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相关因素,并总结其临床特点,为采取相关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根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然后抽取输血后无不良反应的90例同期自愿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具体分布。结果 1观察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反应,其中有41例为发热反应,49例为过敏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5.56%和54.44%。2经对比,观察组在输血类型中和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输血次数≥3次和出血到输血时间间隔≥30分钟的比例分别为87.78%和5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22%和24.44%,组间差异显著(P0.05)。3输血类型、次数和时间都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输血类型、次数和时间等,所以需要合理控制血液成分,严格控制输血适应症,加强输血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降低输血风险,提高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8例需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其中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常规输血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的发热比例为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热比例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相比,有利于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术后活动次数等围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显示观察组体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中年龄≥45岁、DVT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PLT、D-D、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h、麻醉方式为全麻、下肢静脉穿刺次数≥5次/d、术后活动次数<3 h/d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DVT病史、下肢静脉穿刺次数、PLT、术后活动次数是影响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多、术后活动次数少、PLT升高是导致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后发生了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观察组)和未发生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分析病例不良反应类型、输入血液制品类型、接受输血次数等信息,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出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意见及建议。结果 80例输血不良反应者中发热39例(48.75%)、过敏反应41例(51.25%);血浆类血液制品输入产生不良反应者33例(41.25%)、冷沉淀类24例(30%)、去白红细胞/血小板类23例(28.7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液制品类型、输血次数和取血制品到输血间隔时间是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输血次数、血液制品类型、取血制品至输血间隔时间等,以此为参考医护人员应采取对应改善措施,进而提升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输血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少白细胞术业技术对患者进行输血,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输血方式对患者进行输血,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对两组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输血后的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患者进行输血,能够极大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198例输血治疗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照组实施常规输血技术,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1.12%,显著低于对照组10.11%,(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生,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没有出现输血后不良反应)与研究组(出现输血后不良反应),分别有44和41例。两组接受输血治疗,比较两组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输血次数> 2次、发血至输血时间≥30 min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科室分布、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 2次[O^R=3.589(95%CI:1.477,...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特点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为干预组,再选择同时间段内接受输血治疗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分析干预组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与发热反应,未见溶血性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此外,2组患者的输血类型、输血次数及输血时间等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输血有一定的风险,医护人员需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把握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此降低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输血不良反应患者110例,即实验组,并在此时间段选择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10例,即对照组。对比分析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同时分析其具体影响因素。结果:在实验组患者中,其不良反应临床特点表现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未见溶血性反应、其他反应等。当对两组患者进行输血类型与输血次数、输血时间进行对比时,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对其风险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对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可有效减少临床输血发生的不良反应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间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接受红细胞常规输血技术,观察组接受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对两组白细胞滤出效果、相关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滤除后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升值、FIB、PT、APTT、S与T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过敏、蛋白尿、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眼科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120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60眼)和对照组(60例,60眼),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独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分期、视力、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分期Ⅰ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分期Ⅲ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0.3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0.8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0%(54/6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44/60)(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单独西医治疗好。  相似文献   

13.
刘卫永  雷爱丽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80-1281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5月的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输血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3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输血前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3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处理,观察组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措施,检查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及观察组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在360例观察组患者当中,不规则抗体阳性共11例.就阳性率而言,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有妊娠史患者高于无妊娠史的患者,输血超过三次的患者高于三次以下的患者,具有血液疾病的患者高于无血液疾病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措施,能够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可以减少临床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书写的安全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预防中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病死率、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除颤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可有效降低除颤次数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许国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49-1551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输血方法将152例慢性贫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3例,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79例,给予成分输血治疗,每次输入悬浮红细胞制品1~2 U.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等水平,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和RBC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Hb和R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2.54%(2/79),低于对照组26.03%(1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分输血能有效纠正慢性贫血患者症状,节约血源,延长间隔时间,且并发症少,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放疗患者94例依据随机平均的原则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记录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粘连性阴道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宫颈癌放疗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阴道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对患者放疗后康复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患者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6例青年患者资料,做为观察组;对照组则随机选取未发生输血反应,且入院年月、科室、疾病、血制品类型、性别与观察组分别对应的66例青年患者。分析两组患者年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前静脉血CRP及EO%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输血前静脉血CRP与EO%对输血不良反应预测的效能,并使用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一步验证。【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患者输血前CRP更高;观察组发生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患者输血前CRP更高,有输血史者占比更高,输血前EO%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入不同血液品种对发生ATR和FNHTR具有差异性(P<0.05)。输血前CRP对诊断FNHTR的ROC曲线下面积0.889,最佳截断值18.05 mg/L(P<0.05);输血前CRP对诊断ATR的ROC曲线下面积0.749,最佳截断值为17.6 mg/L(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20例)与对照组(n=20例),采用去红细胞悬液输血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输血,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输血有效率。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7.78%,总有效次97.78%;对照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1.11%,总有效次数66.6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疗效的监测和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大出血行成分输血治疗的患者305例进行研究,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划分为对照组284例(无不良反应)和观察组21例(不良反应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和凝血功能指标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两组在输血后血常规指标均显著改善,对照组改善程度优于观察组(P0.05);两组输血后,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上升,对照组除FIB上升外,其余指标均有所下降,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常规凝血项目指标检验,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预测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作为临床指导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数学技术输血技术进行输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两组对比差异突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