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将15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即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但所用罗哌卡因浓度不一样,比较三组麻醉状况。结果:从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上来看,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或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上来看,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也不同,浓度越高,麻醉见效时间越短,运动阻滞和镇痛持续时间也越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肌间沟臂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下进行超声引导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研究案例收集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接受上肢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组,利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三组患者实施麻醉,进行效果观察。结果 A组患者在不同神经的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的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浓度罗哌卡因阻滞麻醉效果更佳,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呈现出的麻醉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C3组分别采用0·25%、0.375%和0.5%3种浓度罗哌卡因各30ml。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和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1)。A组有3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杜冷丁镇痛,B组发生1例霍纳氏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氏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1h后缓解。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94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患者。对照组使用30mL的0.3%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使用30mL的0.5%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满意度,与对照组的70.21%相比,观察组的93.62%明显偏高(P0.05)。通过观察可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如麻醉药物中毒、神经损伤等。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浓度为0.3%、0.5%的罗哌卡因均可达到麻醉目的,浓度越高,阻滞时间延长,麻醉起效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18-1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择122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浓度罗哌卡因,研究组给予0.5%浓度罗哌卡因。结果研究组麻醉完善率(88.52%)、尺神经完全阻滞率(85.25%)、桡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90.16%)、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9.56±3.48 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02±3.48 min)均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12.58±1.15min)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0.3%浓度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以及高浓度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低浓度、中浓度及高浓度罗哌卡因,观察并对比3组患者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结果 高浓度组患者肌皮神经(100.0%)、桡神经(100.0%)以及尺神经(81.7%)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中浓度组(93.3%、91.7%及71.7%),中浓度组患者肌皮神经(93.3%)、桡神经(91.7%)、正中神经(91.7%)以及尺神经(71.7%)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85.0%、86.7%、83.3%及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在0.3%~0.5%区间内浓度越高,神经阻滞效果越好,起效越快,镇痛持续越长,但术后恢复时间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方法 将本院12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组、B组、C组,分别给予0.3%、0.4%和0.5%的罗哌卡因,观察给药后15 min、30 min臂丛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结果 注药15 min后A组、B组、C组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等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例数明显多于A组,注药后30 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的优良率A组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均长于A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具有较好的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的时间加快,同时阻滞的时间也延长,但需要注意麻醉药物的安全范围,同时注意其剂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0.25%、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75%罗哌卡因和0.25%的布比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并分别对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浓度增加罗哌卡因的麻醉强度依次增加,30ml的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麻醉满意率仅为85%。将罗哌卡因的浓度提高到0.375%,麻醉强度和0.25%布比卡因相同满意率100%。结论: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可用作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2.
罗哌卡因是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由于其药理特征具有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低浓度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1] ,已较广泛应用于硬膜外麻醉 ,但在臂丛方面应用较少。本文就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病员 30例 ,男 2 0例 ,女 1 0例 ,平均2 8岁± 8.5岁。术前常规肌注苯巴比妥 0 .1 g。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 1 5例采用 1 %利多卡因 0 .375 %罗哌卡因混合液 2 0ml;对照组采用 1 %利多卡因 0 .375 %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3.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方法是一种盲探式操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剖定位的准确性,需患者合作及准确诉说异感,有时强烈异感会增加患者痛苦;遇到肥胖、解剖标志不清及不合作患者时,阻滞  相似文献   

14.
赵正兰  方琴  祝燕琴 《重庆医学》2013,42(7):732-73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部或前臂手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5例。均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25%、0.375%、0.50%罗哌卡因30mL。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缩短,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阻滞后12hB组、C组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6%和11.4%,显著低于C组的34.3%(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达到良好的麻醉和阻滞效果,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管锦蓉  张智 《四川医学》2007,28(11):1270-1271
目的 比较0.2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肌问沟臂丛麻醉用于前臂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80例拟行前臂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R组(罗哌卡因组,n=40)肌间沟臂丛用药为0.25%罗哌卡因25m1(62.5mg),B组(布比卡因组,n=40)肌间沟臂丛用药为0.25%布比卡因25ml(62.5rng)。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min、30min、45min、60min、术后1h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 等剂量的R与B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感觉阻滞维持时间R与B两组相似: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与B两组相似,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短于B组(P〈0.05)。R组和B组术中和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0.25%罗派卡因臂丛麻醉用于肘以下骨科手术安全有效,与0.25%布比卡因相比,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弱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作用。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的上肢手术患者中,抽取360名,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均120例,分别使用浓度为:3‰、4‰、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各组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麻醉起效的时间、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与镇痛维持的时间。结果:罗哌卡因注射完毕30min后,丙组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完全阻滞率明显比甲组、乙组高(p0.05),甲组麻醉起效时间比乙组、丙组长(p0.05)、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乙组和丙组短(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会随着浓度的升高延长;麻醉起效时间会随着浓度的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应及不良反应的比较,验证甲磺酸罗哌卡因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纳入病例分为四组,分别采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和对照组0.25%布比卡因,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使用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在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治疗的21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患者入院顺序分甲组和乙组,各105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甲组患者质量分数为0.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给予乙组患者质量分数为0.3%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对神经阻滞的满意度以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神经阻滞的总满意度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均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乙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麻醉药物中毒等麻醉不良反应。结论质量分数为0.5%的罗哌卡对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需要手术治疗上肢骨折的120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和C组,三组患者在手术期间需要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均选用罗哌卡因。A组患者麻醉时罗哌卡因的浓度为25%,B组浓度为37.5%,C组浓度为50%,剂量均为30ml。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药物麻醉后的效果。结果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随着罗哌卡因药物浓度增加,可快速起到麻醉效应并延长镇痛维持时间,且B组、C组麻醉效果相当,与A组比较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患者经50%的罗哌卡因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B组比较时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的最适宜浓度为37.5%,此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最佳,不仅麻醉效果起效快,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