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为规范基层医院轮状病毒肠炎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分临床路径观察组(n=100)、传统路径对照组(n=100)。观察组收集、统计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的住院天数、总费用、抗生素使用天数、疗效等信息,对照组则调阅既往传统路径的轮状病毒肠炎病历,收集传统路径下该病种的相对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总费用、药费、抗生素使用天数、满意度、疗效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实施临床路径对轮状病毒肠炎的合理治疗和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实施效果。方法:112例轮状病毒肠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作为实验组,分析其完成率及变异情况,同时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9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以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药品比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率高,变异率小。平均住院日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费用、药品比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以明显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滥用抗菌药物,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方法选择1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均为该院儿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依据年龄按婴幼儿组40例,学龄前组30例,学龄组30例划分,采集标本送检,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3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腹泻的例数差异较为明显,婴幼儿组24例,占60.0%;学龄前组13例,占43.3%;学龄组10例,占33.3%,婴幼儿组与学龄前组、学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真菌性肠炎例数用药后高于用药前,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例数用药前高于用药后。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患儿,在治疗时需对诱导腹泻发生的病原体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腹泻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江苏省某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对医疗质量、效率的促进作用,探索临床路径管理方法。方法:将2010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7个病种病例作为路径组,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前1年入院,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7个病种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医疗质量和效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5个病种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缩短,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天数和抗生素费用比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临床路径管理提高了医疗效率指标,提升了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在儿科疾病中应用效果。方法对比我院儿科对轮状病毒肠炎和支气管肺炎(非重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药品比例、治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率高,变异率小,平均住院费用、药品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支气管肺炎(非重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路径管理后药品比例降低,患者满意度增加,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科疾病管理后,诊疗过程更加规范,药品比例降低,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各级医院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陈秋燕  卢燊  吴祖成  黄珠能  何其沙 《海南医学》2013,24(12):1753-1755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在基层医院实施的实际成效。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分别以临床路径、传统路径模式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疗效、费用等观察指标差别是否有统计意义。结果 (1)临床路径组健康教育水平、疗效满意程度、收费合理性增高;(2)临床路径组总住院天数延长、好转天数缩短。(3)临床路径组住院总费用、检验费用增高,日均药品费用、抗生素费用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利于医患沟通、有利于规范医疗行为和有助于改善疗效,但临床路径的费用控制效果需具体分析,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基础上,对儿科轮状病毒肠炎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后的效果做阶段性评估、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将2010年收治的以轮状病毒肠炎作为诊断的单一疾病病例与实施临床路径后轮状病毒肠炎病例按实际发生的住院平均费用、使用抗生素或具有抗感染作用的中成药比例、患儿家属满意度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费用875.25元,传统治疗组为1125.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抗生素或具有抗感染作用的中成药,临床路径组为0,传统治疗组为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签字出院率,临床路径组为28%,传统治疗组为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调查,传统治疗组91%,临床路径组为100%.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单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基本上将医疗费用控制在更合理的范围内,规范了临床诊疗行为,避免了乱开检查、化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弊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家属经济负担;临床路径的实施加强了医患沟通,促进了医患和谐,降低了签字出院比例,增加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王联芳  王宽锋 《吉林医学》2013,(27):5605-5605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应用思密达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思密达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体征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思密达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具体分析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对于医院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直接推进医疗质量。方法:将我院2012年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多个病种病例,作为本次实验路径组。选取同期入院行常规方法治疗的多个病种病例,作为本次实验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医疗质量以及效率指标情况。