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 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8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2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是判断导丝位置是否在靶血管腔内的安全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0)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为100%或几乎达100oA的病变,包括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0级或1级,前者称完全性闭塞,后者称功能性闭塞。CT0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有助于全面掌握CT0病变患者的临床病变规律,并有助于提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CTO病变的成功率。但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手术复杂、难度大、成功率低,成为PCI术最后一块难以攻克的堡垒。我们通过比较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患者,观察到冠脉介入治疗对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明显有益。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1/3,但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少于8%,仅占全部PCI病例的15%~30%.CTO病变行PCI的意义在于成功PCI可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以及器械的改进,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逆向技术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例经造影证实的CTO,均有另一支冠状动脉向远端血管提供良好侧枝循环,造影时CTO血管由远及近逆向显影。正向技术失败后,使用双指引导管法,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和不同CTO专用导丝,导丝通过CTO病变后,继续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进行球囊扩张锚定,行逆向球囊扩张,正向导丝通过病变,植入支架。结果:3例成功通过逆向技术植入支架,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CTO专用导丝及逆向球囊扩张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郑朝阳  陈秋雄  盛小刚  李新梅  王侠 《广东医学》2008,29(12):2073-20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对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CTO 58例,50例成功开通闭塞冠脉并置入支架,临床随访6~53个月,术后症状消失。术前术后行彩超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 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可改善冠脉CTO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对慢件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术前评估和预测价值,以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术中指导性作用.方法 入选明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手段测得闭寨段长度、钙化识别率.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病变特征对介入成功与否的预测作用.对所有闭塞病变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得到的图像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共入选15例患者,确诊17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显示所有17个闭塞病变的长度;螺旋CT的钙化识别率为76.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的钙化识别率(41.2%);螺旋CT可以对钙化处血管进行横断而截切,确定钙化程度<50%有3个,≥50%有10个.其中,11例患者的12个完全闭塞病变接受介入治疗,6例成功,6例失败.单因素分析展示,病变长度、闭塞近端有无分支、桥侧枝形成、闭塞断端形态以及造影提示的钙化情况与介入成功与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失败组钙化而积I>50%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83.3%vs 16.7%,P=0.05).所有的完全闭塞病变均可以通过CT冠脉重建技术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结论 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钙化病变识别能力,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三维图像重建,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法对冠脉病变情况的检查结果.结果经统计发现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的最小血管径为(2.23±0.46)mm,直径狭窄率为(32.21±8.76)%,病变长度为(13.27±6.61)mm.与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各项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钙化病变以及偏心病变有更好的敏感性.结论冠脉造影检查可能会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准确的判断冠脉狭窄的性状,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以及介入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对CTO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将CTO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75例)和冠脉重度病变组(85例),冠状动脉造影示无狭窄者或狭窄<20%者为对照组(40例),测定三组Fg水平.结果 ,对照组、轻度病变组及重度病变组血浆Fg水平依次为(241.2±57.10)、(276.8±74.59)和(338.4±103.20).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反映冠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CTO患者中存在对侧侧支循环的4例患者,经一侧桡动脉送入导引导管,经另一侧桡动脉送入造影导管,通过对侧造影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证实导丝在真腔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均经对侧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经双侧桡动脉途径对照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高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与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例高龄(60岁以上)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60岁以下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冠脉造影特点和介入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33.33%明显低于对照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55.00%,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A、B1型血管病变比例为28.99%明显低于对照组A、B1型血管病变比例为60.40%,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置入支架数(1.9±0.8)枚明显多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1.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8.33%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及A、B1型血管病变比例较低,多支血管病变及B2型、C型血管病变比例较高,介入治疗中置入支架数相对较多,并发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病变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病变特征的影响,探讨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 18例患者经定量冠脉造影确定需治疗的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观察不同介入治疗方式中主支和分支血管的血管内超声变化.结果 采用的冠脉介入治疗术式83.3%为Cr...