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持弓上纵隔胸膜完整并左侧颈部吻合术在治疗食管癌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保持弓上纵隔胸膜完整行左侧颈吻合的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食管中段癌56例,中上段癌12例,中下段癌24例,双原发癌6例,癌灶长度(5.2±2.4)cm,TNM分期,Ⅰ期6例,Ⅱ-Ⅲ期92例,病理报告均为鳞癌.结果:全部病例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保持弓上纵隔胸膜完整并左颈部吻合术进行手术,手术顺利,无近期死亡、乳麋胸、呼吸困难、胃潴留、切口感染、严重的返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论:保持弓上纵隔胸膜完整行左颈部吻合的食管癌根治术式,可有效地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左胸颈部二切口治疗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左胸、颈部二切口治疗中上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57例中上段食管癌,均采用左胸、颈部二切口,胃位于主动脉弓后食管床内,57例均行左颈部胃食管吻合,全组均行颈、胸、腹部淋巴清扫.结果 全组无手术期死亡,2例出现颈部吻合口漏,经引流治愈.结论 本术式能最大限度切除食管,且最大限度清除上纵隔及颈部淋巴结,吻合口位于颈部可避免胸腔漏致命并发症,胃位于主动脉后食管床内,对术后肺呼吸影响小,术后胃酸反流小.左胸、颈二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中上段食管癌能保证手术彻底,且术式更安全,对食管中上段癌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冯刚  丛伟  陈凡 《四川医学》2010,31(2):234-235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管胃经食管床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器械胸膜顶吻合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管胃经食管床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器械胸膜顶吻合78例患者均经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进胸,采用管胃经食管床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器械胸膜硕吻合。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痿、乳糜胸及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结论采用左侧开胸一切口术式与经腹、右胸、颈三切口相比手术安全、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励新健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5):539-540,554
目的探讨胃管状成形重建食管手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 8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7例,采用胃管状成形重建食管手术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行管状胃右胸内吻合16例,颈部吻合21例。对照组行全胃行移至胸膜顶吻合22例,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27例。对照组胃长度、切除胃小弯淋巴结数均小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胃长度、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结论胃管状成形重建食管手术治疗食管癌符合生理解剖要求,减轻了胸胃综合征症状和反流,提高了患者的生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残胃并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入路。方法: 40例根治手术中,有16例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均经左第七肋间胸腹联合切口入路,其中9例充分游离胃小弯侧及前次手术的吻合口而保留胃底血管,将残胃连同脾、胰尾移入胸腔内,行食管残胃吻合;4例为保留结肠中动脉的结肠代食管术;3例为单纯游离胃底保留前次手术未切断的胃左动脉主干直接行食管残胃胃底吻合。24例食管中上段癌均行结肠代食管术,其中19例为左进胸加上腹部联合切口入路结肠代食管术,左胸顶吻合11例,颈吻合8例,5例为右胸、腹部、左颈部三切口入路结肠代食管颈部吻合术,结肠进胸的入路均为胸骨后。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颈部吻合口瘘3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结论: 残胃并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入路具有多样性,其中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行弓下吻合的除了结肠代食管外,其他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且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而残胃并存食管中上段癌由于食管切除较长,吻合位置较高仍以结肠代食管为最主要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经右胸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右胸二切口应用管状吻合器行颈部食管胃机械吻合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7年经右胸颈部食管胃机械吻合的32例中上段食管癌临床手术资料以及应用体会。结果:本组32例切除胸段食管,应用管状吻合器经胸颈部重建消化道,无吻合口瘘发生,亦无喉返神经损伤和乳糜胸等严重并发症。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此方法可扩大食管癌切除范围,较经颈部切口手工吻合简便、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7.
1996-2004年间,我们对一部分中下段食管癌病人行食管癌根治、胸段食管全切、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手术52例,手术中钝性游离主动脉弓后至颈部的食管,保持弓上胸膜完整,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残胃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案,主要是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入路的研究.方法 30例根治手术中,有14例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均经左第七肋问胸腹联合切口入路,其中7例充分游离胃小弯侧及前次手术的吻合口而保留胃底血管,将残胃连同脾、胰尾移入胸腔内,行食管残胃吻合;4例为保留结肠中动脉的结肠代食管术;3例为单纯游离胃底保留前次手术未切断的胃左动脉主干直接行食管残胃胃底吻合.16例食管中上段癌均行结肠代食管术,其中6例为左进胸加上腹部联合切日入路结肠代食管术,左胸顶吻合4例,颈吻合3例,3例为右胸、腹部、左颈部三切口入路结肠代食管颈部吻合术,结肠进胸的入路均为胸骨后.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颈部吻合口瘘2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结论 残胃并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入路具有多样性,其中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行弓下吻合的除了结肠代食管外,其他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且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而残胃并存食管中上段癌由于食管切除较长,吻合住置较高仍以结肠代食管为最主要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目前颈部吻合在食管中段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探讨其优缺点。方法:对80例食管中段癌患者行根治手术,采用左进胸-左颈部食管胃吻合(两切口)55例,采用右进胸-腹部正中切口-左颈部食管胃吻合(三切口)25例。80例患者均使用一次性管状消化道吻合器。结果:80例中只有1例出现颈部吻合口瘘,经换药后痊愈;无切缘阳性,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淋巴结阳性者占43.75%,上纵隔淋巴结阳性占6.25%,颈部淋巴结阳性占13.75%。结论:颈部吻合应用于常规食管中段癌根治术,可较彻底切除肿瘤、清扫周围淋巴结,减少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李国君 《广西医学》2000,22(2):341-342
