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长期干预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兔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慢性压力超负荷兔模型随机分为结扎组和卡维地洛干预组(CVD组);分别记录两组左心室心肌内、外膜动作电位并同步记录跨壁心电图,比较两组动作电位时限(APD90)、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左心室质量与体重比值。结果(1)CVD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结扎组(P〈0.05),左心室质量与体重比值低于结扎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CVD组左心室内、外膜APD90、TDR、QT间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结扎组降低(P〈0.05)。结论卡维地洛长期干预能有效改善肥厚左心室结构和收缩功能;能显著降低动作电位时限、跨壁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肥厚左心室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糖尿病患者QT间期延长反映了心脏的电不稳定性,这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左氧氟沙星可引起QT间期延长,甚至引起致命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本研究旨在评估左氧氟沙星对糖尿病兔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0~2.5 kg,雌雄各半,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20).实验组经耳缘静脉注射5%四氧嘧啶160 mg/kg建立糖尿病兔模型,对照组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72 h后监测兔空腹血糖,若空腹血糖值大于基础血糖值的3倍,视为建模成功.饲养4周后制作冠状动脉灌流的左心室楔形心肌模型,分别灌注左氧氟沙星(1.14 mg/ml),比较灌注左氧氟沙星前后对照组兔和糖尿病兔跨壁心电图QT间期、左心室心肌内膜、外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限(APD)、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兔心肌QT间期延长19%,糖尿病内膜、外膜APD明显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早后除极发生率为36%,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18%.灌注左氧氟沙星后,对照组心肌QT间期、内膜、外膜APD均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早后除极发生率60%,所有心肌均未发生室颤;糖尿病组心肌QT间期、内膜、外膜APD、跨壁复极离散度均显著增大,早后除极的发生率为63%,心室颤动发生率为4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引起糖尿病兔QT间期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增大.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灌注左氧氟沙星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肥厚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方法:分别记录肥厚及正常对照心室肌标本在模拟缺血过程中、不同刺激周长下内外膜动作电位及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对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机制。结果:①和对照组相比,肥厚组在缺血各个时段跨壁复极离散度均显著升高,且随缺血时间、刺激周长的延长逐步递增。②肥厚组在缺血过程中早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多次形成跨壁折返性心律失常。对照组虽有延迟后除极,但未能形成跨壁折返。结论:肥厚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存在缺血时间、刺激周长的双重依赖;在此基础上早后除极、延迟后除极诱发跨壁折返是缺血肥厚心室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Azimilide对犬三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Azimilide(0.3,10,30μmol/L)灌流对内、中、外三层细胞APD、TDR及早期后除极(EAD)的作用,及是否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结果Azimilide延长三层细胞的APD,尤以心外膜细胞最为明显,因而减小TDR;Azimilide延长APD与剂量呈非线性效应,30μmol/L延长三层心肌细胞的APD90不如10μmol/L延长明显;Azimilide可在心外膜诱发EAD及室性早搏(6个模型中有3个模型诱发),但未诱发出Tdp。结论 Azimilide延长复极时间但不增加TDR,具有较小的致心律失常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对肥厚心肌细胞钙调蛋白激酶(CaMK)活性的影响,探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和胺碘酮组,每组10只,喂养3个月,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容积心电图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TAP),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观察各组QT间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诱发率。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细胞CaMK活性。结果胺碘酮组和心肌肥厚组QT间期、内外膜心肌细胞TAP复极90%时程(APD90)和TDR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1),胺碘酮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肥厚组相比进一步延长(P<0.05),但对TDR无明显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肥厚组EAD和Tdp的发生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胺碘酮组EAD和Tdp的发生率较心肌肥厚组降低(P<0.05)。心肌肥厚组心肌细胞CaMK活性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胺碘酮组CaMK活性较心肌肥厚组降低(P均<0.05)。结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CaMK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LQT2模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LQT2模型早期后除极(EAD)、跨壁折返以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标本,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动作电位及ECG同步记录技术,以IKr阻断剂d-sotalol作为工具药模拟LQT2,并与延迟整流钾电流IK阻滞剂azimilide对比,观察两者对兔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跨壁复极离散度(TDR)、EAD、R-on-T早搏和Tdp的作用。结果d-sotalol和azimilide均显著延长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APD和QT间期;d-sotalol显著增加TDR,诱发EAD、R-on-T早搏和自发性Tdp的发生率分别为7/7,7/7和3/7;azimilide不增加TDR和不形成跨壁折返,但可诱发EAD和R-on-T早搏。