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了解我院儿科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临床用药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导致不良反应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对策,确保本院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查本院自2010年5月-2011年6月间儿科住院病例60例,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并分类,对其中产生用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资料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例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占总病例的26.7%,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8.8%),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63.3%。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过大、使用儿童慎用或禁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使用不合理。结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的配伍不合理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均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头孢拉定静脉滴注致小儿血尿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头孢拉定致小儿血尿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作者近11年收治的静脉滴注头孢拉定致血尿小儿20例,对发病年龄、药物剂量、给药次数、滴注速度进行观察,并对产生血尿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婴幼儿发生血尿17例(85%),药物剂量偏大,滴注速度过快,常规剂量一次性给药可造成小儿血尿,但预后良好。结论:儿科临床的用药严格掌握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避免用药后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总结头孢拉定致患儿血尿的原因。方法对头孢拉定不同用药次数、不同静滴滴注进行对比观察,对产生血尿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85例使用头孢拉定的患儿中有12例因剂量过大、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造成不可逆性血尿。结论儿科临床用药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浓度和滴注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孢拉定致儿童血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2006年4月因静脉滴注头孢拉定造成过性血尿患儿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药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浓度过高均可发生儿童药物性血尿。结论:临床应用头孢拉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用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 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现已成为公认的首选药物,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据报导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6.3%.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给药速度过快或用药剂量过大所致.在老年人,由于大多患有心、脑等缺血性疾患,这个问题更显突出.1 静脉推注利多卡因速度过快导致急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14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主要通过静脉滴注及口服给药等途径引发,原因为滴注速度过快及给药时间过长等。结论改善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结果:单一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少于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抗感染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占首位.结论:找出一定的用药规律,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临床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规律与特点,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近年来50例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0例;患者的年龄为18-78岁,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40.00%(20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概率高于口服给药方式。药物滴注的速度太快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高,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30min。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为主。结论在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应用,遵守抗生素应用的原则结合患者的个体实际情况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单位儿科2018年全年应用过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共计120例,为了便于比较,将全部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患儿60例。给对照组患儿用口服的方式服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应用阿奇霉素。结果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滴注方式治疗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口服给药方式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儿科治疗用药的过程中,在为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时医生一定要对药物有深入了解,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符合用药条件的再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52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从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52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给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时间与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以输液时间>180 min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小。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付美英 《大家健康》2016,(8):168-168
目的:探讨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情况,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该院儿科13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用药情况以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其合理用药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我院儿科普遍具有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136例患儿中共查出25例病例具有用药不合理性,用药不合理率为18.4%,不合理现象包括给药剂量过大、给药途径选取不适宜、予以患者慎用和禁用药物以及药物配伍禁忌等;136例患儿共发生不良反应病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以及电解质等,不良反应类别包括皮疹、瘙痒、恶心和呕吐等。结论:需进一步完善我院儿科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同时对儿科临床医生加强药物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培训,确保儿科使用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头孢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接收的98例头孢霉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人群是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人群 ,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钠 ,其次是头孢替安和头孢替唑钠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口服、静脉推注和肌肉注射.结论:头孢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发生率最高 ,临床给药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类型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董淼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78-3579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11年—2013年报告的104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生素占首位63.46%,静脉给药方式为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临床上西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以及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淮滨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西药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资料,将不良反应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指标进行归纳。结果:常见不良反应药物前3位为抗感染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为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其次为皮肤及附属器官症状及过敏性休克。100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经过治疗90例完全康复,10例好转。结论:为了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首先需要临床医生重视用药安全,科学合理用药,强调用药个体化、规范化。日常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可以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刘颖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972-1973
目的:研究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抗肿瘤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抗肿瘤药物的18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构成比男性、女性分别为51.07%,48.92%;从年龄看以>61岁阶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为33.33%,不良反应构成比与年龄增加成正比。从给药方式分析,静脉给药的172例(92.47%),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按临床表现分析,以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用药和用药时间过长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对肿瘤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检测,以便减少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探究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促进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4例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及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老年人和儿童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发人群。②静脉给药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引发途径。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出现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④头孢类药物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抗菌药物。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给药时长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结论:掌握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特点、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6月各科室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者临床基础资料、用药途径、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型、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使用部位等方面入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药液浓度过高、剂量过大、滴速过快、用药时间过长;不良反应发生的部位以软组织及皮肤为首,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次之;在因抗菌类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中,因喹诺酮类药物而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位居第二位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药液浓度过高、剂量过大、滴速过快、用药时间过长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呈现正相关性。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当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并认真分析拟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使用过程中对药物的浓度、剂量、用药时间、滴注速度等进行控制、观察,加强用药过程的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3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药物选取、联合应用及给药途径等情况进行了解。结果:350例患儿均有抗菌药物应用,应用率100%,主要是给予联合用药,其中二联用药最多(47.43%),其次为三联,四联用药以上用药较少;抗菌药物主要涉及5大类,其中头孢类使用最多,磺胺类最少;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和口服给药(81.71% vs.18.29%),无其他给药方式;头孢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43%),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结论: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临床医师教育培训工作,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32例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因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2例,观察本组患者合用西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西药类型的合用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不同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用药严重不良反应在皮肤和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发生;抗感染药物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与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药物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3.13%比肌肉注射给药21.89%,口服给药15.63%,外用局部给药9.38%多,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多种西药合用,避免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开塞露治疗产后尿潴留30例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头孢拉定致患者血尿的原因。方法对头孢拉定不同用药剂量,每日用药次数不同,静滴滴速进行对比观察,对产生血尿原因进行分析,结果521例使用头孢拉定的患者有14例因剂量过大,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造成可逆性血尿。结论儿科临床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浓度和滴注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