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方法:运用益气健脾消积,养胃生津,健脾燥湿等方法,治疗小儿疳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调理脾胃治疗小儿消化道疾病,见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症夏是春夏之交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及低热。疰夏发病时间较长,常春末夏初发病,到秋冬才痊愈。 中医认为小儿疰夏的发病原因有二(1)湿困脾胃:入夏后小儿不能耐受炎热而潮湿的气候,以致暑湿内阻,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病;(2)脾胃虚弱:阴虚或脾胃不健,加上疾病影响或病后失调,感受暑湿邪气而发病。 中医治疗方法,常用化湿健脾为主的方法,其基本方组成:藿香6~9克,厚朴6~9克,苍术6~9克,白术6~9克,半夏6~9克,陈皮3~6克,白蔻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则 ,笔者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儿科同型异病 ,灵活辨治 ,收效满意 ,兹录验案数例。1 病例介绍1 .1 小儿腹泻 应某 ,女 ,1 0个月 ,1 996年5月 1日初诊。患儿不思乳食 ,肠鸣腹胀 ,大便日 6~ 7次 ,泄下乳食不化 ,泻前哭闹不安 ,夜寐不宁 ,曾呕吐一次 ,吐出胃中不消化之乳食 ,舌苔薄腻 ,指纹淡紫 ,证属内伤乳食型泄泻 ,治拟消食化积 ,和中健脾。处方 :焦山楂1 0 g、茯苓、神曲、白扁豆、炒谷麦芽各 6 g、白术、陈皮各 5 g、川朴 3g、煨木香 2 g,4剂而愈。1 .2 贫血 王某 ,男 ,9个月 ,1 996年 2月2 0日初诊。患儿…  相似文献   

5.
雾霾所致咽炎属中医学"喉痹"范畴,主因脾胃虚损,运化失司,痰浊内生,复感雾霾之邪,外湿与内湿相合,阻于咽喉所致。治以健脾化湿,利咽清喉,运用健脾利湿之法,可使湿邪去,脾胃强,咽喉安。临床治疗上,清喉利咽汤收效显著,方药组成为:法半夏9 g,陈皮10 g,茯苓15 g,杏仁9 g,桔梗10 g,甘草6 g,紫苏叶10 g,防风6 g,白扁豆10 g,党参10 g。  相似文献   

6.
岭南儿科学作为岭南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岭南儿科治法用药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1)固护脾胃,运脾和中先行,同时注重疏肝健脾及平肝补脾泻心。立足中焦脾胃,则可治小儿湿温、小儿五脏疾病;(2)清法见长,不远温补,体现在用药清凉,温清并进;(3)擅用岭南草药,如独脚金、孩儿草、青天葵、布渣叶、芒果核、鸡蛋花、木棉花等;(4)药食同源"治未病",如针对四季调养的食疗方如疏春方、健夏方、安秋方、暖冬方等;(5)灵活运用小儿推拿、刮痧、热奄包、放血疗法、针灸等外治法。总结岭南儿科治法用药特点,可为现代儿科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育仁老师在治疗小儿脾胃病时,重视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提出“脾运则健”的指导思想.经常向我们强调“健脾贵在运而不在补”。长期以来,江老对儿科常见的脾病证候,在处理方法上虽灵活多变,但始终突出一个“运”字.对我们启发颇深。兹就随师临床学习以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泄泻的点滴体会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8.
<正>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防治中,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调理脾胃的方法很多,本文介绍健脾、运脾、消积、燥湿、温中等几种方法在儿科临床上的运用。一、痰湿咳嗽杨某,男,3岁半。咳嗽多痰,痰白而稀,纳呆少食,苔白腻,脉濡数。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证属痰湿内蕴,肺气不宣。拟健脾燥湿,理气化痰。陈皮、半夏各6克,太子参、白术、茯苓、紫苑、款冬花各8克,莱菔子10克。服3帖后,咳嗽渐去,继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益气。 [按] 痰湿咳嗽,多为脾胃虚弱,复受  相似文献   

9.
许尤佳教授"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小病防变""病后调护"3个方面,其"未病先防"即见病知源,认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根源在脾胃,窥见病之先兆,先期干预,可防病生;"小病先防"即见微知著,注重小儿外感病,晓防变之机在于脾胃,可截断病进;"病后调护"即贵在"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10.
脾胃升降在小儿机体生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调理脾胃升降在儿科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治法。它不仅应用于脾胃诸病。而且广泛地用于其它系统疾病。古代医家调理脾胃升降功能的治疗经验极为丰富,如儿科学家钱乙治疗小儿脾胃久虚,吐泻频作,善用升降之法调理脾胃,创用白术散;脾胃论专家李东垣创用补中益  相似文献   

11.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病."蜀中名医"刁本恕主任医师对小儿遗尿症深谙其道,针对小儿不同体质提出了"小儿肾气未充"、"后天补先天"和"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的学术思想,运用中医"内外合治、灸药并用"的多元疗法治疗该症.经长年儿科临床实践,疗效显著,现归纳总结,传承获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肝常有余"的源流与沿革,阐述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属性,并分析小儿对病邪的反应及病理变化的倾向性,探讨"肝常有余"在儿科疾病如肺系疾病、脾胃疾病、惊风、夜啼、多发性抽动症诊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脾胃是儿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兹就近10多年来,对小儿脾胃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运脾疗法的兴起及“脾主困”理论的阐发“脾主困”是宋代钱乙提出的关于小儿脾胃病理的理论观点,但自张洁古易为“脾主湿”之后皆曰脾主湿,而脾主困的观点反被埋没。长期以来,在儿科临床上多据“小儿脾常不足”为虚而以补为常,给治疗带来不良影响。当代不少著名儿科专家对此沿习持批评态度.王伯岳等认为,小儿脾胃应以调理为主,键脾贵在助运。江育仁更明确提出“健脾贵在运而不在补”的运脾疗法。这种观点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同,是因为它符合临床实际,符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从脾胃论治等方面,闸述了脾胃在儿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脾胃是维持小儿正常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命脉”;脾胃失调可以贯穿于大多数儿科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从脾胃论治是儿科治疗最重要的法则。  相似文献   

15.
魏理珍 《中医学报》2011,26(11):1313-1315
目的:探讨易病小儿与脾虚的关系.方法:将易感小儿通过临床观察、微量元素和免疫蛋白等指标检查.结果:脾虚的小儿容易患各个系统的疾病.结论:治疗因脾虚导致多病的患儿应从健脾论治,并且要防止脾胃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坏死性小肠炎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当归6~9 g,赤芍3~9 g,川芎3~6 g,地黄6~12 g,金银花6~15 g,土茯苓9~15 g)治疗,并配合双歧杆菌制剂。对照组仅采用双歧杆菌制剂治疗。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腹胀、腹痛、大便性状、营养状况及体质量及腹部平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7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坏死性小肠炎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热、积、虚”。治疗需采用“清、消、补、养”动态序贯疗法。疗程早期以清消之法清热消积通下;疗程中期以补法健脾养阴;疗程后期则以养法调理体质。以中医序贯辨治方案治疗小儿便秘,既可使大便得以通下又可顾护脾胃,同时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与全身其他器官和肮脏互有关联,互相影响,"脾胃虚弱,百病蜂起"。因此调理脾胃在儿科预防保健、治疗疾病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随程万里主任临证3年,程老师善调小儿脾胃,现将其经验作以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儿乳食不化症又称小儿积滞,属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目前,中西医多采用药物治疗,小儿多不易接受,且常伴有或多或少的毒副作用。笔者通过5a来的临床观察,运用温胃健脾推拿手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