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痛经乃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冲任淤阻,寒凝血脉或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则痛;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故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2.
焦莉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29):3897-3898
目的观察布洛芬缓释胶囊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帖敷及热奄包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停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92.1%)优于对照组(71.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布落芬缓释胶囊联合中药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可靠,适合基县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在中药外敷治疗、穴位注射治疗、穴位埋线治疗、火针治疗、针刀治疗、针灸治疗、针药并用、灸法、中药熏蒸的研究概况,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烧烫伤中医外治法的临床治疗进展,并略述了外用药选择和辨证论治特点。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该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应用范围广、副作用较少,今后应进一步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烧烫伤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痛经即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严重时影响到学习工作。中医对原发性痛经有多种疗法,且不断更新。本文就近几年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隐匿,致畸率高,常规西医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会不断堆积,随着疾病的反复发展,对患者的身体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具不仅疗效明显,而且治疗过程相对安全,产生的不良反应小。为了能够给患者提供更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本文对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膝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诊治膝骨性关节炎对改善老年人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外治本病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针灸推拿治疗、热熨治疗等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较多,但治疗机理研究较少。该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总结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进展,并做一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现代医学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小儿厌食症是以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拒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以1~6岁的城镇儿童较多见,是儿科常见病症。现将近年来以中医外治法为主治疗本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目的:讨论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湿热下注型痛经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血虚热型痛经治法:益气补血止痛;肝肾虚损型痛经治法:益肾养肝;寒湿凝滞型痛经治法:温经,散寒,止痛;气滞血瘀型痛经治法:理气,化瘀,止痛;阳虚内寒型痛经治法:温经,暖宫,止痛.  相似文献   

10.
骨性关节炎(ostarthritks,OA)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属于中医“骨痹”、“膝痹”范畴。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1.
癌性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最痛苦的症状之一,约有60%~80%的进展期肿瘤患者会出现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际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止痛治疗来控制癌性疼痛,但因其毒副作用较大,导致许多患者不能耐受,迫使治疗终止。中医外治法可有效降低镇痛治疗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并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因此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现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的优势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疼痛的发病机制未明,现代医学在其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情、不同体质进行辨证用药,调整整个机体的内分泌失衡状态,达到减轻或解除患者症状的目的.中药具有抗菌消炎、缓解疼痛、抑制血管形成及改善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能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发挥作用,远期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并可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学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及激素疗法,效果虽明显,但具有较大毒副作用,而中医药治疗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目前,大多数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实验研究主要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血脂、细胞凋亡、VEGF等方面分析其作用机制,体现了中医药从整体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医三联外治法(火针疗法、粉刺祛除术、中药面膜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进一步推广提供临床试施依据。[方法] 将140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三联外治法治疗)700例,对照组(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和他扎罗汀乳膏治疗)700例,治疗4周后观察皮肤损害的临床症状总积分和临床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三联外治法能明显改善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皮损,效果显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质量在肛瘘治疗中占重要地位,而术后的正确用药是保证创面愈合的关键。中医药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方面方法良多,文章对中医外治法在肛瘘术后切口愈合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从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复方制剂两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中医药防治辐射性不育症的实验研究进行概述,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实验设计差异较大、辐射暴露区域过大、未对温度这一参数进行控制等问题,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从而为辐射性不育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褐斑的中医外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多发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总因脏腑功能失调、面部气血失和所致。中医外治法对于本病的治疗优势明显,针刺及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等可以调和阴阳,疏通面部气血运行;面部按摩可使面部气血经络畅通,改善面部肌肤营养状况,与药物相比其疗效持久,避免针刺与服药的痛苦;外敷面膜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代谢,对抗和清除氧自由基;综合外治法,可发挥多种功效,达到清除黄褐斑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癌痛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认为,癌痛的病因不外乎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病机为“不通则痛”,虚痛病机属“不荣则痛”,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治以活血祛瘀、行气补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湿、温经散寒等法为主。常用外治方法有敷贴、涂擦、穴位离子导入、注射及埋线、拔火罐、灸疗、灌肠、喷雾、中药外敷与西药止痛药联合。治疗癌痛的起效机制是扶正祛邪,今后癌痛中医外治法应从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疗法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止汗散治疗肿瘤患者多汗症的疗效。方法45例合并多汗症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予止汗散与安慰剂敷脐,采用皮肤电阻仪测量用药前后各部位皮肤电阻的变化,并根据中医常见症状、体征分级积分表观察用药前后证候以及卡氏功能量表(KPS)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前额、前胸、掌心部位皮肤电阻用药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自汗、盗汗、口干、手足心热、身热、畏寒肢冷、喘憋气短、太息等症状明显改善(P<0.05,P<0.01)。2组治疗后KPS评分均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汗散敷脐治疗肿瘤患者多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激素逐渐走进化妆品市场,外用激素的滥用愈发明显,进而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西医的治疗方法又较为单一、疗效一般。为寻找更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本文从中药外治的角度出发,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近15年来有关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药外治文献,按照不同的外治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进而归纳、统计出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及有效率较高的外治方法。结果共检索到69篇文献,其中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有黄柏、黄芩、甘草、苦参,平均有效率较高的使用方法是单味中药外用,为93.3%,可见中药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外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