结论通过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组织块LQT2模型,发现整体心室肌组织在QT延长的条件下,2相EAD是触发并引起Tdp的机制;TDR增加是产生EAD和形成折返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 (IMI)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 )心室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及其与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32只家兔 ,随机分为DCM加IMI组、DCM组、IMI组及正常对照组 ,每组 8只。然后测定其心室颤动阈值 (VFT)以及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结果 :DCM加IMI组与DCM组相比 ,前组VFT升高 ,三层心肌APD90 均缩短 ,以中层心肌APD90 缩短更为明显 ,TDR减小。IMI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VFT、三层心肌的APD90 、TDR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IMI能抑制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间接地减小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是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室M层起搏对犬跨室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探讨采用心室M层起搏技术防治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犬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限(APD)及TDR的变化.结果 分别行心室肌内、外膜和M层起搏,心肌各层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34.9±5.4)ns对(71.5±6.1)ms,P<0.01];与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5.4)ms对(35.9±5.4)ms,P>0.05].结论 与心外膜起搏相比,M层起搏可有效减小TDR;但与心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反复正加速度(+Gz)暴露及普罗帕酮干预对兔心室肌细胞跨壁复极离散度( TDR)的影响,探讨+Gz诱发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及普罗帕酮的拮抗机制。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Gz组和普罗帕酮干预组。应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左心室3层细胞MAP,测量复极达90%振幅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90)及跨壁复极离散度( TD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z组左心室内、外膜MAPD90均缩短,左心室TDR增大,P均<0.05;与+Gz组相比,普罗帕酮干预组左心室内、外膜MAPD90均增大,TDR减小,P均<0.05。结论心室肌细胞MAPD90缩短及TDR增大,可能是+Gz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普罗帕酮可以拮抗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10.
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步长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在不同频率刺激下,记录应用步长稳心颗粒前后家兔左室游离壁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TAP)各种参数的变化。结果①步长稳心颗粒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当基础周长(BCL)为1000 m s时,使用步长稳心颗粒后心内膜层肌细胞的APD90由216±15 m s延长为(243±8)m s(P<0.01),外膜层肌细胞的APD90由(182±11)m s延长为(228±10)m s(P<0.01)。②步长稳心颗粒能显著缩短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当BCL为1000 m s时,用药后TDR由(33±9)m s减小为(21±10)m s(P<0.01)。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可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使左室TDR缩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钙调蛋白激酶Ⅱ抑制剂KN-93对心肌肥厚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LVH组)、心肌肥厚+KN-93组(KN-93组)、心肌肥厚+KN-92组(KN-92组),每组10只。LVH、KN-93及KN-92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肌肥厚模型,Sham组仅游离腹主动脉未进行缩窄。8周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同步记录心内、外膜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低钾(2mmol/L)、低镁(0.25mmol/L)台氏液灌流及慢频率刺激条件下各组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ap)的发生率,并记录在不同起搏周期下QT间期、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a)的变化。结果在低钾、低镁台氏液灌流及2000~4000hi8慢频率刺激下,Sham、LVH、KN-92组(0.5μmol/L)及KN-93组(0.5μmol/L)EAD的发生率分别为0/10、10/10、9/10和5/10,Tdp的发生率分别为0/10、5/10、4/10和1/10;当KN-92组及KN-93组中药物浓度增至1μmol/L时,EAD的发生率分别为9/10和3/10,Tdp的发生率分别为4/10和1/10。而且KN-93组、KN-92组对QT间期、APD及TDR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钙调蛋白激酶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能够有效抑制心肌肥厚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减少EAD的发生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LQT2模型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探讨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 (TDR)和心脏兴奋的恢复性质在长QT综合征 (LQT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应用冠状小动脉灌流的兔左室肌楔形组织块标本 ,分模型组和对照组 ,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室肌内、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模型组以 30 μmol/L的d sotalol台氏液灌流 ,制备LQT2模型。对照组以标准台氏液灌流。结果 :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TDR有显著性差异 (83.6± 14 .0msvs 4 8.6± 5 .3ms,P <0 .0 1,n =10 )。模型组内、外膜动作电位时程 (APD)恢复曲线最大斜率均大于 1,而对照组均小于 1,两组间APD恢复曲线最大斜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n =2 0 )。模型组在S1S2 程序刺激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70 %。