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动脉溶栓)与B组(静脉溶栓)。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溶栓治疗时间明显长于B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6例无灌注,7例渗透而无灌注,27例部分灌注,9例完全灌注,血管再通率为73.5%(36/49);B组10例无灌注,10例渗透而无灌注,15例部分灌注,14例完全灌注,血管再通率为59.2%(29/49)。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A组、B组病死率分别为12.2%(6/49)、26.5%(13/49),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动脉溶栓治疗,能获得较静脉溶栓更为显著的神经功能预后效果,可提升血管再通率,且能降低病死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0.6mg/kg)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方法:择取某院于2018年9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30例,随机分成低剂量组15例(0.6mg/kg)及标准剂量组15例(0.9mg/kg),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出血风险、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80.00%,标准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出血风险6.67%低于标准剂量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和标准剂量具有一致性,修复神经功能缺损效果相近,但是出血风险更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共计90例,并为该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射阿替普酶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多模态MRI评价溶栓后24 h及3个月时疗效,采用卒中量表(NHI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预后。结果 90例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63例占70.00%、不良者27例占30.00%,治疗前后NHISS的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行多模态MRI检查者阻塞血管完全再通17例占42.50%、部分再通5例占12.50%、闭塞18例占45.00%,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79例占87.78%、不良者11例占12.22%,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射阿替普酶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ADL)分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时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溶栓再通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巴塞尔指数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巴塞尔指数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P 0.05);观察者冠脉再通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0.05);且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 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显著,可提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短溶栓再通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rt-PA)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作为静脉溶栓组,使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的作为动脉溶栓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以及组间安全性差异等。结果:静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动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14d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评分具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再通率、预后良好率均较高,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ICH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均有良好预后效果及再通率,临床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似,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3h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某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发病3h内高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5例均予以常规方式治疗,研究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相应治疗后,研究组90d病死率为3.64%,对照组为6.4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0,P>0.05);完成相应治疗后,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达83.64%,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60.00%(χ~2=7.59,P<0.05)。结论:针对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3h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分析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护理前后健康知识评分.结果 3...  相似文献   

11.
循证医学已证明溶栓治疗是唯一能促成血栓溶解,使闭塞血管即刻再通,从而缩小缺血性脑卒中体积的有效方法。溶栓时间窗目前倾向于有3h、4.5h、6h三种,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但>6h时间窗的治疗也可使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功能恢复。溶栓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基础病情、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合理选择放宽溶栓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以及风险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在溶栓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给药,其中10%于1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其余90%药液在1 h内静脉泵入。溶栓24 h后复查头颅CT无出血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第1~2天予以60 mg/d阿加曲班稀释后持续静脉泵注(速度2.5 mg/h),其后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于生理盐水20 mL中持续静脉泵入3 h,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7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溶栓后1 h、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在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至开始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中的作用。方法: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药师是否参加治疗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DNT的差异比较;次要结局指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DNT<45 min、DNT<60 min的占比差异及药物剂量、NIHSS评分变化值、住院时长等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59名患者,实验组29名,对照组30名。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DNT分别为(50±14.6) min和(66±25.5) min (P<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2.75%,43.33%(P<0.01),NIHSS评分变化值(溶栓前-溶栓后)中位数分别为0(0~33)、0(-5~2)(P<0.05);DNT<45 min的患者比例、药物剂量、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DNT。  相似文献   