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7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者20例(CTO组),非梗死相关血管无慢性完全闭塞者150例(无CT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TO组比较,CTO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0.0%、15.0%、100.0%及35.0%;无CTO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6.3%,明显低于CTO组的21.4%,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O组患者在6个月及一年时的心血管病变死亡发生率为28.5%、35.7%,明显高于无CTO组的5.5%、8.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40%、心源性休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以及年龄>75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死亡率,而且患者预后多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评估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210例CTO患者资料,根据术前评估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106例患者术前接受常规评估方法,纳入对照组;另104例患者术前接受CT血管造影评估,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情况、左室收缩功能、并发症,分析CTO回归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左室室壁运动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左室室壁运动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改变,其中观察组患者左室室壁运动指数较术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段近端分叉及闭塞段长度≥20mm是影响CTO介入失败的主要因素。结论 CT血管造影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效果评估有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改善心室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观察Fielder导丝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5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枝循环血管逆行供血,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侧枝循环血管,在1.5mm OTW球囊和1.25mm的Monorail球囊的辅助下,Fielder导丝通过侧枝循环血管到达靶病变远端,为完成逆行导丝技术做准备。结果Fielder导引导丝侧枝循环通过率为96%,手术成功率为88%,无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和死亡。支架的植入术后获得了良好的即刻血管造影结果。结论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应用Fielder导引导丝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廖清池  胡艳丽  周胜华 《重庆医学》2018,(23):3043-3046
目的 探讨microRNA-21 (miR-21)在预测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侧支循环是否良好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95例冠脉造影提示CTO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冠脉侧支循环情况将其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3例)及侧支循环不良组(42例),选择冠脉造影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水平,ELISA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iR-21对CTO病变患者冠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冠脉侧支循环不良组相比,冠脉侧支循环良好组血浆miR-21及HIF-1α水平明显升高(P<0.05);CTO病变组较正常冠脉组miR-21及HIF-1α水平明显降低(P<0.05);miR-21水平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804,P<0.05);miR-21 (OR=4.762,95%CI为2.395~6.164,P<0.05)及HIF-1α(OR=12.906,95%CI为11.774~15.048,P<0.05)水平均为CTO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预测因子;miR-21可有效区分CTO病变侧支循环是否良好(AUC为0.93,P<0.05).结论 循环miR-21水平在CTO侧支循环良好组明显升高,可作为区分冠心病CTO病变患者侧支循环是否良好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12-2002.9完成择期冠脉介入治疗569例,其中CTO病变126例。男性78例,女性4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者91例,合并糖尿病者43例。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51例,双支病变49例,三支病变26例。CTO病变中,前降支病变73例,左回旋支病变17例,右冠状动脉病变36例。结果: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80.9%(102/126),其中闭塞时间小于3个月的成功率90.6%(48/53),闭塞时间大于3个月的成功率67.1%(49/73),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依次为:闭塞的时间、闭塞段长度、桥侧支存在与否、闭塞末端的形态、闭塞血管近段弯曲度以及闭塞端有无边支血管开口等。失败原因分析: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或进入假腔82.7%(24/29);球囊不能到位或不能充分扩张病变10.3%(3/29);因操作时间过长、造影剂用量过大等致病人不能耐受,或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原因,被迫终止手术6.9%(2/29)。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随着导管等介入器材的不断进步,操作技术及经验的积累,对CTO病变,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操作得当,其介入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可作为完全血运重建或部分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螺旋冠脉CTA与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入选的患者,行双源炫速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CTA),并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重建和分析,对比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一致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并据冠脉造影情况给予选用合适的冠脉介入治疗;2种检查中冠脉显影良好,两者检查对冠脉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双源炫速螺旋cT冠脉成像较以往的多排CTA有明显的优点,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在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数字平板心血管造影系机可准确的检测患者冠脉病变,并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改变,探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72例不典型心前区疼痛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对照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分别对各组冠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31例患者中,有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改变4例(12.90%)。有冠状动脉病变的141例患者中,出现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99例(70.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发生率在单支血管病变组中为52.94%,双支血管病变组为71.69%,三支血管病变组为90.00%。结论:随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和首次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608例,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TO组(150例)和非CTO组(4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