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男性与女性发生ADR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40~60岁发生ADR的比例最小,60岁以上发生ADR的比例相对最大,各个年龄段发生ADR的比例存在差异(P0.05);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ADR发生率最高,1代ADR最低(P0.05)。皮肤损伤(25.0%)和消化系统(36.1%)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高达61.1%。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可缓解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要严格药物配伍禁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109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出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更改治疗方案为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与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头孢菌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的中,>60岁的患者占比47.71%(52/10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分别为33.94%(37/109)、44.04%(48/109),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第一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的治疗方案由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改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单独用药后,可见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及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要把握其适应证、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禁忌证等,并考虑年龄等因素对用药的影响,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及时处理,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刘光杰 《吉林医学》2015,(6):1101-1102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时均出现不良反应,研究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结果:通过对联合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与治疗前相比,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有二重感染、过敏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此外还会发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虽然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使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做好用药指导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116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用药后各类不良反应表现,比较用药前后各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肾功能及肝功能损害与其他不良反应;用药后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用药前高(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医生在配药时注意药量,合理选择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均发生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225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统计,并作针对性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反应、肾功能衰竭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225例患者联合用药前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用药后(P0.05);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联合用药不当、使用方法错误、用药过量及其他原因;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包括56.44%为联合用药不当,23.56%为使用方法错误,4.00%为用药过量,16.00%为其他原因。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为青霉素类药物的取代药物,现已被越来越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而且可以获得较明显的抗菌效果及抑菌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以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从而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因此,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重点注意药物联合使用是否适当,用药剂量是否准确无误,用药方法是否准确无误,从而有助于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所致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方法采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法分为60例对照组(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与60例研究组(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对比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高(P0.05)。结论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需根据病情不同选择相应治疗方案,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不良反应,使整体治疗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多种西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以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多种西药而引发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对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肾功能损害及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相对较低。联合用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和多种西药联用后易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以预防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本院门诊药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方法 抽取门诊处方25232张,收集含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2394张,进行科室、年龄分布、药物利用指数、用药天数、抗微生物药物联合用药等的统计分析.结果 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频率分别为58.1%、13.2%、28.7%;病人年龄分布广泛(6d~88岁);人均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天数为(4.73±3.79)d;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抗微生物药物人均联合使用数为(1.38±0.57)种;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利用指数偏低.结论 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于婴幼儿较普遍;有相当大的比例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欠合理;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量不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80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同,将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观察组的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分析,并且根据患者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应急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各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应对药物给患者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鱼台县医院门诊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本院门诊药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方法抽取门诊处方25232张,收集含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2394张,进行科室、年龄分布、药物利用指数、用药天数、抗微生物药物联合用药等的统计分析。结果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频率分别为58.1%、13.2%、28.7%;病人年龄分布广泛(6d ̄88岁);人均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天数为(4.73±3.79)d;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抗微生物药物人均联合使用数为(1.38±0.57)种;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利用指数偏低。结论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于婴幼儿较普遍;有相当大的比例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欠合理;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量不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肖志刚 《中原医刊》2007,34(5):78-79
目的 评估本院的门诊药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处方20121张,收集合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2013张。进行科室、年龄分布、药物利用指数、用药天数、抗微生物药物联合用药等统计分析。结果 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频率分别为48.1%、13.2%、38.7%;病人年龄分布广泛(1d~82岁),人均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天数为(4.73±3.79)d;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抗微生物药物人均联合使用数为(1.38±0.57)种;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药物利用指数偏低。结论 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于婴幼儿较普遍;有相当大的比例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欠合理,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量不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86例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段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年龄超过60岁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给药方法,左氧氟沙星药物及静脉注射给药方法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和给药方法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呼吸系统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科学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重视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显著提高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为相应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临床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比较患者在用药前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现其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其他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在药物使用药物联合治疗之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上是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广谱抗生素,医务工作人员必须熟知其药理,充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对患者用药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掌握出现的适应症,做好预防和紧急处理工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由统计分析得知,联合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其中皮肤、消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过敏反应、重要脏器损害发生较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联合使用较易导致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会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防范工作,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消化系统不适、肌肉毒性、肝毒性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0.05);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他汀类药物(P0.05);抗心肌药、降压药与他汀类药物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降压等药物联合应用,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肌肉毒性、肝毒性,因此,临床在为患者实施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机体素质、治疗情况等,为患者合理制定他汀类降脂药物的用药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通过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种类西药联合使用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54例,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类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药物联合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使用前(P0.05),且主要是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肾功能等造成损害,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和二重感染的情况。结论将头孢菌素类药物同多种西药联合使用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所以医院应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同与其他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认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不良反应,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根据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该院的40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来进行探讨分析,对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全部患者中共出现了27例变态反应病例,有3例患者有发热和畏寒症状,有6例患者有恶心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有1例静脉炎,1例头痛,2例休克病例。临床中采取静脉滴注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比口服药物发生概率高。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比第一代和第四代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中的使用应该对其给药方式和药物品种选择引起重视,尤其是使用后的半小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应该给予观察,如果有不良反应出现,应该停药提供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不良反应,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根据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该院的40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来进行探讨分析,对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全部患者中共出现了27例变态反应病例,有3例患者有发热和畏寒症状,有6例患者有恶心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有1例静脉炎,1例头痛,2例休克病例。临床中采取静脉滴注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比口服药物发生概率高。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比第一代和第四代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中的使用应该对其给药方式和药物品种选择引起重视,尤其是使用后的半小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应该给予观察,如果有不良反应出现,应该停药提供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9.
夏汉铭 《求医问药》2014,(15):169-170
目的:探讨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因素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5例出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出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因素有: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用药剂量过大、合并用药、输液速度过快、个体差异、情绪因素、患者服药期间或服药后24h内饮酒、环境因素、患者年龄过大或过小、饮食因素、患者本身免疫学因素。结论:临床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必须遵循用药规则,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以此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92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联合用药类型。结果:92例患者中,肌肉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04%,其次是肝毒性为21.74%;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是辛伐他汀片为48.6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钙片为26.32%;联合用药中,与降压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41.30%,其次是降脂药为21.74%。结论: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辛伐他汀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降压、降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连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