14.
柳洁  夏盼  潘春华  李航  王泽颖 《天津医药》2022,50(11):1227-1232
血管再通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出血转化、不良再灌注、血管再闭塞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部分AIS患者在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会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主要表现为病情进展、神经功能损伤加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END尚无统一的名称及诊断标准,有关再通治疗后END的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就再通治疗后END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预测因子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溶栓患者共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分为4组(<60岁,60~69岁,70~79岁,≥ 80岁),患者发病时间均小于4.5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通过χ2检验比较患者溶栓前的一般资料,根据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有效性分析,患者出血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1)年龄≥ 80岁组患者房颤比例较高,Toast分型中(cardio embolism,CE)型比例较高,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其余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4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无显著差异,24 h恢复良好率、NIHSS评分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3)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非直接不良反应发生率、出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年龄≥ 80岁组患者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对于发病4.5 h的高龄(≥ 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获益与<80岁患者相同,出血风险也并未增加,但是对于年龄超过80岁且伴有房颤患者,NIHSS评分较高时,选择是否溶栓要慎重。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V-tPA) remains the only approved therapy that may reverse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ccumulating real-word experience have provid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its safety and efficacy in various clinical settings that were originally considered as contraindications for systemic thrombolysis.

Areas covered: In this narrative review, we address the safety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 in specific conditions: dissection of the aortic arch of extracranial and intracranial arteries, concomitant presence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nd dural fistulas, co-existing brain tumors as well as in conditions mimicking AIS. The review systematically evaluates the safety of off-label use of IVT and summarizes data from case reports of uncommon complications of systemic thrombolysis administration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Expert opinion: The present narrative review summarizing 20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IVT for AIS highlights that many of the current guidelines and protocols should be adjusted to accommodate recent data from registries and real-world experience underscoring the safety of IVT in numerous conditions of AIS that were originally considered as relative or 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s for administration of IV-tP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再通成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AIS再通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者206例。根据再通治疗后3 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将206例患者分为开通成功患者(n=157,其中61例接受DGMI治疗)和开通失败患者(n=49,其中21接例受DGMI治疗);以患者是否接受过DGMI治疗为依据,将接受DGMI治疗≥7 d的患者设为试验组(n=82),未接受DGMI治疗的为对照组(n=124)。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至干预时间、干预方式、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死亡)、发病时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分别比较开通成功患者和开通失败患者中对照组和试验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差异,包括症状性脑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 d后的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结果 开通成功患者中,试验组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开通失败患者中两组间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症状性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在两亚组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接受再通治疗的AIS患者,DGMI有利于再通成功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iv,其余90%在1 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 d,溶栓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 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机械取栓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MCA闭塞的患者21例.患者发病到治疗时间4-7 h.均成功取栓,脑血管造影显示MCA开通;取栓结束术中即刻行DynaCT示颅内无出血灶;取栓术后1、3、7d行CT、MRI及SWI检查,分析常规CT、MRI与SWI检查在显示病变微出血中的差异.结果 21例患者中,术后第3天SWI检出脑微出血16例,表现为点状、条状、类圆形或环形的低信号影;而术后第1天行头颅CT检出脑微出血3例,术后第3天MRI检出脑微出血8例.结论 SWI技术在诊断脑微出血灶方面优于常规序列,可以指导急性MCA闭塞机械取栓术后的用药治疗,评价取栓术后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涿州市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发病6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恶化患者90例,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恶化时是否使用阿加曲班治疗分为对照组(n=45)及试验组(n=45),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注射用尿激酶1.50×106 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24 h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后启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每日1次,持续服用14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治疗,溶栓24 h内发现脑血管病进展,即启动阿加曲班注射液抗凝治疗。具体用法: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前2 d用120 mg原液以2.5 mg·h−1持续静脉泵入48 h;治疗第3天开始改为阿加曲班注射液每次10 mg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3 h,每日2次,连用5 d,阿加曲班注射液共用药7 d;静脉溶栓24 h后启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同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时、神经功能恶化时和应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出院后第90天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评估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是否存在脑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果 应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静脉溶栓前、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时、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7、14天,对照组NIHSS评分较神经功能恶化时有降低趋势,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14天时对照组NIHSS评分较神经功能恶化时比较显著降低(P<0.05);在阿加曲班干预治疗第7、14天,试验组NIHSS评分较神经功能恶化时显著降低(P<0.05),且较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出院后90 d进行mRS评分,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神经功能远期预后良好者有31例(占比6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例(占比24.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住院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脑出血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90 d,均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应用阿加曲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生活能力,患者远期预后良好,未发现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