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化疗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ATRA或砷剂诱导缓解后予化疗、砷剂、ATRA序贯治疗.结果:初治18例完全缓解,3例复发,2例死亡,至今无病生存率:80.9%.结论:ATRA的诱导缓解率高,砷剂能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由于诱导分化剂维甲酸、凋亡诱导剂砷剂以及缓解后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提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对照组(46例)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对两组患者诱导缓解治疗间相关指标及相关预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诱导缓解期间相关指标完全缓解(CR)率、达CR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病死率、感染率及诱导治疗结束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维A酸受体(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进行比较,除早期病死率、感染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跟踪随访2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无病生存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比较,除1年生存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提高CR率及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APL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一种,过去因其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初发病人死亡率极高,近十年来因发现维甲酸、三氧化二砷两种药大大提高了病人缓解率和生存率,但复发仍然是主要问题。我们对初发APL住院病人随机采用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旨在观察这种方案是否可提高疗效,减少APL患者完全缓解(CR)后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结果显示:采用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毒副作用无显著增加,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率高,近2年尚无1例复发,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及分组106例初发APL患者均为我院1998年5月…  相似文献   

5.
孙雄飞  孙璇  林海清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12+1659
目的评价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均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的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及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完全缓解率达87.5%,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3例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且经治疗后好转。结论在诱导缓解阶段应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双诱导治疗初诊高白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初发APL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PL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型),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一种,过去因其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初发病人死亡率极高,近十年来因发现维甲酸、三氧化二砷两种药大大提高了病人缓解率和生存率,但复发仍然是主要问题。我们对初发APL住院病人随机采用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旨在观察这种方案是否可提高疗效,减少APL患者完全缓解(CR)后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结果显示:采用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毒副作用无显著增加,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率高,近2年尚无1例复发,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方法4例患者用亚砷酸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3例用亚砷酸联合化疗巩固治疗,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用维甲酸诱导治疗,缓解后,用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和化疗交替巩固治疗.结果5例患者均于诱导治疗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1例于完全缓解后半年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死于心力衰竭,其余4例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结论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APL对亚砷酸或维甲酸(少数患者)诱导治疗是敏感的,亚砷酸或(和)维甲酸联用化疗巩固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使用伊达比星进行巩固治疗的效果,分析药物对患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观察组巩固化疗单用伊达比星,对照组巩固化疗则使用吡柔比星+阿糖胞苷。以3个月作为1个治疗周期,对比两组治疗5个周期的疗效、复发率、随访3年无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水平恢复时间及症状完全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年后无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毒性、消化系统毒性、感染及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伊达比星进行巩固化疗利于加快患者各症状及体征快速缓解,近期复发率低,患者近期无病生存情况理想,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药物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急性淋系白血病化疗后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淋系白血病化疗缓解后的治疗时间。方法治疗并随访观察我院10年来收治的原发初治急性淋系白血病100例。经两位以上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和检验师的确认与统计所得数据。结果100例原发初治急性淋系白血病采用VP(长春新碱 泼尼松)方案基础上联合用药分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78.0%,83例可分析期的缓解患者中无病生存9.1个月,3年生存率为21.2%,5年生存率为10.0%,化疗后继续治疗<6个疗程者无病生存期为7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11.0%,5年无病生存率为6.0%;治疗>6个疗程的患者中无病生存期为35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40.0%,5年无病生存率为25.8%;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9个疗程的患者比治疗>6个疗程的患者生存率略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淋系白血病化疗后标准剂量治疗巩固强化至少应6个疗程以上,通常治疗至少维持3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1993年以来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18例达完全缓解(CR)后,接受小剂量砷剂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长期治疗,观察至今全部持续处于CR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副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辉 《海南医学》2007,18(11):125-125