对照组无 1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心脏兴奋的恢复性质和心室肌TDR均参与了LQT2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门冬氨酸钾镁对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口服门冬氨酸钾镁对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门冬氨酸钾镁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和门冬氨酸钾镁组。假手术组开腹但不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心肌肥厚组和门冬氨酸钾镁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心肌肥厚模型,喂养8周,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利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跨壁心电图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观察各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诱发率。结果:门冬氨酸钾镁组和心肌肥厚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和TDR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均P<0.01)。门冬氨酸钾镁组与心肌肥厚组相比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缩短(均P<0.05)。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和门冬氨酸钾镁组EAD的发生率分别为0、100%和50%,TDP的发生率分别为0、40%和10%。心肌肥厚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冬氨酸钾镁组与心肌肥厚组相比EAD和TDP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肥厚心肌TDR增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门冬氨酸钾镁降低TDR,可明显降低EAD和TD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和动作电位时程(APD)恢复性质的变化在LQT2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笔者采用冠状动脉灌注的兔左室肌楔形组织块制备LQT2模型。标本随机分四组:对照组(标准台氏液灌注);LQT2模型(简称模型)组(100μmol/Ld,l-sotalol灌流);模型+低钾(3mmol/L)组和模型+低钾+维拉帕米(2μmol/L)组。观察不同基础周长(BCL)刺激(500,1000和2000ms)条件下,四组标本APD90、TDR和APD恢复性质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①在不同BCL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模型+低钾组及模型+低钾+维拉帕米组的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90均增大,以内膜心肌细胞的APD90增大显著,导致TDR增加。②BCL为500和1000ms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模型+低钾组的APD恢复曲线斜率显著增加,而模型+低钾+维拉帕米组,差异无显著性。③在BCL为1000和2000ms时,给予S1S2程序刺激,模型+低钾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5/7。结论:TDR增大和APD恢复性质的变化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长期高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对兔心室肌电生理的影响。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雌雄不拘,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NE1.0mg/kg、0.5mg/kg和生理盐水1ml,一日两次,连续15天,分别作为NE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利用自制复合电极同步记录电刺激前后左室内、中、外3层心肌单向动作电位(MAP)及心电图,观察比较3组MAP复极90%的时程(MAPD90)、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后除极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TDR及3层心肌的MAPD903组之间无差异。NE高、低剂量组中层心肌的MAP图形2期拱顶呈消失趋势;程序刺激下NE高剂量组早期或延迟后除极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但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发生;NE低剂量组仅频发或成对室性早搏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后除极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长期高血浆NE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与心室肌后除极的发生率升高及2相折返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硫酸镁对家兔在体心脏跨室壁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索他洛尔后,硫酸镁对家兔跨室壁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记录技术,同步记录12只开胸兔左室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MAP,在静脉注射索他洛尔基础上,静脉滴注硫酸镁后观察其对心肌得极不均一性的影响。结果:(1)索他洛尔剂量依赖性地显延长中层心肌的MAP复极100%时程,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静脉滴注硫酸镁后TDR明显减少。(2)索他洛尔剂量依赖性地诱发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的发生率;硫酸镁抑制索他洛尔诱导的EAD和TdP。结论:硫酸镁逆转索他洛尔所致的TDR增加,抑制索他洛尔诱导产生EAD,其治疗TdP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缝隙连接对心肌肥厚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兔慢性压力超负荷模型中缝隙连接(G J)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LVH组)和抗心律失常肽组(AAP10组)。LVH组和AAP10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左室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Sham组仅游离腹主动脉未进行缩窄。动物饲养3个月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Sham组和LVH组灌流台氏液,AAP10组灌流含AAP10的台氏液,记录不同起搏周长下容积心电图、跨室壁离散度(TDR)及刺激反应间期(SR I),并观察早期后除极(EA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在不同频率起搏下,LVH组SR I和TDR与Sham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而AAP10组的SR I和TDR与LVH组比较明显减小(P<0.05)。Sham组无1例诱发EAD和室性心律失常;在5 000 m s起搏时LVH组和AAP10组EAD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3/10,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10,1/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 J激动剂AAP10减轻了心肌肥厚时SR I的延长和TDR增加,相应的减少了EAD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