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亦为妇女下腹坠痛及腰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单用西医抗菌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对已形成的包块不能完全消除,因而反复发作。我院西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综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疗效.方法:采用抗生素和中药灌肠联合疗法和抗生素静脉滴注分别治疗CPID患者84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总有效率85.7%.结论:本方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和中药灌肠联合疗法治疗CPID,将中西医有机结合,杀死病原体、病毒及炎性细胞因子,调动和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效地促进炎症组织的吸收和消散,从而达到在消除炎症的同时使得患者其他病症及身心健康得到的综合调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为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进行治疗,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学纯  郝丽琴 《吉林医学》2010,31(18):2800-280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30例给予头孢曲松钠+甲哨唑静脉滴注,1次/d;中药组30例给予红藤败酱散保留灌肠,1次/d;中西医结合组30例在西药基础上,采用红藤败酱散保留灌肠+针刺穴位治疗,观察各组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的治疗方案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2007年1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5例,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15例进行了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经期抗炎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间期中药外敷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4.5%,对照组治愈率60.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盆腔炎病人随机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100例.西医组口服氧氟沙星和替硝唑加盆腔注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加中药保留灌肠,两组均配合微波理疗.结果 西医组总有效率为78%,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8%.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0例,单用西药对照组52例,观察两组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6.92%,经X^2检验,X^2=8.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优于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1992年12月~1998年1月,我们收治反复发作盆腔炎8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与结果1.1资料来源本组82例盆腔炎患者,均系我院门诊确诊,住院或门诊治疗。年龄最小10岁,最大51岁,平均30.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  相似文献   

10.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笔者选用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大大缩短了治疗疗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夏玉桂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3):126-126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表现为借鉴西医对妇科疾病的诊断疗效标准,对中医妇科疾病进行研究,或中西医药物联合对中西医病症的治疗及机制的探索。如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不孕症、宫外孕、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母儿血型不合、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索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有中西医汇编的妇科专著问世。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如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疗法的互相参照并互为补充等,形成了标本兼治的理论体系,使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药坤复康片联合西药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头孢西丁钠2 g+5.0%葡萄耱溶液500 mL静脉滴注,甲硝唑3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坤复康片治疗,3片/次,3次/d.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临床疗效和盆腔炎性包块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2组盆腔炎性包块面积对照组为(13.4±4.65)cm2,治疗组为(13.26±4.66) cm2;治疗后,对照组为(8.64±2.31)cm2,治疗组为(4.31±2.24)cm2.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6.67% (P< 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结论 中药坤复康片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明显改善盆腔炎症包块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病,一般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病程冗长,反复发作[1]。近年来运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加中药灌肠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20例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抗菌药和在抗菌药基础上合并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痊愈52例,显效31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西医组分别为28例、29例、15例、28例和72%。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菌药基础上合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7例,研究组采用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偏向治愈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2.057倍(OR=e0.721≈2.057),P=0.029;研究组附件压痛由治疗前的62例减少到治疗后的4例,对照组由60例减少到15例,附件压痛消失率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6;研究组盆腔积液由治疗前的24例减少到治疗后的3例,对照组由21例减少到9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4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叶淑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119-119,145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近期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75.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4,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好于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倪俏  钱新苗 《大家健康》2016,(5):181-181
目的:通过分组治疗,探讨和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2014-06/2015-04确诊的18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90例,给予头孢曲松钠钠和奥硝唑治疗。观察组9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服用中药口服和灌肠,两者均治疗8d 一个疗程,详细记录两组的疗效。结果:经过16天,两组完成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8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3,P <0.05)。结论: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运用B超检测技术,观察了55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情况,说明B超检测为临床可选用的有效、经济、省时的疗效评估手段。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5例为1993年至1994年的住院病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48岁,平均27岁。慢性宫腔炎8例,慢性输卵管炎15例,盆腔炎性包块32例。 2、诊断环准:(1)慢性宫腔炎,B超声像改变为子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