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1980年-2004年施行心脏瓣膜替换613例,早期死亡30例。术后获访495例,获访时间为2700病人年, 平均5.45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7例。晚期死亡率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0%和6.10%病人年,15 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替换晚期疗效主要因素为抗凝不当、术前心功能、年龄和心房颤动。机械瓣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而生物瓣膜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着生物瓣膜取材、预处理、抗钙化修饰等各个步骤技术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瓣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降低了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生物瓣膜使用数量不断上升.总结2003-2008年间我院生物瓣膜使用现状.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单纯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698例,平均年龄为(50±13)岁.其中生物瓣膜替换术858例,平均年龄为(53±9)岁.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机械瓣的患者例数分别为9/142、18/240、132/155、170/123、240/117、289/63.生物瓣膜所占同期瓣膜手术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96%、7.00%、46.00%、58.02%、67.23%、82.10%.结果 院内死亡共52例,死亡率3.06%(52/1698).生物瓣替换术后患者死亡20例,总死亡率2.33%(20/858).2003~2008年生物瓣替换术后死亡率分别为0%、5.56%、2.27%、1.17%、2.08%、2.42%.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1/9)、11.11%(2/18)、9.84%(13/132)、8.82%(15/170)、12.08%(29/240)、5.88%(17/289).结论 采用生物瓣并没显著影响患者的近期疗效,且无需长期抗凝,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条件适合、年龄低于60岁的患者,如患者同意接受因生物瓣膜毁损而导致的再手术,可采用生物瓣膜手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1960年,Starr和Harken应用人造球瓣分别为病人替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获得成功。此后,近20年来每年都有成千的病人接受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同时在手术技术以及人造瓣膜的设计方面取得了不断的改进,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率逐渐下降。随着材料和设计的改进,人造瓣膜的坚牢程度和血液动力学均有明显的改善。现今使用的人造瓣膜可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大类。这两种瓣膜各有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对急性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施行急诊瓣膜置换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2~64岁,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二尖瓣病变17例,其中二尖瓣机械瓣替换术后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7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急性二尖瓣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预激症1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主动脉穿孔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衰)3例,血栓形成致人工瓣功能障碍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窦瘤破裂致急性心衰2例,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替换18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11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9例,异常传导束旁路切断1例。主动脉瓣替换8例。置入机械瓣22例,生物瓣3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80 min,转流时间70~160 min。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1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果断抉择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术式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者,男34例,女15例,年龄5~14(平均116)岁。其中行二尖瓣替换术3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5例、三尖瓣替换术2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合并的心脏病变。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输出量综合征5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其中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612%。随访05~13(平均547)年,晚期死亡3例(652%)。结论: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时,人工心脏瓣膜尽量选用成人型号,术后常规行华法林抗凝,并要重视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患儿风湿活动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虽然人造心脏瓣膜的材料与设计有了许多的改进,但引起瓣膜功能障碍的各种并发症仍为瓣膜替换后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报告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1969~1983年期间,再次瓣膜替换术89例,目的是确定再手术的适应证,分析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评价长期的疗效。病人与方法:在上述13年间,共施行瓣膜替换术2,139例,其中生物瓣1,090例,机械瓣1,049例。再手术者89例(4%),其中机械瓣64例(72%),  相似文献   

7.
人适机械瓣膜替换有病变的天然心脏瓣膜后,影响其远期生存率的关键问题是出血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低强度的抗凝治疗降低抗凝出血发生率的同时,并不增加血栓栓塞发生率。因此,国内外在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有逐步采用低度抗凝强度的趋势,并获得了初步效果,但适应我国人群抗凝强度的理想标准尚未达成到共识,因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人造瓣膜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已由原来的10%下降至1~4%,但仍较其他心脏手术引起的心内膜炎高2~3倍。死亡率亦仍高达50~60%。本文就51例人造瓣膜心内膜炎,分析比较生物瓣和机械瓣对心内膜炎的易感性和抗菌素的治疗效果。方法: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自1963~1977年共作单独二尖瓣替换术和单独主动脉瓣替换术2184例。其中1347例采用各型Starr-Edwards机械瓣。837例采用Hancock生物瓣。总随访时间为7123病人-年。手术方法基本划一。手术前后常规使用抗菌素。具备下列2条标准以上即可诊断为人造瓣膜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988年至1991年,我院所收治的12例心脏瓣膜再次替换患者,早期死亡2例。并对生物瓣损毁原因,手术方法及影响术后恢复的因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造生物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1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用自制人造生物瓣膜行心脏病变瓣置换术的528例中,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PVE)13例(死亡12例)资料。