我院自 1 985~ 1 999年共进行不同部位不同病期食管癌根治术 2 4例 ,住院期间无 1例死亡。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患者中男性 2 0例 ,女性4例 ,最大年龄 76岁 ,最小 42岁 ,平均 55.2岁。1 .2 病变部位 :颈、胸上段食管癌 2例 ,胸上、中段食管癌 5例 ,1 6例为胸下段、腹段、食管贲门癌 ,1例为胸中段食管癌延伸到贲门、胃小弯部。1 .3 手术方式 :7例行左胸左颈切口癌肿切除胃食管左颈部吻合 ,单左侧开胸胸下段、食管贲门癌切除弓下吻合 1 2例 ,5例早期手术行胸腹联合切口行食管下段癌根治左胸腔内胃食管吻合。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26例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1年1月间手术治疗326例胸段食管癌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食管胸上段32例、胸中段213例、胸下段81例。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79例,三切口食管结肠吻合术5例,左颈、左胸二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156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上吻合53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下吻合33例。结果手术病死率为1.23%(4/326),术后5年生存率为35.3%。结论胸段食管癌应提倡食管次全切除加彻底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术后生存率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我院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3年 5月采用食管胃分层吻合法与三叶钳的应用 ,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或颈部吻合 6 4例 ,无吻合口瘘、严重狭窄及重度返流。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4例 ,男 4 5例 ,女 19例 ,年龄4 3~ 70岁。食管癌病变位于中段 2 2例 ,上段 2例 ,下段 4 0例。病变最长 10cm。根据病变部位、长短 ,采用左胸切口 5 0例 ,左胸、左颈部切口 8例 ,颈、右胸、腹三切口 6例 ,完成左胸弓上吻合 5 0例 ,颈部吻合 14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鳞癌。1 2 手术方法 :常规完成胃食管游离及胃左、纵隔淋巴结清扫后 ,离肿瘤…  相似文献   

13.
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3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326例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1年1月间手术治疗326例胸段食管癌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食管胸上段32例、胸中段213例、胸下段81例。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79例,三切口食管结肠吻合术5例,左颈、左胸二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156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上吻合53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下吻合33例。结果:手术病死率为1.23%(4/326),术后5年生存率为35.3%。结论:胸段食管癌应提倡食管次全切除加彻底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术后生存率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切除术后管状胃纳入食管床原位移植食管重建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切除术后常需用其他器官来重建食管,临床上胃、空肠及结肠均可用于代替食管,但应用胃重建消化道最为常见.经左胸行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或经右胸上腹及左颈部三切口行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术是一种常规术式,其食管胃吻合口置于左或右胸内或左颈部,术后移植胃几乎全部上提置于胸腔.洛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管状胃纳入食管床原位移植食管重建治疗食管癌患者7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管状胃延长术这一创新的手术方法,并报道应用该手术方式实行食管癌切除及食管-管状胃颈部吻合的成功案 例。方法报道我科自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名食管癌患者,2例诊断为颈段食管癌,3例胸中段食管癌,颈段食管癌 患者行下咽切除+全喉切除+食管内翻拔脱+胃口咽吻合术,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行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 颈部吻合术,术中发现患者胃长度不够,难以在口咽部进行吻合,故被迫进行管状胃延长术以尽量延长管状胃。结果全部患者 手术成功,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术后7~12 d行上消化道造影未发现明显异常,术后2~3周病情平稳出院。结论食管癌切除食管- 胃高位吻合时,若发现管状胃长度不够或吻合口张力较高,管状胃延长术也许是个不错的应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建华  黄壮士  付东宏 《重庆医学》2012,41(23):2422-2423
目的评估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已确诊的22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134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至左颈部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对照组92例采用全胃行颈部吻合术。观察两组患者胸胃综合征、吻合口瘘、切缘癌残留等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早期心肺并发症、胸胃综合征、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结论行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手术,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符合解剖及生理要求,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勇  张戈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6):509-510
目的探讨食管中下段癌切除部分管状胃成形,胃食管颈部端侧吻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564例食管中下段癌切除,在胃体上部小弯侧斜行切除胃壁、贲门、部分胃底组织,并做成管状,直接将胃从食管床弓后,不切开上纵隔胸膜提出,在颈部与食管行端侧吻合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因有主动脉弓"门槛"与弓后食管床隧道的作用,临床胸胃不适、胃排空障碍、反流等症状明显减少,肺部并发症大大降低。结论胃部分管状成形重建食管弓后行颈部吻合,符合生理解剖要求,减少了胸胃综合征症状和反流,降低了心肺器官并发症。操作简捷,费用低廉,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胸中上段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胸中上段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管状胃重建消化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无吻合口瘘及严重胸胃综合征发生。发生心律失常3例,肺部感染5例,吻合口狭窄4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围手术期没有死亡病例发生。结论:管状胃在胸中上段食管癌三切口手术中重建消化道更符合生理解剖学的要求,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老年食管癌外科治疗31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手术适应证及围术期治疗。方法对收治的317例老年食管癌行手术切除304例,探查13例,切除率95.9%,颈部吻合66例,其中颈段食管癌行食管内翻拔脱、食管胃颈部吻合5例,颈胸腹三切口颈部吻合35例,左胸左颈两切口颈部吻合26例;经左胸食管胃胸腔内吻合235例;结肠代食管行食管结肠胸顶机械吻合3例。结果术后并发症62例(19.6%)。呼吸衰竭死亡8例,病死率2.5%。术后随访267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60.3和33.6%。结论老年人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对高龄病人手术应持慎重而积极的态度;外科治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加强围术期治疗、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术中全胃与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24例,其中全胃代食管56例,管状胃代食管68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3、7、15天、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124食管癌患者手术顺利,随访6个月内无死亡。术后15天、1个月、3个月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对肺功能的影响较全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管状胃重建消化道较传统全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对肺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