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耳穴定位与神经,血管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耳穴定位与耳廓神经、血管分布的关系。方法;采用10例成人固定体标本,用体视显微镜观测20例耳廓神经支配及动脉分布情况。结果:发现耳廓内脏代表区由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支配;躯体代表区由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耳支支配。此外,耳廓皮肤尚有由颈外动脉发出的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耳支分布,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亦随小动脉分布于耳廓。结论:耳穴的代表区与神经的性质密切要关,同时交感神经在传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BielsChowky-Gros镀银方法,研究5例人甲状腺内的神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镜下可见阳性银染神经纤维呈棕褐色,有的单行,有的密集成束分布于甲状腺的结缔组织内,甚或抵达甲状腺滤泡的上皮层。此外,在血管壁内也见有阳性的镀银纤维。 相似文献
4.
5.
6.
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查清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及分布形式,为探索人咬肌神经肌肉移植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人咬肌的肌内神经进行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观察.结果经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的咬肌神经呈紫黑色,入肌后分出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浅、中、深三层肌纤维,支配咬肌浅层的神经支较粗、较长;神经分支在肌内与肌纤维成一定的角度走行,并逐级分出若干次级分支.结论人咬肌肌内神经有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三层肌纤维,其分布形式与肌构筑有关. 相似文献
7.
贲呈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65,(2)
对牙周病发病机制,有些学者认为是牙周神经纤维变性、崩解造成局部组织营养不良,最后形成牙周病。为探讨牙周病患者的神经改变,首先了解正常牙周组织中神经走行、分布及末梢形态是必要的。同时对进一步深入了解牙周组织正常结构也具有一定意义。以往学者虽有不少研究如:Lewinsky 和 Stewart(1936)、和(1954)、(1956)、 相似文献
8.
人脑膜瘤内有肽能神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肿瘤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神经因素对肿瘤的发生、分化、转归的影响,以及肿瘤内是否有神经支配。虽然许多作者看到一些肿瘤内有神经束存在,但认为是肿瘤沿神经周扩散的结果,这是肿瘤扩散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一般的概念是肿瘤内没有神经支配,尚无人证明肿瘤内有肽能神经存在。 相似文献
9.
田道正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978,(3)
我们在学习科主任郑毓桂老医生的经验过程中发现他针治病人多数没有针感,有的穴位就是有针感,病人也陈述极弱,但效果很好。还有不少老医生有同样情况,文献也有报导。有的用浅刺皮针以及新近出现的腕踝针、激光针(即氦—氖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人完整膀胱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方法 采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HE 染色法研究人膀胱12个.结果 人膀胱似三棱锥形,肌纤维呈编织状排列,膀胱底两侧可见多支较粗大的神经干与膀胱下动脉伴行,成簇状于输尿管膀胱连接部进入膀胱壁,在膀胱壁内不同层面分出初级与次级神经支,相邻的神经支间有交叉支配,神经纤维沿膀胱长轴向内延伸呈树枝样分布,左右两侧神经纤维在中线交叉甚少,右侧神经支明显多于左侧,有神经纤维到输尿管下段.结论 人膀胱肌内神经分布可以用Sihler's染色法研究;支配人膀胱的神经在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成簇进入,在膀胱壁内交织成网状,具右侧优势分布;有分支支配输尿管下段. 相似文献
12.
认为患者针下感是针刺得气的主要标志,是患者神气活动的重要表现。由于患者体质和病情不同,针下感也不相同。指出适量的针下感是产生补泻效果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引发适量针下感的八种手法,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烧灼方法造成家兔右冠状动脉前降支二个分支范围的心脏损伤缺血,并电刺激右侧下丘脑背内侧核合并下丘脑前区近视束旁区,可形成以频发性室性早搏为主要特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接近90%。在C_2水平切断颈髓即完全阻断这种反应。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部分动物仍出现室性早搏,部分动物则否。注射酚妥拉明以阻止血压升高,也能阻断迷走性室性早搏。注射心得安则能使交感性室性早搏不出现或明显减少。故本文报道的室性早搏心律失常,除可能存在的体液因素外,包含有交感与迷走神经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心脏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
慢性前列腺炎疼痛产生的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疼痛的神经机制以及疼痛产生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组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注入前列腺,双苯甲亚胺(Bisbenzimide,Bb)注入肛门外括约肌、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股神经、髂腹下神经;此后在有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在L1~L2和L6~S2的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对照无双标细胞;部分双标细胞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Psubstance,SP)。结论 前列腺炎引起的会阴部牵涉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发生在DRG水平的轴突反射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有关,并与盆底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王志容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3,(2)
李××,男,20岁,已婚,农民,织金县五甲公社人。1978年11月2日初诊。自述二个多月以来,心烦口渴,喝水多,24小时内喝水15斤仍不止渴,小便30多次,大便3—4日一行,饮食一般。经县地区医院服中药、草药(药味不详),治疗后无效。故来省市医院检查,确诊为尿崩症。口服双氯噻嗪,治疗壹周后无效。 相似文献
18.
精心的医师,每每可以经验到:当在肩强直或神经痛的压痛点进行注射时,用1/4注射针,缓缓地刺入约1.0厘米深,经过数秒钟后,再慢慢地把针拔出,可以完全不用注入药液而发生镇痛作用。里巷间也有用此方法,差不多不用注入药液,单凭注射针底刺激获效而博得好评,甚至以此而自称为“神经痛专家”的医师。这是简单的“针”的初步手法。但此时,必需注意下列三点:①未刺中压痛点者无效(但有高级针术者,也有从压痛点以外的远隔部位着手而奏效的);②注射针底动作侭可能缓慢地进行;动作粗暴反致疾病恶化;③针刺虽仅镇痛,但对预后可起良效。以炎症为例,由针刺镇痛而使炎症早日消退,为针灸家所习知。 相似文献
19.
20.
黄晓彤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998,(2)
<正>近年笔者随远洋轮航行时,采用耳穴埋针防治海员晕船反应,取得良好效果。 8例男性船员,年龄20~31岁,晕船时间最短1天,最长可达一周。在进入风浪区或涌区前一天采用耳穴埋针,按常规耳穴埋针方法进行,左耳取:内耳、额—枕、内分泌、交感、胃、肾穴位;右耳取:内耳、皮质下、心、脾、神门、枕小神经。视情况留针2~3天,每隔4小时压按埋针穴位2~3分钟,加强刺激,增强疗效。 8例中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显效的6例,晕船症状显著减轻,能坚持工作;有效的1例,晕船程度减轻。有一水手,23岁,航行在南非某港时,正值印度洋大风浪季节,海员中发生晕船的较多,在进入风浪区前1、2天,我们采用耳穴埋针一天后,船驶入风区,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