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我院101例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与思考,探索依法加强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减少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措施.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5年收治的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思考.结果: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户籍大多为本地户口,经过诊断后的初步治疗,多数找到家庭,由于病情原因,无名或不详占有一定比例,诊断大多为精神分裂症.出院方式以救助站送回居多,家属主动接回占有一定比例,部分滞留在院.结论:我院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家庭重视、关怀、关注尚需加强,家庭应有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2.
许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892-2893,2895
目的:探讨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非正常性行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我院的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非正常性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及对照研究。结果: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非正常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流浪患者及常规入院女性患者,有低龄化及高龄化趋势,性病发生率高,情感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患者非正常性行为发生率高。结论: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极易受到性侵犯,已成为性病感染高危人群,在其救助过程中要做好性病筛查,性安全知识教育,同时需要公安、民政救助、卫生医疗、社区等机构多方协作,共同维护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张饰虹  赵灵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252-3253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助现状,为完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助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自制调查表对2004年9月20日~2008年12月31日以救助入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一般特征、疾病分类及救助结果。结果.救助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待分类精神障碍占97.49%;滞留在院亦逐年增多。结论:我市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工作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护理难点及护理应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护理难点,进一步研究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129例女性流浪救助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年来救助的女性流浪救助患者(129人)占同期住院精神病患者(5 535人)的比例为2.3%.占同期所有流浪精神病患者(215人)的比例为60%.所有女性流浪救助患者均受到良好的治疗与护理.结论: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流浪在街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加强对该类群体的救助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流浪救助与慢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流浪救助与一般慢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02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和70例慢性精神病患者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年龄较低,以来自外省及本省农村者居多,文化程度以小学以下为主,已婚率较高,而离婚率较低。病程短,住院时间短,入院时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低下,诊断以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与少年期精神障碍为主。治疗上主要以单用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而疗效以好转和无效者居多。伴发躯体疾病主要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传染性疾病、骨折较多,而在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则较少。结论: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与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显著差异,他们是一特殊的精神障碍群体,需要采取综合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汤琰  刘大荣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7):2203-2204
目的:探讨流浪救助青少年儿童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流浪救助青少年儿童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病者主要存在智力低下及社会适应能力缺陷,言语交流障碍,社交障碍,活动过多和冲动等临床表现,根据患儿各种临床症状的特点,积极开展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人文关怀、康复再训等护理措施,其中11例患儿的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语言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及个人生活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对流浪救助青少年儿童伴精神障碍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促进其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少霞  谢益潮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35-2936
目的:分析在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新涌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49名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住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中以男性、广东省外的青年为主,大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既往有精神障碍史,67%合并有躯体疾病,病情稳定后大部分为家人接领或救助出院。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复杂,与社会安全、和谐幸福息息相关,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216 例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联琦  周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794-2795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我院2003年8月13日至2006年5月12日出院的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此期间我院救助流浪精神病患者出院共216例,其中男153例,女63例;诊断:精神分裂症174例,心境障碍15例,精神发育迟滞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例,精神障碍待查2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急性应激障碍、待分类精神障碍各1例;合并躯体疾病83例次;住院天数:1天~496天(平均102.5天);治疗药物:奋乃静74例,氯丙嗪57例,氟哌啶醇51例,舒必利10例,氯氮平6例,其它2例,联合用药96例。入院原因:肇事123例,扰乱秩序76例,需急救17例。出院方式:监护人接回146例,护送回原籍70例。结论: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较多,滞留医院时间较长,治疗以传统抗精神病药为主,需护送回原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55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5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青壮年单身较多,受教育时间短,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情感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85%,患有躯体疾病比例高.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9.09%,治愈率10.91%,由家属接走或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回原籍.精神症状无改变、无法查清身源,由市救助管理站统一接回或送市敬老院集中安置占10.91%.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①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②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力.③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疾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遣返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疾病防治法规.  相似文献   

10.
男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男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比分析男性流浪与非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随机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男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本院首次住院的40例男性非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精神症状、合并躯体病情况、精神疾病诊断及治疗8周后的总体疗效。结果:两组在年龄、来源、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PANSS评分、诊断、合并躯体病、疗效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男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症状重,问题行为突出,躯体状况差,多缺乏主诉。治疗强调以精神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及躯体病防治并举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许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22-24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2011-2012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青龙山精神病院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防御机制调查分析,并与常规入院精神障碍患者及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较常规入院精神障碍患者和正常人更加频繁.结论:提高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减少流浪的发生,可以减少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的过度使用.加强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干预,可提高对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对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情况。方法对成都市869例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患者家庭对本市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率和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情况。结果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以无业和农业劳动者为主,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在政策知晓方面,有213例(24.5%)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对本市目前的医疗救助政策完全了解,635例(73.1%)患者家庭对本市目前的医疗救助政策部分了解;在政策利用率方面,有806例(92.8%)患者曾利用过目前的部分医疗救助政策,63例(7.2%)患者未利用过任何医疗救助政策;在救助效果方面,467例(53.7%)患者觉得医疗救助效果好,352例(40.5%)觉得医疗救助效果一般;对救助政策的满意度方面,有581例(66.9%)患者觉得满意,280例(32.2%)患者满意度一般。结论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对成都市目前现有的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率和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超过七成的患者家庭对目前的医疗救助政策不完全了解,还需加强对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医疗救助政策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更好的对此类患者进行保护,降低流浪发生几率。方法:此次实验研究总计100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为流浪精神病患者(实验组),另外50例为非流浪精神病患者(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干预措施。结果:相对于非流浪精神病患者而言,流浪患者无论是在合并躯体性疾病,还是患者病情发展、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上,均存在明显劣势,P0.05。结论:社会以及家庭都应更为重视流浪精神病患者,并强化对其的药物治疗以及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收治的社会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表,调查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情况.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与婚姻状况无明显关联,以农民及无业人员居多,以本地户口居多,诊断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合并躯体疾病者多,住院时间走两个极端,住院费用少,出院方式以救助站送回居多.结论:家庭关注不够,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6.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情况的分析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148例进行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148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年龄以25岁~50岁最多,入院原因以乞讨流浪为主,其次有言语行为怪异、伤人毁物等;入院诊断显示精神分裂症最多,其次为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经过临床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住院时间2 d~78 d,平均(8.6±1.3)d,最终救助站遣返原籍最多,其次为家属接出院,剩余无法查清身源或找不到家属,病情稳定后送至福利院管理,住院期间无1例死亡.结论 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比较常见,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且以成年人为主.政府需加大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力度,建立相应的福利院或收容点,及时制定政策与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75-77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从各地救助站接收的6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测定智力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DSM-Ⅳ诊断标准。统计分析本组60例患者的首次流浪年龄、流浪时间、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资料,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男性的总智商评分为(66.82±17.91)分,明显高于女性的(61.84±12.98)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与其受教育水平、首次流浪年龄呈现出较明显的正相关,与被救助次数以及流浪时间呈现出较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对于流浪精神病患者来说,因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社会相关部门还应针对这一群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建立患者档案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治与救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对自身和社会危害性大,病情较重,诊断困难,总体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主要为重性精神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救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流浪救助精神病人伴发疥疮的护理特点和防止疥疮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中伴发疥疮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整理。结果: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15例患者均被治愈,未发生交叉感染病例。结论:对流浪救助精神病人中伴发疥疮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促进其康复,控制病员之间相互传染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