结果:路径组中病种的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抗生素使用情况(费用比、天数)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能够直接提升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推进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104-106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儿科住院部住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西咪替丁静脉滴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控制率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控制率相较观察组患者明显较低,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相较观察组均明显较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行西咪替丁药物治疗,能够起到有效的临床疗效及疾病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抵抗轮状病毒,有效防止或者抑制病毒复制,且提高患者临床疾病症状恢复速率,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乡镇医院实施阑尾炎病种临床路径进行探索分析。方法:选择11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试验组采用阑尾炎临床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医疗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阑尾炎临床路径的试验组患者其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周期均低于对照组,对于阑尾炎治疗结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三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炎病种临床路径有助于改善患者就医满意度,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共选取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0例。分析患儿一般资料,并予以实验检查,包括病原菌常规培养、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测、轮状病毒检测等。结果 500例患儿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发生率为48%。相比用药前,用药后腹泻发生率更高,数据对比显示差异较大且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年龄分布显示8个月至3岁的患儿合并腹泻率最高,占65%。致病菌检查显示,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比最高,其次为细菌性肠炎以及真菌性肠炎。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与患儿年龄以及用药情况关系密切,主要以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IgG、IgA和IgM水平测定,并将两者作对比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组(观察组)IgG、IgA和IgM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组(对照组),两组比较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免疫球蛋白活性明显降低,免疫球蛋白检测对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小儿外科4个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小儿外科急性肠套叠、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症、尿道下裂4个病种共395例作为临床路径组,将2009年入院、第一诊断相同、采用传统管理及常规方法治疗的上述4个病种共85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各病种的平均住院日、抗生素使用天数和检查费用比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上述4个病种的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抗生素使用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缩短.除先天性巨结肠症外,其他3个病种的检查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上升.结论:临床路径管理能缩短住院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生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心肌损害的特点以及与肺炎支原体是否直接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临床确诊支原体肺炎患儿52例及细菌性肺炎患儿40例,对比研究了两组患儿的心电图、临床心脏体格检查、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出现ST-T段改变及期前收缩的概率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心脏听诊支原体肺炎组第一心音低钝及心衰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血清心肌酶CK-MB、LDH、LDH1在两组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心肌损害,该心肌损害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征。方法 对同一时期54例出血热患者中伴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19例与35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阴性的两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之间临床特点及差异。结果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组发热期较短,经t检验两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组在多尿期仍有不规则发热。两组在肾功能损害、外渗程度和血小板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人体对肺炎支原体的不完全免疫过程影响了出血热的发热期。支原体感染不易自愈,需有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7月期间于驻马店市中医院就诊的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40例)和观察组(健康教育路径,40例),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及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知识掌握度为75.00%,观察组为9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为77.50%,观察组为9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提高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且缩短了患儿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为患儿开展实验室检查,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腹泻发生率为47.06%;相较于用药前,用药后腹泻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6岁;细菌性肠炎2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12例,真菌性肠炎3例,其他9例。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易发年龄为2~6岁,细菌性肠炎为主要类型,需加强对患儿的监测和观察。  相似文献   

19.
张和春 《海南医学》2004,15(5):64-65
目的 探讨小儿医院内感染性肠炎的发病情况、病原学特点 ,为寻求防治方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 以回顾性方法总结我科近五年来 84例院内感染性肠炎 ,对其发病季节、年龄特点、原发疾病及大便性状、病原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院内感染性肠炎占医院内感染性疾病 18.0 6%,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 ,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较高 ;原发病以肺炎为主 ,大便性状以水样便占绝大部分 ,病原体检出率不高 ,以轮状病毒、真菌为主。结论 严格病房消毒及加强病房分病种管理是预防院内肠道感染的关键 ;1岁以内婴儿及广泛应用抗生素的肺炎患儿是预防重点。避免滥用抗生素可减少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生 ,对易感人群 ,在轮状病毒发病高峰期 ,予以注射轮状病毒疫苗 ,可能达预防病毒性肠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7,(4):519-520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选取在同一时期内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其临床特征,对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中,恶心呕吐最为常见,所占比例较高,为32%,其中肝脾肿大的比例最低,仅为3%。感染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于6d、存在发热现象、热程时间长于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表明抗生素使用时间、热程长于7d、存在发热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恶心呕吐,并且儿童持续发热、热程时间长于7d、抗生素使用长于6d都是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