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衡阳城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并制定相关发展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019年5月-2019年8月在衡阳市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共48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涉及内容包括居民一般情况、居民健康状况、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情况、影响参与中医治未病服务因素、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意愿尝试情况。结果:共发放4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4份,有效率为94.58%。社区居民慢性病发病率为28.19%(128/454);所调查居民中,有198人(占43.61%)“听说过中医治未病”。影响居民参与中医治未病的因素有:(1)服务机构的专业性;(2)有关服务项目的选择;(3)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效果的总体满意度;(4)居民对治未病服务自费意愿承受水平:44.27%的居民期望支出在500~1000元/年(201/454);(5)在医保支持度方面,绝大多数居民期望通过医保和政府的支持。结论:衡阳城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一般,应当进一步加大治未病理念宣传力度,做好治未病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中医治未病优势项目,政府应推动治未病服务入医保,使更多人群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芪苈强心胶囊是运用络病学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针对阳虚血瘀型患者。“瘥后防复”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之一,以“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为指导思想。中医体质辨识是对中医辨证的发展与简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质以阳虚质和血瘀质为主。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阳虚质、血瘀质或两者兼夹的体质,从而预防慢性心衰的复发,符合中医治未病中“瘥后防复”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有重要的意义。将"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临床,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各个环节进行提前干预。本文将探讨"治未病"理念在社区亚健康人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山区城市体检人群进行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评价其对山区城市人群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探讨适合山区城市人群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措施方法.方法:采取双盲方法将1 000位山区城市体检人群随机分为中医治未病干预组.对照组各500人,对每个人进行<亚健康测量表>测评分类,中医体质辨识,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膏方是传统中医8大剂型之一,其在对慢性病、体质偏颇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目前膏方的中医治未病多局限于一年中的冬季时令,其他时间则很少重视膏方的治未病理念。谢胜主任医师将体质学说、运气理论、心身医学、温补学说、四季养生、饮食调理等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冬病夏治用膏方的治疗理念,在专科专病及亚健康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山区城市体检人群进行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评价其对山区城市人群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探讨适合山区城市人群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措施方法.方法:采取双盲方法将1 000位山区城市体检人群随机分为中医治未病干预组.对照组各500人,对每个人进行<亚健康测量表>测评分类,中医体质辨识,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原则,按照"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结果:试验组的研究人群干预前、后健康状态变化,血脂、血压、血糖、肝功能及其他异常检验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本研究表明,运用中医治未病开展对城市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方法有效、简便、实用、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对改变和保障目前人们身体健康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波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9-189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治未病",就是对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将治疗重心转移到预防策略上来,这种理念在糖尿病管理和治疗的全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对健康人群认识糖尿病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开展研究,探讨体质因素和发病的关系,为中医治未病提供相应的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6年9月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和住院、杭州市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诊治为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500例,男性260例,女性240例,年龄40~85岁。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500例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体质调查,进而探讨体质因素和COPD发病的关系。 结果 在全部500例患者中,中平和质者20例(4.0%);偏颇体质者480例(96.0%),其中气虚质112例(22.4%)、痰湿质97例(19.4%)、阳虚质88例(17.6%)、湿热质73例(14.6%),阴虚质42例(8.4%)、血瘀质33例(6.6%)、气郁质24例(4.8%)和特禀质11例(2.2%)。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得分中,相关性最好的体质类型依次是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及湿热质。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及湿热质为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本虚标实的病理特征,实践中医"治未病"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推进或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发展策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黄浦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就诊的50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对中医"治未病"的知晓情况、认为适宜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影响因素、对中医"治未病"是否应该纳入医保和政府支持度的认知情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55.5%(256/461)的社区居民听说过并了解中医"治未病",14.8%(68/461)听说过但不了解,29.7%(137/461)没听说过。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获知途径主要有广播或电视(45.7%,148/324)、社区宣传(31.2%,101/324)、中医院(27.2%,88/324)。社区居民认为最适宜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8%,271/461)和中医医院(44.9%,207/461),影响社区居民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技术水平(34.5%,159/461)和服务内容(26.5%,122/461)。