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秀芸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449-4450
目的:探讨儿童预防接种时产生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近4年来在我卫生院进行预防接种的47例儿童接种副反应登记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4/万;0岁-2岁儿童在接种疫苗时发生副反应概率较其他年龄段的儿童高,占91.49%;接种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白破疫苗发生副反应概率较高,占80.85%;47例副反应经过及时适当地处理最终都得以痊愈。结论接种前,要做好儿童体检;接种时,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接种后,认真留观,同时加大副反应宣传力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出现副反应的原因以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将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在本卫生院接受预防接种并出现副反应的60例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各项资料,统计副反应具体类型、出现时间、疫苗类型以及副反应出现的原因。结果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为78.33%,在接种后12h-24h内出现副反应的儿童比例最大,为68.33%(P0.05)。接种乙脑疫苗、麻疹疫苗后发生副反应的患儿最多,分别为16例和14例,儿童体质的差异性是导致接种后副反应高发的主要原因。结论儿童预防接种后的副反应比较高发,应该在接种前后按照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预防接种副反应指的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抗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反应有关的反应,也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免疫接种后的不良事件或反应(简称AEFI)。2010年我中心接种门诊出现接种副反应30例,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出现的副反应原因及应采取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中心2013年10~2014年接种疫苗21659例,对其中出现的副反应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21659例接种病例中,出现副反应的例数为18例,副反应发生率为0.083%。结论:加强对预防接种操作的规范性,积极科学的进行接种护理能够帮助有效降低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出现的副反应原因及应采取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中心2013年10~2014年接种疫苗21659例,对其中出现的副反应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21659例接种病例中,出现副反应的例数为18例,副反应发生率为0.083%。结论:加强对预防接种操作的规范性,积极科学的进行接种护理能够帮助有效降低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付美兰   《中国医学工程》2011,(12):116-116,119
目的分析探讨预防接种的副反应及其护理对策。方法根据我市城区预防接种的副反应报表和个案调查表,分析我市城区2009年1月~2010年1月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副反应情况及其护理对策。结果在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市城区共接种疫苗221339人次,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有26人次,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75/10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受种者均能顺利渡过预防接种反应。结论正确使用高质量的预防接种疫苗,并做好副反应中各个环节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疫苗使用的安全性,分析影响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根据辖区51间预防接种门诊的2009年预防接种副反应月报表及预防接种副反应个案调查表,对罗湖区2009年1—10月份的预防接种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1—10月全区开展预防接种疫苗共29种,共接种653559人次,出现接种副反应75人次,接种副反应发生率为11.48/10万。结论罗湖区2009年使用的疫苗安全性和耐受性较高。正确规范的使用安全、高质量的疫苗和做好预防接种护理的各个环节是减少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60例本社区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儿童根据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儿童常规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36.7%),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儿童预防接种时,根据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邓鸿 《肇庆医学》2005,(1):37-39
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被认为由预防接种引起的任何医学事件。目前我国已将AEFI监测系统纳入其监测或项目活动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实施仍旧运行不佳,卫生部于2004年8月住中国的河北、广东开展AEF监测试点工作。监测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并对预防接种副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副反应对公共卫生及计划免疫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范燕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S):124-125
免疫预防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建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表现在计划免疫预防门诊的管理上,就是将政府对所有儿童的关爱融入预防门诊工作的全过程中,在对儿童健康接种的同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咨询等,使接种儿童及家长有一种温馨感、安全感,达到顺利接种目的。  相似文献   

12.
范燕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24-125
免疫预防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建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表现在计划免疫预防门诊的管理上,就是将政府对所有儿童的关爱融入预防门诊工作的全过程中,在对儿童健康接种的同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咨询等,使接种儿童及家长有一种温馨感、安全感,达到顺利接种目的。  相似文献   

13.
预防接种是有计划地使儿童获得特异性免疫、降低人群易感性、控制相应传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儿童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晕厥等。近几年,笔者曾遇到9例晕厥病例。如何预防接种时晕厥的发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原因 引起免疫接种副反应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些已搞清楚,有些尚不清楚。但任何副反应都是由生物制品的特性、质量、使用和受接种者的个体因素等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县儿童的预防接种现状,探讨不合格接种及未接种的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儿童合格接种率。方法采用标准组群抽样的方法。结果(1)白破加强合格接种率明显低于其它疫苗。(2)合格接种率城区高于城镇,城镇高于农村,但差别不显著。(3)不合格接种和未接种影响因素主要是通知不到位、服务半径大、周期长以及家长认识不够、儿童生病等因素。结论加强农村儿童免疫接种工作仍是我县计免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水平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进城市,其中包括一定数量0~7岁的流动儿童。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是目前我们计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于2007年8—10月对辖区内的0~7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开展预防接种副反应试点监测,探寻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的有效方法。方法 建立全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报告网,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逐级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并做好监测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结果 全省22个县市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接种副反应57例。分类属疫苗反应37例(64.91%)。偶合症10例(17.54%),原因不明或待定9例(15.78%)。实施差错1例(1.75%)。临床诊断为过敏反应18例(31.58%),发热18例(31.58%),病因不明9例(15.79%),上呼吸道感染4例(7.02%),卡介苗接种加重反应3例(5.26%),病毒性脑炎3例(5.26%)。瘢痕反应和接种部位错误各1例(3.51%)。年龄〈1岁21人(36.84%)。1—5岁29人(50.88%)。10—20岁5人(8.77%)。30—50岁1人(1.75%)。不详1人(1.75%)。接种与反应间隔时间。在0—3d 50例(87.7%)。15d以上7例(12.3%)。结论 开展预防接种剐反应监测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监测试点方案可操作性强。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后可考虑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18.
马成吉 《甘肃医药》2013,(8):624-625
目的:调查与监测本地区2012年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本地区5家医院提供的2012年所有预防接种登记资料和副反应监测资料。结果:本地区2012年共上报各类预防接种副反应35例,占总接种的0.5%;其中注射后30分钟出现副反应6例,注射后24小时内出现副反应9例,注射后5天内出现副反应20例。免疫接种主要的副反应为头晕、恶心、发热等。所有副反应经1~20天的对症处理均痊愈,无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本地区2012年接种预防免疫接种副反应比较少,多在接种后5天内发生,多为头晕、恶心、发热,应加强预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20.
学龄前儿童在预防接种中的合作程度与防疫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是使疫苗(菌苗)能否获得最佳效果的重要因素。怎样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掌握和处理好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特点,才能使儿童在预防注射过程中合作,本文交流一下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