝显示率(主动脉前隐窝82%、主动脉后隐窝68%),上腔静脉后隐窝显示率20%,左肺静脉隐窝显示率82%。结论 CT为横断扫描,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能清晰显示纵隔正常结构,从而分析心包诸窦、隐窝、心包间隙的横断解剖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危成波 《医学综述》2013,(21):4016-40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来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住院诊治的8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成像(VR),分析其骨折情况。结果84例患者共发现骨折线392条,MPR可发现骨折线392条(100%),常规CT扫描图像发现骨折线328条(83.7%),其中上颌骨、鼻骨、筛骨、蝶骨骨折的显示率显著低于MPR图像(P〈0.05),眶骨、颧骨和下颌骨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共显示294条骨折线(75.0%),其中上颌骨、眶骨、鼻骨、筛骨、蝶骨骨折显示率显著低于MPR图像(P〈0.05),颧骨和下颌骨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全面评估骨折情况,提高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其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运用多层螺旋C T技术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12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 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通过两种方法对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阴/阳性预测值、敏感性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1)64层螺旋C T及冠状动脉造影在检出≥50%狭窄的血管节段数目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58,P>0.05);(2)按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64层螺旋C T 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7%、94.4%、96.5%及97.9%。结论:64层螺旋C T对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冠脉狭窄情况有较高准确性,具有安全性、无创性的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对3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 ,CTA)。结果:305行 CTA的患者中发现141(46%)例心肌桥,共218段,多位于前降支中段115(52.8%)段,其次为回旋支远段35段(16.1%).结论:128层螺旋CTA可以显示MB的部位、长度、厚度及MCA管腔和管壁情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MB-MCA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64排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中的诊断准确性进行调查。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50例冠心病患者,患者入院后均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检查,同时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调查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有1例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不符,其余49例均符合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准确率为98.0%,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能够怎对不同程度狭窄的冠脉进行诊断,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MiflIP)结合CT仿真内窥镜(CTVE)对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拟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分析64层螺旋CT MillIP结合CTVE等多种重建技术对支气管异物显示情况,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朵60例患者中,MinIP结合CTVE技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39例,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敏感性为94.35%,特异性为95.54%,诊断准确率92.86%:两种方法对支气管异物的检出率比较其差异县有统计学意义(x00.174,P=0.676〉0.05)。结论MinIP结合CTVE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出方法,大大提高了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检出率,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纤维支气管镜取出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MSCT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及T分期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和使用水作对比剂在胃癌诊断和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56例经胃镜证实或怀疑为胃癌的病人均于术前1周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使用水作充盈剂可发现和正确定位所有进展期胃癌患者。MSCT对胃癌T分期的正确率为73%(41/56),判断浆膜侵犯的正确率、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89.0%、89.7%和82.0%。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的显示率高。T分期对指导胃癌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胆囊癌与30例慢性胆囊炎的CT表现。结果胆囊癌组胆囊壁厚度(8.4±3.0) mm,明显厚于慢性胆囊炎组的(6.0±1.9) mm (P<0.05)。胆囊癌组黏膜受累破坏比例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P<0.05)。胆囊癌组可见壁结节比例为50.0%(30/60),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的16.7%(5/3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胆囊壁的形态、病变部位、壁增厚特征以及邻近器官的情况,在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切口联合钬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56例(298条患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8例(152条患肢),对照组128例(146条患肢)。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联合钬激光微创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数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10/128),低于对照组的12.5%(16/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4.7%(6/128),与对照组的3.9%(5/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联合钬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创伤小。术后美观,恢复快,同时应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采取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60~86(73.1±5.3)岁]冠心病疑似患者在7d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的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进行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诊断〉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CTA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69.6%,阴性预测值为94.0%,符合率为78.8%。