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视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危害视力健康的疾病,尤其年青患者更易受影响,它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形成法定盲。因此有必要对其病因进行研究,利于防止近视发生和发展,因近视病因复杂,现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40  
综述本世纪以来 ( 2 0 0 0年~ 2 0 0 3年 )有关近视研究的文献。主要通过PubMed数据库 ,对“myopia”一词进行检索 ,在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期间共有近视研究文献2 118篇。本研究重点复习和讨论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非手术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视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危害视力健康的疾病,尤其年轻患者更易受影响,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形成法定肓.因此,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于防止近视发生和发展.此文对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慕璟玉  王雁  浏梦  张芮  高云仙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0):1746-175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有低龄化趋势。且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爆发,儿童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地网络上课加速了近视发生发展的速度。近视所导致的视力障碍以及高度近视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防盲协会及我国卫生部门已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工作提上日程。然而其病因复杂,现多认为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本文就此展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近视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视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随着二十年来近视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近些年来研究方法的完善和深入,人们逐渐对实验性近视的机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十年来实验性近视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110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判断漆裂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  相似文献   

7.
陈静 《眼科研究》2012,30(4):376-379
近视是发病率较高的眼病,其中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是常见的致盲病因.通常认为近视的发生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国内外对其基因定位有多种认识,但尚无定论.绝大多数近视属轴性近视,由玻璃体腔的过度延伸导致眼球前后径延长、光线经屈光介质作用后聚焦于视网膜前所致.近视的发生发展受到高位神经中枢和眼内局部两种作用机制的调控.对近视的病因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在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近视及近视性弱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近视的发生发展.儿童近视性弱视主要是由于近视眼长期妨碍外界物体对眼内视网膜的刺激,致使视网膜成像模糊,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视觉发育延迟所致.近视性弱视疗效较差与其疾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针对近视性弱视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病理性近视是一种屈光度超过-6.00 D并呈进行性加重,眼轴不断延长的疾病.其眼底多发生胶原蛋白变性等病理改变,伴有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是严重致盲性疾病.尽管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尚未达成共识.多数认为病理性近视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如MYP1~MYP5,MYP11 ~MYP13,MYP15~MYP16)的发现及定位标志着其病因研究已发展到基因水平.此外,研究发现TGF-β-Smad、HGF-c-Met、Stat3、IGF相关、NO-cGMP和Shh等信号通路在病理性近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近14亿近视人口,近视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近视不仅影响个人的视力健康,还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高度近视相关的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除了对个人健康的影响,近视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包括直接医疗成本(如眼镜、隐形眼镜、矫正手术等费用)和间接成本(如生产力下降、学习能力降低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在中国,近视的问题尤其显著,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这不仅对个人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国际上,近视的经济负担研究涵盖了医疗直接成本、患者时间成本及生产力损失等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了解近视疾病的经济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和资源分配策略,优化医疗资源使用,减少社会成本。该文从近视疾病经济负担的构成及其测算方式、国内外经济负担现况等方面对近视疾病经济负担进行简要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关于近视疾病经济负担的综合性认识,指出当前研究的方向和成果,以及预防近视和减轻其经济负担的重要性,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AIM: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age, sex, cours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diopter and fundus features of high myopes with progressive high myopia. · METHODS: A total of 167 patients with high myop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1, age 10-29 years; group 2, age 30-49 years; group 3, age 50-69 years and group 4, age 70-89 years. The refractive errors of all patients were measured without cycloplegia with an autorefractometer. Data of the spherical equivalent (SE) of the refractive errors in diopters (D) and fundus examined by direct ophthalmoscope were used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 RESULTS: The number of female was statistically larger than that of male (P<0.01), also the disease course was correlated to the age. The visual acuity of high myop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they grew older including the higher incidence of lacquer cracker, submacular hemorrhage, Fuchs spots, chorioretinal atrophy. · CONCLUSION: Female maybe a risk factor of high myopia, advanced 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visual acuity decreased. High myopes ought to be treated early to delay the progress of myopia and development of macular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2.
高度近视患者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高度近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视力、屈光度、眼底等情况并探讨它们与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视力与屈光状态及眼底情况的关系,为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根据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分为4组:组1,年龄≤29岁的患者;组2,年龄为30 ~49岁;组3,年龄为50 ~69岁;组4,年龄为≥70岁。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自动验光仪验光,取等效球镜进行屈光度计算。用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结果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男女患者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高度近视患者的年龄和病程有相关性,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病程越长。随着年龄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显著的下降,且眼底出现漆裂纹、黄斑出血、Fuchs斑、脉络膜萎缩灶的比率呈增加趋势。结论:女性可能是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年龄增加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度近视患者宜进行早期治疗,以防治近视的发展及黄斑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Daytona P200T)对小、初、高中学段的低、中、高度近视学生的周边视网膜进行扫描,了解其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患病率和近视屈光度等的关系。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绵阳市随机抽取2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筛选出近视眼学生,按屈光度不同划分为低、中、高度近视。先应用Daytona P200T在自然瞳孔下行眼底图像采集,然后散瞳后由高年资眼科主治医师在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检查有无遗漏。

