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蒋锐明  魏锐文  范敏  袁洛花 《四川医学》2011,32(8):1236-1237
目的对比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及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8月本院3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患者,按不同术式进行分组,E组1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E+W)组21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术后常规换药、1%H202冲洗。结果随访6个月~4年,E组治愈12例,好转2例,复发4例;(E+W)组治愈17例,好转4例,无复发患者。其中E组复发者经再次经鼻内镜手术+下鼻道开窗术清除病变组织,反复换药及冲洗术腔后治愈。结论两种术式均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下鼻道开窗术能更好的暴露术腔,有利于完全清除病变组织,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2.
    
周虎军  谢金 《安徽医学》2012,33(12):1626-126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其中复发性上颌窦炎伴息肉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5例、上颌窦囊肿12例、出血坏死性息肉2例。泪前隐窝入路解剖或不解剖鼻泪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去除上颌窦前内下壁骨质,所有患者均行下鼻道开窗。结果随访6个月~1年,复发性慢性上颌窦炎伴息肉病例,术腔局部黏膜囊性泡状隆起;真菌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水肿,3次换药及鼻腔冲洗,创面逐步上皮化。所有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膜性鼻泪管损伤或面颊部麻木发生,下鼻甲形态正常无坏死,下鼻道开窗口引流通畅。结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视野宽阔,清除病灶彻底,术后换药视窗清晰。该方法为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提供了创伤小、疗效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至2008年我科5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21例采用鼻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35例采用鼻内窥镜下联合中下鼻道上颌赛开窗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54例,复发2例,治愈率96.4%.结论 鼻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或鼻内窥镜下联合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肯定,创伤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种不同入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方法:上颌窦囊肿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经上颌窦前壁径路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治疗组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联合径路行上颌窦囊肿摘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不过治疗组的好转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2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2组均无复发情况发生。结论: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联合径路应用治疗上颌窦囊肿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及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的疗效比较。方法 在鼻内窥镜下,对70例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行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和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囊肿,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35例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残留及复发4例,出现并发症6例。35例经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均无残留、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能有效减少手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保留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鼻腔、鼻窦正常生理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1~2005年收住我院的上颌窦囊肿39例进行鼻内镜手术,30例为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9例为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结果:39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效果可靠,损伤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价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在上颌骨囊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3例上颌骨囊肿患者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不刮除其余囊壁,使囊腔与下鼻道、上颌窦相通呈开窗状态,定期复查和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长期反复感染,患者颌骨形态良好,未出现神经及临近重要结构损伤。术后6月-2.5年随访,术腔无积脓,囊肿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治疗上颌骨囊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切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于鼻窦内窥镜下行中鼻道开窗、下鼻道开窗及中鼻道、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32例。结果:所有囊肿均在内窥镜下完整切除,随访0.5~1年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切除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经鼻内镜下不同路径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7例上颌窦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予以对照组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治疗,予以观察组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及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均显著,且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并防止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鼻内窥镜下,对49例上颌窦病变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彻底清除病变。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治愈41例(83.7%),好转8例(16.3%),总有效率100%。结论 该方法治疗上颌窦病变具有损伤小、面部反应轻、术野清晰、便于术后复查、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复发率低等优点。弥补了鼻内镜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王斌杰  黎力  龙小君 《四川医学》2018,39(9):1075-107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与经(鼻内镜下改良柯-陆术式治疗)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霉菌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68例非侵袭性上颌窦霉菌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4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A组)、34例采用鼻内镜下改良柯-陆术式治疗(B组),对比两种入路手术效果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A组患者的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显著的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 A组患者痊愈82.35%、显效14.71%、好转2.94%,B组者痊愈58.52%、显效29.41%、好转8.82%、无效2.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霉菌病的效果优于鼻内镜下改良柯-陆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治疗上颌窦囊肿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 下鼻道开窗鼻内窥镜指引联合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进路切除上颌窦囊肿.结果 2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康复,随访无复发.结论 下鼻道开窗鼻内窥镜指引联合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青少年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选择院2004年1月—2007年5月收治60例9~17岁青少年鼻窦炎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在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鼻道开窗联合筛窦开放术。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0d痊愈出院,无需继续服药及点鼻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创伤小、治愈快、效果好,是青少年鼻窦炎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的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的一种技术改良—脑棉辅助清除的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上颌窦真菌球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分成脑棉技术组和非脑棉技术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脑棉技术组6例,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51±9)min,术后定期鼻内镜随访12个月,无残留或复发,主诉无不适。非脑棉技术组10例,有5例同时采用下鼻道开窗辅助,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74±25)min,术后鼻内镜随访6~20个月,无残留或复发,术后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于门诊处理。结论脑棉技术能够辅助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完全清除上颌窦真菌球,该法操作简单、器械易得、损伤小、术后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67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方法对67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或联合进行鼻内镜辅助下(柯-陆氏)上颌窦根治术。结果67例患者均I期愈合,无复发。结论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应在围手术期治疗后,及时根鼻内镜片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径路手术摘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8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分别予"柯-陆"术式20例,鼻内镜下中鼻道自然口径路20例,下鼻道开窗径路15例,中下鼻道联合径路19例,鼻腔外侧壁切开径路4例,术后随访6个月~1年。结果所有患者的囊肿都经手术摘除,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简单迅速,个体化选择手术径路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应成为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炎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9月-2004年6月期间,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组)与单纯中鼻道开窗术(对照组)治疗上颌窦炎的病例术后开窗口的开放和上颌窦黏膜炎症的转归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治疗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6.2%,上颌窦炎治愈率79.3%,下鼻道开窗口开放率48.3%;对照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5.7%,上颌窦炎治愈率76.2%。结论 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对上颌窦炎症的转归和上颌窦窦口开放较单纯中鼻道开窗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炎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9月 ̄2004年6月期间,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组)与单纯中鼻道开窗术(对照组)治疗上颌窦炎的病例术后开窗口的开放和上颌窦黏膜炎症的转归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6.2%,上颌窦炎治愈率79.3%,下鼻道开窗口开放率48.3%;对照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5.7%,上颌窦炎治愈率76.2%。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对上颌窦炎症的转归和上颌窦窦口开放较单纯中鼻道开窗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两种术式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32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A组治愈30例,治愈率93.8%,B组治愈27例,治愈率96.4%。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确切,术中务必彻底清除窦内全部真菌团块,必要时联合下鼻道开窗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上颌窦曲菌病的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方法:对12例上颌窦曲菌病人采用鼻内窥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结果:所有病人经上述方法手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8月以上无1例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上颌窥曲菌病效果确切,但首先必须去除鼻腔阻塞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