结论64层螺旋CT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熟悉高位心包上隐窝的CT表现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的75例胸部螺旋CT检查患者,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对明确或怀疑有高位心包上隐窝者进行1.5mm薄层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经2名有经验的医师最后确认,统计高位心包上隐窝的出现率,描述其表现并测量其大小。结果确认为高位心包上隐窝的患者共有14例。①心包上隐窝的形态:在横轴位上表现为右侧气管旁区圆形、卵圆形、半月形、三角形水样密度结构,冠、矢状位呈长条带状,上部盲端呈囊袋状,往下紧贴无名动脉和升主动脉且与常见部位心包上隐窝相连。②心包上隐窝的大小:横轴位,平均长径和短径分别为20mm和13mm;矢状位或冠状位最长径平均53mm。结论 CT薄层和多平面重建可更好地观察高位心包上隐窝,从而更好地与纵隔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李世华 《医学综述》2013,(22):4201-420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医院内科就诊的疑似肺栓塞患者42例,对患者分别进行普通CT-9螺旋CT检查后,比较两种方式的确诊率,同时观察患者CT图像。结果普通cT组共检测出16例肺栓塞患者,检出率为45.24%,螺旋cT组共检测出35例肺栓塞患者,检出率为8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cT和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本次研究中,中心型充盈缺损(轨道征)普通CT检测出20支、螺旋cT检测出37支;部分充盈缺损普通cT检测出79支、螺旋cT检测出103支;完全阻塞普通cT检测出94支,螺旋cT检测出129支;附壁充盈缺损普通CT检测出68支、螺旋cT检测出97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在临床上用于诊断肺部栓塞,确诊率比普通CT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检查,并分析灌注参数。结果CT平扫与CTPI显示脑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分别为52.77%、97.22%,且CTPI显示病灶较常规CT平扫扩大,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对半暗带判定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三维成像技术完善胃癌的术前诊断和比较研究不同重建方法的优越性。方法36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MPR(multiplanar reconstructjons)、SSD(shaded surface dlsplay)、RT3D(real-time 3D)、CTVE(CT virtual endoscopy)、立体剖割重建。术后均有病理证实。采用SPSS 10.0进行秩和检验。结果CT对胃癌的大体分型准确率为100%。各种重建技术对于不同病变的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MPR:P〉0.05,浸润型、菜花型、溃疡型三种类型无差异。SSD:P〉0.05,三种类型的胃癌无差异。立体剖面:X^2=13.750,P=0.001,浸润型效果差。RT3D:X^2=26.837,P=0.000,浸润型效果差。VE:X^2=18.669,P=0.000,浸润型效果差。结论多种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胃癌术前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消化道检查方法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各种重建技术对于不同病变的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应该采用多种重建技术,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CT资料。结果良性甲状腺结节形态规则20例、边缘清晰21例、增强扫描后表现为环形强化16例;恶性甲状腺结节形态不规则22例、边缘模糊23例、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强化残圈征”11例和“蟹足状强化”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诊断甲状腺结节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86.96%、阴性预测值77.78%、假阳性率为13.04%、假阴性率为22.22%和准确率为82.00%。甲状腺良性结节BF、MTr与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V、Ps和,TTP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性质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17例经手术证实的绞窄性肠梗阻病例均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肠梗阻的有无、性质、部位及病因。结摹17例中,常规轴位图像和后处理图像均显示了肠梗阻;常规轴位图像提示13/17(76.4%)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常规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提示16/17(94.1%)为绞窄性肠梗阻:常规轴位图像对肠梗阻的部位及病因的判断分别为12/17(70.6%)和13/17(76.4%),联合后处理图像二者的结果分别为16/17(94.1%)和16/17(94.1%)。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常规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有着相当的优越性,可作为绞窄性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05例接受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资料,分动脉期和门脉期薄层重建,使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容积重组(MPVR)进行CT血管成像,观察胰周动脉、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①腹腔干动脉(CTA)、肝总动脉(CHA)、胃左动脉(LCA)、脾动脉(SA)、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胃网膜右动脉(RGEA)、肠系膜上动脉(SMA)、门静脉(PV)、脾静脉(SV)以及肠系膜上静脉(SMV)的显示率均为100%;②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PSPDA)、胰十二指肠后下动脉(PIPDA)、胰背动脉(PDA)、胰横动脉(PTA)、胰尾动脉(PCA)的显示率为43.3%-97.2%;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PSPDV)和胰十二指肠后下静脉(PIPDV)的显示率分别为71.4%和30.5%;③MPVR和VR对胰腺周围小血管的显示率比较,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具有可靠、稳定的显示率,MPVR对胰周小血管的显示较VR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层面内插技术在后颅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共100例,正常60例,病变40例。同时接受常规CT和螺旋CT多层面内插(MSSI)扫描。常规扫描,层厚8.0~10.0mm,MSSI扫描层厚2.0~3.0mm,螺距1.0,内插宽度3.0~5.0mm.15例拟诊脑占位病变者作MSSI增强扫描。结果 MSSI扫描清除和部分清除放射状高密度区92%,亨氏暗区85%,桥小脑角高密度区84%。MSSI清晰显示后颅窝正常解剖结构:小脑半球和四脑室100%、桥脑86%、桥小脑角85%。6例较小病变在常规cr扫描中未发现,但在MSSI扫描后清楚显示。结论 螺旋CT多层面内插技术在消除后颅窝伪影,显示该区域正常解剖结构和轻微病变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3例经过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进行平扫和三期扫描,所有病例均进行三维重建。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肿瘤的浆膜层浸润准确率94.59%(35/37),淋巴结转移准确率76.92%(10/13),远处脏器转移准确率61.54%(8/13),显示肿块准确率100.00%(43/43),显示供血血管准确率100.00%(24/24)。结论 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的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定位中的临床应用及CT扫描床的误差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TOSHIBA Aquiiion 64层螺旋CT机上进行肿瘤调强放疗定位CT扫描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5岁。头颈部肿瘤10例,胸部肿瘤5例,腹部肿瘤6例,盆腔肿瘤4例。CT定位图像经DICOM3.0接口传输到XVI软件中,在Workstation上进行治疗床与定位床的误差分析。结果:组内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值X轴为(0.968±0.910)°,Y轴为(0.508±2.09)°,Z轴为(0.3±2.62)°。除X轴外,旋转误差均不符合国标GB/T17589—1998。结论:64层螺旋CT碳纤维平板床在肿瘤调强放疗定位中误差已超过阈值,不适合做精确调强放射治疗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