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托医院护理综合信息系统开发的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模块,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从不良事件分类体系中录入各项数据;定期汇总分析,实施动态干预与安全管理。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应用达到了护理缺陷共同分享的目的;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度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应对不良事件的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将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与科室护理安全动态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确保了患儿安全,提升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儿科诊疗中心收治的8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管理方案的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患儿实施安全管理,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管理,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两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1%,两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几率,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利于患儿身心健康,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就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与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儿科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予以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患儿家属SAS评分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实施护理管理前后SAS评分改善情况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防止了潜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细节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护理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0例儿科患者,按照临床不同护理模式,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且每组均有患儿65例。入院后,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实施细节护理。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患儿家属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患儿家属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即P0.05,其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细节护理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疗效,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儿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患儿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评价两组护理质量,观察护理不良事件、护患纠纷发生情况,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后,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及其种类,并提出有效对策,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护理安全。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发生于儿科的护理不良事件,了解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相关原因和类型进行分析,制定保证护理安全的对策。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8%(32/486),主要类型包括医嘱执行不到位、检查延误和错误给药等,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欠缺沟通技巧和配合意识等。结论:为保证儿科护理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制度,保证患儿安全,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取我院64例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种类,制定预防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对策。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64例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适应的对策。结果:给药错误、延误检查、对遗嘱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是儿科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需要特别重视并改善。结论:加强医院的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给幼儿患者营造快乐融洽的环境。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给患儿一个安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细节护理及常规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儿科2016年1~12月收治的患儿128例,依照护理方式,分为细节组和常规组,每组64例,分别给予细节护理及常规护理,观察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细节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工作中,与常规护理相比,细节护理可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降低医患纠纷发生风险,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9.
王红  王慧  徐志华 《吉林医学》2010,(26):4507-4508
目的:提高儿科护理人员对住院患儿护理安全的认识,加强对住院患儿的安全管理。方法:对住院患儿在住院期间可能存在不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提出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几年来,将不安全因素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无患儿伤害事件发生。结论:细致的人性化管理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是预防不安全因素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婴幼儿肺炎氧喷吸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氧喷吸入治疗的72例肺炎患儿实施精细化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既往实施基础护理的氧喷吸入肺炎患儿80例比较,观察两组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通过精细化护理,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满意度为97.2%,单纯基础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家属满意度分别为5.0%与8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喷吸入治疗肺炎患儿实施精细化护理,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儿安全,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科病房皮肤过敏试验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方法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改进工作流程,应用皮试执行卡和护理警示标识。结果自实施皮肤过敏试验安全管理措施后,无皮肤过敏试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儿科病房实施皮肤过敏试验安全管理,能有效避免此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儿得到安全的治疗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住院患儿中,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住院患儿随机选择20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患儿随机选择200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比较、分析儿科护理过程中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加强实践中的细节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和危重患儿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患儿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结论:注重细节护理,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严谨、科学、有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之中对于风险警示标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1例在2014年3月到2015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配31例患儿到研究组中,该组采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管理方法,分配30例患儿到对照组中,该组应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注重对患儿护理情况和患儿家属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中发生的4起不良事件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中上报的21起不良事件数量。并且研究组中患儿家属满意度较之参照组中患儿家属满意度要高。结论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应用到儿科安全管理之中能够有效的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且可以使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由此笔者以为该方法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医院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对患儿住院期问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1],探讨儿科护理工作中对患儿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安全控制防范的措施根据儿科住院期间易发生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修订儿科护理工作流程,将护理安全管理引入儿科护理流程工作中,提高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安全文化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开展优质护理前(2010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3057例患儿与开展优质护理后(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3428例患儿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前后两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施优质护理后,通过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0.36%降低为0.12%,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由93.42%上升到95.5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优质护理活动中,通过护理安全文化的普及,提高了护理质量的同时,护士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密切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满意度,在儿科病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莉 《包头医学》2015,39(1):50-52
目的:探索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SWOT)分析法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提升护理安全的目的.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运用分析法对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的SWOT等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制定相关对策,并统计分析应用SWOT分析法前后2年内,儿科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应用分析SWOT法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较应用分SWOT析法之前明显减少,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SWOT分析法是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护理安全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风险护理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病房接诊的95例患儿,给予风险护理管理,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我院儿科收治的95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及焦虑情况,了解护理纠纷事件情况。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生存质量改善率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病房给予患者风险护理管理,有利于降低儿科病房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陈冬梅 《当代医学》2011,17(31):122-12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4月开始,儿科加强了护理风险管理在交接班中的实际应用,首先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重点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抓住交接班中的重点事项,同时做好交接班前、中、后护士的有效沟通,比较了从2010年4月~2011年3月间4个季度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010年4月~2011年3月间4个季度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0‰、40‰、26‰、6‰。结论在儿科交接班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明显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住院患儿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三甲儿科专科医院上报的91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订防范措施,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某院护理不良事件,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发生的时间、事件分级、事件责任人、护士的工作年限、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坠床、给药错误、其他(病历记录错误、体重测量错误、忘松止血带等)、压伤、管路滑脱、医嘱相关、跌倒为不良事件的主要类型,04:00~07:59、08:00~11:59、16:00~19:59为不良事件发生时间段,不良事件级别以玉级为主,不良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为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护士工作年限以1~5年、10年以上护士为主,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年龄以>1~6岁、6岁以上患儿为主。结论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原因制订防范措施,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保证患儿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儿科急诊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工作中是否实施风险管理分成两个组别,其中未实施风险管理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5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例,占比为2.0%,对照组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6例,占比为12.0%,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对护理满意度评价达到满意以上的有49例,占比为98.0%,对照组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42例,占比为84.0%,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儿安全,避免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