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究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缘由分析和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在本院进行静脉采血的128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以往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用并发症护理干预以后的满意程度比对照组好,晕针出现次数降低。结论对门诊采血患者进行指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晕针出现次数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门诊患者采集静脉血,是门诊各项检查中最常见的方法,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刺所引起,患者在门诊进行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出现晕针的现象时有发生.晕针发病急骤,原因也较复杂,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统计我院门诊2005年1月~2009年1月共发生静脉采血晕针患者360例,经积极地对症处理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晕针是指第一次接受静脉采血的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或饥饿、过度疲劳,或针刺过度强烈等因素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广泛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致心输出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门诊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时出现晕针、晕血现象的具体原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门诊接收静脉采血并出现晕针、晕血现象的72例患者,分析患者晕针、晕血的实际原因,并按照这些原因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结果分析得知,72例患者出现晕针、晕血现象的原因,涉及到体位因素、心理因素、体质因素及疼痛反射因素。经有效处理后,72例患者心慌、恶心、头昏、出虚汗、全身乏力等病状基本得到缓解,一段时间后,患者面色转红、意识清晰、四肢回温,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采血时,门诊医务人员要系统掌握晕针、晕血的发病原因,采取心理疏导、临床指导、应急治疗等措施,缓解患者晕针、晕血的相关病状。此外,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准确判断患者的晕针病症,及时开展应急治疗,避免引发严重病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晕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采血室发生晕针、晕血病例共计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分析发现晕针、晕血的原因包括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的体质因素、患者采血时的体位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结果:对46例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后,均在几分钟内恢复正常,没有发生严重后果。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和减少晕针晕血的发生,使患者痛苦减轻,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在预防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效果。方法:选取门诊静脉采血患者9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晕针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78%(422/4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36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中度晕针和总晕针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22%(442/4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22%(388/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发生晕针,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钟靖 《基层医学论坛》2022,(21):136-138
目的 评价优化门诊护理干预预防静脉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的120例研究者,均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进行静脉采血的患者,其中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优化门诊护理(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晕血晕针发生率、采血依从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晕针晕血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观察组采血依从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观察组的各项满意度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实施优化门诊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降低晕血晕针的风险,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采血依从率,利于提升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护理要求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波  郭薇  单欣刚 《吉林医学》2006,27(8):980-980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窗口[1],是提供优质服务的界面,是病人最集中的地方.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医院,日门诊量约2000~3000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受检者接受静脉采血时发生晕针、晕血的原因,密切观察发生的症状与体征,及时有效地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以保证体检安全,维持批量体检现场秩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时患者出现晕血晕针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晕血晕针患者17例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晕血晕针症状减轻5例,消失12例。结论: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对采血时晕血晕针患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门诊静脉采血护理及预防交叉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采血是护理工作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门诊静脉采血时间集中,病人多,病种杂,病人年龄不一,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在静脉采血时护理不当,预防交叉感染措施不完善,容易造成皮下淤血、局部肿胀、疼痛,针头斜面微粒污染,引起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病人与病人之间,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13.
王庆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703-2704
静脉采血作为常规检验的取样手段而被广泛使用,其检验数据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为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提高静脉采血质量也一直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研究学习的重要内容。静脉采血属于侵袭性操作,患者面对针头总会出现一定的排斥心理,加上医院的特殊环境和对自己健康的担忧,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严重者出现晕血反应。这时若负责采血的护理人员忽视患者的不良情绪,手法生硬、态度冷漠,则很容易激发患者(尤其是幼儿患者)的抵触,影响了采血工作质量,同时容易导致患者对医院产生不良印象。针对此种情况,本文提出将心理护理方法应用到静脉采血工作中,以期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实际需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门诊采血的180例患者,使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知识水平现状以及认知需求。结果 180例门诊静脉采血患者的相关知识得分为(22.52±6.03)分;超过85%的患者希望能够得到静脉采血知识宣教,半数以上的患者认为护理人员口头宣教能够较好的接受。结论目前我院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患者对于健康知识有着较高的需求,护理人员应开展针对性的静脉采血知识宣教,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门诊静脉采血要求护士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静脉采血时,常因操作者穿刺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笔者总结经验,对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晕针是针刺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主要表现为:疲倦、头晕、心慌、恶心、冷汗甚至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沉细欲绝等,晕针的恢复主要靠护理,经过我们长期的临床观察,现将经验及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中坚 《右江医学》2014,(3):395-396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已成为抽血室的护理目标。婴幼儿血管细小且深藏,肉眼不易看到,且患儿不配合,家属要求高,希望一针见血,不理解护士的工作,容易引发医患冲突。我科通过对4352例患儿的观察与总结,在抽血过程中运用一些语言沟通与操作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穿刺成功率高,提高了患者家属满意度,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1~6月我院门诊抽血室共接待抽血检查婴幼患儿4352例,年龄1天~3岁,其中1~30天婴儿923例,1个月~1岁1309例,1~3岁幼儿2120例,男2917例,女1435例。  相似文献   

18.
尹凤林 《吉林医学》2011,(4):762-763
目的:探讨集体静脉采血过程中出现的晕针现象,为今后集体采血中少出现或不出现晕针提供对策。方法:分析新生体检静脉采血时晕针者,对当时健康情况及相关的诱发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6~2008年晕针发生率依次为0.46%、0.26%、0.16%,呈逐年下降趋势,女生晕针率为0.34%,比男生(0.28%)要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晕针率主要诱发因素均为心理因素(57.15%、60.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前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及相应措施,对减少晕针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门诊抽血化验晕针患者心理干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3):445-446
在日常注射、采血工作中,患者会出现晕针现象,即由于针刺而产生昏厥的精神性反应,轻者头晕、眼花、呕吐、心慌,重者甚至休克、虚脱。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注射时的晕针反应常为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因素所致,为此,笔者在采血化验时,引入心理护理知识,实施心理干预,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调整认知,保证了采血的安全正常进行。现对我院门诊33例晕针反应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谢丽璋  刘妮娜 《当代医学》2008,(17):122-123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方法预防静脉采血中发生晕针反应.方法 在静脉采血的全过程中使用针对性心理疏导.播放轻松的音乐、环境干预、疼痛的护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对2007年1月~2D07年12月5042名体检者实施护理干预,晕针发生率为0.22%,与2006年晕针发生率为0.91%对比,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患者穿刺过程中的晕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