指出:PVE 的主要诊断依据是术后反复发热伴出现人造瓣膜杂音:超声心动图探测出人造瓣膜上有赘生物。PVE 的预后很差,早期诊断对之十分重要,内科治疗死亡率仍显著高于外科治疗。因此,对之及时手术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瓣膜替换术患者5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年龄17~61(43.8±6.7)岁。二尖瓣替换术(MVR)4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DVR)15例,三尖瓣替换术(TVR)1例。共用机械心脏瓣膜78枚,其中北京GK-Ⅱ47枚,意大利SorinBicarbon20枚,美国Medtronic-Hall11枚。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28例、Ⅳ级29例。结果无早期和远期死亡病例,随访183个病人年,心功能恢复到Ⅰ级和Ⅱ级者占98.4%。在PTR1.2~1.7,INR1.2~2.5范围内,无血栓栓塞和瓣膜相关并发症。抗凝有关的出血3例(1.6%/病人年),均发生在瓣膜替换术后1年内,并不需要住院治疗。结论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一般PTR1.2~1.7,INR1.2~2.5左右。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瓣膜替代物各有缺点:机械瓣需终身抗凝,易致出血、血栓栓塞及感染;生物瓣易退行性变,10~15年需再次手术;而非生长性是以上瓣膜共有的缺陷。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运用组织工程学原理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issu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育龄女性心脏瓣膜疾病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生物瓣膜在育龄女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起至2010年1月接受生物瓣膜置换术的46例育龄女性术后生活质量及生育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5个月,随访率97.8%。随访病例生存良好,心功能Ⅰ级35例、Ⅱ级9例、Ⅲ级1例。心脏彩超示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术后怀孕女性33例,自然流产4例,死胎1例,足月顺产21例,早产4例,剖宫产7例,畸胎0例。结论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置换对育龄女性疗效确切,在保证手术技术的情况下,术后生活质量及生育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院自1984年3月至1992年12月,应用侧倾碟瓣、牛心包生物瓣和St.Jude瓣施行心脏瓣膜替换122例。除1例外,病因均为风湿性病变。二尖瓣替换96例,双瓣膜替换17例,主动脉瓣替换9例。心功能(NYHA)Ⅲ级者78例,Ⅳ级者21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15例(12.3%)。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室颤动,细菌性、霉菌性心内膜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83例随访6~96个月,晚期死亡5例。余均症状改善,多数已恢复工作。本文还就换瓣手术指征,心室颤动的原因,重症患者机械呼吸的应用,术后心内膜炎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治疗(附5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再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49例,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减容术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例。人工瓣膜急性失功9例中,术后菌落样赘生物和心内膜炎2例,左室腔内残留腱索卡住碟片2例,破裂的左心室后壁卡住后瓣叶1例,碟片边缘缺损1例,碟瓣瓣钩断裂1例,陈旧及机化血栓形成2例,均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4例急症手术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术后瓣周漏2例,限期手术,采用带垫片直接褥式缝合修补。生物瓣衰败39例中,二尖瓣位19只猪瓣及18只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术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4例,晚期死亡1例。47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换瓣术后病人多是处于心功能已损害至严重程度或急症时期,手术死亡率高,掌握好再次换瓣手术指征、时机及方法,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1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包填塞症:6例为早期心包填塞;10例为晚发心包填塞。两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术中认真止血,术后合理抗凝治疗是预防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包填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心包进行心脏二尖瓣、三尖瓣瓣膜成型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评价其术后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采用自体心包成型心脏瓣膜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致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黏液变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4例二尖瓣病变采用了双孔成形技术,同时用自体心包片制作成形环,替代人造瓣环或自体心包片修补后叶.2例三尖瓣病变用自体心包片修补三尖瓣前瓣叶以及隔瓣,瓣环再行De vaga环缩.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术后患者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自体心包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瓣膜成型手术的优势,降低并发症和手术费用,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61年Starr和Edwards倡用人造瓣膜替换术以来,血栓栓塞一直是瓣膜替换术后的主要危险。早期应用的瓣膜,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在25~30%以上,以后随着瓣膜的改进而逐步减少。1967年应用全包布-金属球瓣的人造瓣膜以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下降到5%以下。本文旨在对比分析抗凝期间出血的危险和停止抗凝以后血栓栓塞的危险。自1967年10月至1972年4月,作者对303例病人用全包布Starr-Edwards球瓣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疾病行瓣膜替换及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10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各类瓣膜替换患者244例,男性97例,女性147例,年龄16-76(42.8±11.4)岁。心功能Ⅱ级66例、Ⅲ级127例、Ⅳ级51例。二尖瓣替换(MVR)12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DVR)76例,主动脉瓣替换(AVR)38例,乏尖瓣替换(TVR)1例,DVR+TVR2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46例、房颤改良射频消融3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3例。结果手术死亡7例,余均治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失访14例,2例猝死,不明原因死亡3例。存活在访者2例出现脑出血,2例脑梗塞,1例双下肢动脉栓塞。心功能I级122例、Ⅱ级83例、Ⅲ级13例。结论瓣膜替换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瓣膜病变疗效好,术后低剂量抗凝,须定期复查,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20.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法及效果,我们对1997年5月至2004年6月定期入院复诊的153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