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胃病从心论治的理法方药。方法通过对心与胃的解剖位置、经络特点、五行关系、生理功能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心与胃的相关性,探索脾胃病"从心论治的理论依据。结果通过调心治疗脾胃病,体现了欲治其子,先安其母,开辟了治疗脾胃病的新途径。结论从调心治疗脾胃病值得探讨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基本形成以活血化瘀、益气温阳[2]为主的诊疗体系。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散、人参养荣汤等成为治疗心脏疾病常见的中药处方,选药多用温通、补益、辛散之品。临床常用的心内科中成药多以瘀、虚为基点立法、组方,如丹参制剂、血脂康、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等。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仍有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按其主要症状表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积滞"等范畴,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上有较显著优势。目前国内中医研究对本病多从肝脾(胃)论治,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及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与"心"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养心安神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文章通过中医古代文献研究分析"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与脾胃相关理论及心与脾胃经络相连属等中医理论,阐述从心论治脾胃疾病的依据及可行性,为从"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抑郁症的中医病机本质,为抑郁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搜索相关文献,并运用分析、对比、总结等方法进行文献研究,结合历代医家的抑郁症临床经验,逐步推导出胆虚肝郁中医理论的合理性,最后附上医案一则予以验证。[结果]以心悸胆怯、遇事善惊等为主要表现的胆虚之人容易肝郁,胆虚证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胆虚是指胆汁虚少导致的胆的不充盈状态,而胆腑充盈是"胆主决断"的生理基础。医家通过用健脾益气、养肝补血、补肾益精等治疗方法保持胆汁生化有源,以及通过对痰、火、瘀血等实邪的清除以保持胆汁的藏而不泻,进而恢复胆主决断的功能是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思路。所附验案外寒内热、胆虚焦虑、表里俱实,治以解表通里、清热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从胆虚出发论治抑郁症不仅能丰富中医学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识,也能为抑郁症的中医辨治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探讨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认识及其与心气虚的关系。从文献理论、流行病学及临床疗效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心”论治轻度认知障碍的观点,为中医药防治轻度认知障碍提供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皮肤多汗症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疾患,有局限性皮肤多汗和泛发性皮肤多汗,其病因有功能性多汗和器质性多汗。其中器质性多汗主要治疗原发病,而功能性多汗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又称为原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慢性咽炎属祖国医学喉痹范畴 ,历代医家多从肺肾及肝脾论治。但近十几年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 ,人之欲望与时俱增 ,心理压力不断增大 ,由此致发本病者 ,临床日见增多 ,其特征为咽干、痒、痛、有异物梗塞感 ,咽粘膜慢性充血、肥厚或萎缩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素向·至真要大论篇》认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故对此类证型的慢喉痹 ,笔者采用从心辨证施治的方法 ,收到满意疗效 ,现简述如下。1 清心泻火心者 ,神明之藏 ,是五脏六腑之主 ,居丙丁火位 ,为火热之脏 ,故诸经之热皆主于心。…  相似文献   

8.
从心论治慢性咽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脱发主要围绕着肝肾之精亏虚、血虚生风化燥、湿热內蕴上蒸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治疗上常采用滋补肝肾生发、养血祛风止脱、健脾、除湿、止脱等方法,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对于脱发的认识仍然比较局限,差强人意的临床治疗也不可否认。为了对脱发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心对毛发生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笔者通过此文,希望在临床工作中同道能够重视心对头发生长的重要性,能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之病症,古代医家认为遗精主要责之心、肝、肾三脏。遵从朱丹溪之理论,认为遗精的发生是由于心之君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动,心动则肾动,故肾不能藏精而精随之以泄。在治疗方面提出,实则清心火,虚则补心火。  相似文献   

11.
咳嗽为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其发病多与肺脏病变相关,故咳嗽往往从肺论治。《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肺脏本身病变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临床上,心系病变殃及肺脏而致咳嗽者并不少见,故阐述心咳的发病机理并将其分证论述,为咳嗽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心与耳在经络、脏腑与官窍上密切相关,心的病理变化可以影响人的听力而发为耳鸣。从心与耳的联系入手,明确耳鸣症状的发生与心之功能异常有因果关系,耳鸣当从心论治。  相似文献   