急性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在于完全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早期连续强烈化疗是提高急性白血病长期无病生存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剂及砷剂的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的死亡事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CR)显著提高,但维甲酸(ATRA)治疗后易复发及耐药。我们选择砷剂取得满意疗效。我院1998~2004年,应用砷剂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并联合蒽环类药物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治疗,缓解后序贯化疗方案为蒽环类加Ara-C(阿糖胞苷)、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高三尖杉酯硷+阿糖胞苷)、MDAra-C(小剂量阿糖胞苷)。结果:31例患者中,29例获得完全缓解,CR率93.54%,达到CR的平均时间为(28.52±5.14)d,1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短、副作用少、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王瑛  迟景宏 《现代医学》2005,33(4):269-270
目的 评价维甲酸、三氧化二砷、DAV(柔红霉素、阿糖胞苷、长春新碱)方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DAV方案、三氧化二砷给予序贯治疗。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8.42d;DAV方案每月1次,每次7d;连续6次化疗后,应用三氧化二砷巩固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8.42d后达到缓解,应用DAV化疗半年后达到完全缓解,再用三氧化二砷继续治疗20—30d。14例持续缓解12—72个月,1例在8个月后复发,2例在治疗后5—8个月死亡。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DAV方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个较有效且毒性小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行As_2O_3+ATRA+HAE方案联合序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7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ATRA诱导治疗、As_2O_3+ATRA+HAE三联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较对照组高,且1、3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行As_2O_3+ATRA+HAE方案复合序贯治疗,疗效较ATRA诱导治疗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改善患者的预后 ,延长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院 89例治疗和随访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 ,以Kaplan 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 ,用对数秩检验 (Log 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 ,并收集可能影响预后的 31个因素的全部资料 ,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0、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6 9 .75 %、4 9.33%、32 .32 %、18.71%、13.6 %、10 .80 %和 6 5 .38%、5 3.85 %、4 6 .15 %、30 .77%、15 .38%、15 .30 % ,有15例达 5年以上长期生存 ,总的 5年长期生存率为 14 .4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的长期生存率较其他类型高。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小于 30× 10 9/L、乳酸脱氢酶 (LDH)正常、第 1次化疗诱导缓解及最终达缓解、缓解后有巩固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结论 :急性白血病 5年长期生存率为 14 .4 % ,M3预后较好 ,外周血白细胞、LDH、第 1次诱导是否缓解、最终缓解情况、有否巩固治疗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董进梅 《当代医学》2014,(11):113-114
目的探讨亚砷酸(As2O3)与全反式维甲酸(Tretinoin)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对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初收治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应用ATO与ATRA双诱导联合化疗巩固治疗。结果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37例获CR,CR率为924%。37例CR患者之中,35例患者生存时间为8~8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1.0±02)个月。结论亚砷酸(ATO)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不良反应小,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8.
秦云  张敏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39-40
目的 研究急性淋系白血病化疗缓解后的治疗时间。方法 治疗并随访观察我院10年来收治的原发初治急性淋系自血病100例。经两位以上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和检验师的确认与统计所得数据。结果 100例原发初治急性淋系白血病采用VP(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基础上联合用药分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78.0%,83例可分析期的缓解患者中无病生存9.1个月,3年生存率为21.2%,5年生存率为10.0%,化疗后继续治疗〈6个疗程者无病生存期为7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11.0%,5年无病生存率为6.0%;治疗〉6个疗程的患者中无病生存期为35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40.0%,5年无病生存率为25.8%;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9个疗程的患者比治疗〉6个疗程的患者生存率略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淋系白血病化疗后标准剂量治疗巩固强化至少应6个疗程以上,通常治疗至少维持3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3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影响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期采用强烈而有效的联合化疗,并实行个体化用药原则,坚持缓解后正规的巩固强化治疗、长期随访观察、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结果 急性白血病269例中达到完全缓解202例(75%)、3a以上长期生存34例(17%),结论 影响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急性白血病类、个体化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长短、正规的缓解后治疗等。  相似文献   

20.
砷是一种重金属,近年发现三氧化二砷和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极好的治疗效果。我院共收治13例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其中复发病例8例,难治病例5例。缓解率占92.3%,无效7.7%。砷剂毒副作用较少,且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等药无交叉耐药。细菌形态研究表明,砷剂对APL有诱导分化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诱导分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