64.7%(298/461)的社区居民认为中医"治未病"服务应该纳入医保,同时95.0%(438/461)的社区居民认为政府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为74.2%(342/461),不同文化程度、户口性质、月收入、医保形式的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较好,但是还有待完善和改进。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将中医"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加大"治未病"理念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度;推进"治未病"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居民健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技能;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健康指导中应用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临床效果与特征。方法对我基层医院自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接收并进行健康指导的人员186例,并按照其健康指导的模式和思想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健康指导)与研究组(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各93例,并分析两组人员通过不同健康指导后其发生疾病的情况。结果抽取的两组研究人员分别通过常规健康指导与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指导,研究组护理人员通过对未病先防思想宣传,结果显示,对治未病知识的掌握、疾病发生率、满意度分别为(92.5±6.8)、5.4%、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6±5.9)、22.6%、78.5%,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针对基层医院健康指导中选择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提高了人们对治未病的认识,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了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值得在健康指导中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思路的突破,中医体质学无论是在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还是在临床应用和实践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了解不同人群与疾病的易感性和针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进行疾病的防治,其“防治”思想即是“治未病”理论的具体体现,其在“治未病”领域中的实践为个体化诊疗和疾病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氧化还原机制不仅被广泛的运用于到多种疾病机制研究中,也被中医学采纳,运用到中医证侯以及治未病、亚健康领域研究中。氧化还原平衡体现了阴阳平衡思想,氧化还原机制与体质学原理及体质三级预防理念有着相似之处,氧化还原机制的多样性奠定了其与体质理论相结合的基础,运用氧化还原机制进行中医体质研究是符合体质理论的方法。将氧化还原机制与9种体质理论相结合,进行人群系统的分类检测,一方面丰富了体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一方面可将氧化还原检测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未病人群中,且有助于把握不同系统疾病氧化应激机制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治未病在全国各中医院已经全面开展,在综合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一些地方也在开展。本研究探讨在二甲综合医院建设中医"治未病"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模式及有效途径,为受检者提供体质辨识、中医健康调养,并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为综合医院开展"治未病"工作提供实践经验。1提高认识,搭建平台"治未病"是国内中医药界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但"治未病"健康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治未病"管理的工作主  相似文献   

14.
通过蒙医治未病心身整合健康管理方式来达到提升健康力、防病治病能力。从心身整合的角度,对蒙医治未病中心开展健康管理业务的必要性、理论渊源及运作模式等方面做一探讨。拟在KY-3H治未病健康保障工程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理念指导下,以"文化-成本-效益"的原则进行治未病心身整合健康管理,探讨治未病心身整合健康管理模式对个体生命质量的影响。蒙医治未病"心身整合健康管理模式"是一种合适、有效的整合原则,提高临床效率。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一种新型的蒙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揭示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相关理论及"治未病"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治未病干预防治的着眼点在于"消患于未兆""济嬴列以获安"。通过养生健体,消除未起之患的使动、促发因素,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体证合一,实施早起干预、治疗,防止其向疾病的转换。更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使体健神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医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根据体质与中医病证之间的关系,分析体质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做到"三级预防"。针对患者的病理体质状态,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体质的偏性,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当疾病处于发病的临界状态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疾病发生后,抓住体质这个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和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质可分的基础上,依据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体质偏颇状态,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广西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中缺乏有效方法实时个体化管理的困难与瓶颈,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云平台并应用示范。方法:通过中医体质监测,对个体下达中医特色的干预计划并实时监控,同时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服务。结果: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带来较大提升。结论:平台对于创立广西区域医共体内的中医治未病患者管理服务模式和防控方法,推进中医治未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研究并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价值,特展开了本次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详细解读,并总结现代研究的相关成果,得出了如下结论,即在高血压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中医中的治未病思想自始至终均贯穿于该项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该项思想与现代临床中所积极倡导的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以中医“治未痛”的理论和实践干预IGT必将给糖尿病的预防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医体质,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支气管扩张的防治之法。中医体质理论在患者未病前,分期辨证论治中及疾病初愈后,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体质学角度来研究支气管扩张,为其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因素,能减少支气管扩张的发作次数,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