13.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 :“诸血者 ,皆属于心。”妇女以血为本 ,经水为血所化 ,而血来源于脏腑。心与胞宫借胞脉取得直接联系 ,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胞脉者 ,属心而络于胞中。”明确说明了心与胞脉的关系。心主血 ,藏神 ,为君主之官。《女科经论》引虞天民云 :“妇人百病皆自心生。”因此 ,妇科病从心论治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今将自己在妇科诸疾中从心论治的点滴经验 ,择要介绍如下 :1 赤白带下刘某某 ,女 ,2 7岁 ,农民。患者近 1年来白带明显增多 ,并伴有外阴瘙痒、灼痛 ,痛苦异常。妇科检查 :白带…  相似文献   

14.
从心论治遗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之病症,古代医家认为遗精主要责之心、肝、肾三脏。遵从朱丹溪之理论,认为遗精的发生是由于心之君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动,心动则肾动,故肾不能藏精而精随之以泄。在治疗方面提出,实则清心火,虚则补心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刘绍武先生从“心”论治紊脉型月经过少的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分析紊脉的形成机制及紊脉型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刘绍武先生的临证思路及经验,并附医案加以验证。[结果] 刘绍武先生认为,月经过少的患者以紊脉多见,心气虚衰,则心搏失常,血运失常,形成紊脉,情志所伤,首伤及“心”,情志不畅为其主要病因。心气虚则运血无力,生血乏源,进而导致冲任亏虚,心气不足、冲任亏虚为本病核心病机。治疗上首畅情志,次用“整体与局部双关疗法”进行治疗,运用协调疗法协调整体,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局部以强“心”为重点。所举医案中,患者月经量少1年余,其脉象为紊脉,辨为气血亏虚证,治宜强心壮阳、益气养血,处以刘老自创的调心汤,用药准确,疗效显著。[结论] 刘绍武先生强调了月经过少从“心”论治的重要性,突破了传统的治疗思路,以脉定证,依证定方,为月经过少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思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在于"筋损致病",即颈部经筋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后所产生的"炎症"刺激引起头痛.治疗上应根据"顺筋取穴""筋穴治痛"的原则,以经筋起止点、压痛点、压痛缓解点、筋结点为主穴,施以震颤松解手法和温针灸法,以达筋松脉通、通则不痛之效.  相似文献   

17.
《素问·评热病论》日“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现本人对闭经从心论治作如下粗浅论述。1 从心论治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体五脏六腑在对立制约、相互消长中达到平衡,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而在五脏六腑中,心为君主,主神明,为脏腑之大主也。只有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五脏六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常态,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所说:“凡其源源…  相似文献   

18.
浅谈闭经从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经为女性常见病、多发病 ,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等。临床多从肝脾肾论治。然而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脏腑之间关系密切 ,《女科经纶》曰 :“妇人百病皆自心生” ,《素问·评热病论》曰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在治疗闭经时除查病因、辨证候外 ,尚需详审心受病与否 ,注重心的调理 ,或者在调理肝脾肾的同时 ,兼顾心的调理。以下试就心与闭经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其辨治作以论述。1 心与胞宫的关系“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 ,心借胞脉与胞宫相通 ,胞宫藉心血而为月经。奇经中的冲、任…  相似文献   

19.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以清明为要,也以通常为本。若不完全性肠梗阻为心气不足、肠失传导者,可给予炙黄芪8 g,当归12 g,防风5 g,肉苁蓉15 g,柏子仁15 g,党参15 g,葛根9 g,生姜10 g,大枣10 g以温补同施,使心气充足,肠通便顺;若不完全性肠梗阻为心阳不足、寒凝胃肠者,可给予生地黄10 g,太子参10 g,麦冬15 g,芒硝6 g,玄参15 g,生姜10 g;参附汤加味先行温化心阳之寒气,干姜甘草汤健运中土通宿便,用玄明粉、瓜蒌子润肠,故患者便通痛缓;若不完全性肠梗阻为心肺不足、肠失濡润者,可给予生地黄10 g,太子参10 g,麦冬15 g,芒硝6 g,玄参15 g,生姜10 g,补心阴、养心阴类中药助心行血,使清者清、浊者浊,助通肠腑行令,生地黄、太子参,同补心肺,肺气通,肠腑行,补心阴助肠润,芒硝泻下,共行上润下通、水运舟行之功。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从心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历来有"心藏神,主神明"之说,本文从古代文献、现代研究、辨治特点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阐述抑郁症与心的关系,探讨抑郁症从心论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