结果:不同屈光度组间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不同,且近视屈光度越高,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增高(趋势χ2=75.76,P<0.001)。比较不同屈光度组间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霜样变性(STD)三组间无差异(χ2=5.66,P=0.059),格子样变性(LD)、蜗牛迹样变性(SD)、非压迫性变白(WWP)、囊样变性(CD)、裂孔(DRP)、色素样变性(RP)三组间均有差异(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WWP(χ2=9.385,P=0.002)外,低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均无差异(P>0.017),低度与高度组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17)。中度组和高度组比较,除CD(χ2=8.525,P=0.004)和RP(χ2=6.454,P=0.011),其余均无差异。不同学段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比较:小学段共34眼视网膜变性(5.7%),初中段共90眼(14.9%),高中段130眼(21.9%); 随学段增高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增高(趋势χ2=64.79,P<0.001)。WWP患病率三组间无差异(χ2=5.63,P=0.060),其它各组间患病率均有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除LD(χ2=6.209,P=0.013)和STD(χ2=9.953,P=0.002)外,小学段与初中段、初中段和高中段比较,均无差异(P>0.017); 小学段与高中段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17)。

结论:青少年近视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与屈光度、学段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和对比分析。

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61例101眼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验光确定屈光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入选者需在同一天内行散瞳眼底检查、OCT及FFA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联合造影(FFA&ICGA)。分析不同类型的OCT及FFA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其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FFA分类的漆样裂纹型在OCT分类的1型中所占比例为57.14%,显著高于新生血管型和黄斑萎缩型(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在OCT分类的2型中所占的比例为67.80%,显著高于漆样裂纹型(18.64%)和新生血管型(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 3型均属于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OCT 1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低于2型和3型,而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厚度则明显高于2型和3型。FFA的漆样裂纹型与新生血管型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上虽无明显差异,但后者的BCVA及中心凹厚度显著低于前者(P<0.05)。漆样裂纹型及新生血管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黄斑萎缩型,最佳矫正视力则明显高于黄斑萎缩型(P<0.05)。

结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和FFA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OCT和FFA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提高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的认识,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的结果及类型。 方法:对241例屈光度在-6.00~-24.00DS之间准备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外,专门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详细记录其中18例有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的检查结果。 结果:241例受检中,眼底多呈不同程度的豹纹状眼底改变,发生各种视神经、视网膜病变18例,约占被检人数7.5%。其中格子样变性2例(4眼),霜样变性1例(1眼),视网膜铺路石样变性l例(2眼),视网膜色素性变性2例(3眼),单纯视网膜裂孔5例(7眼),不完全性视网膜裂孔3例(3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例(浅脱离1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术后1例(1眼),视神经萎缩2例(4眼)。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LASIK术前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是必要可行的,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可能。对于相关眼底视网膜变性的患者可密切观察随诊,必要时择期行预防性眼底激光治疗;有视网膜脱离者可及时行手术复位;超高度近视眼可选择晶状体摘除术。另外,通过眼底检查可鉴别和排除高度近视眼合并青光眼等疾患所致的视力下降,使LASIK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近视眼患者与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异,探讨近视程度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神经分析仪-GDxVCC(美国激光技术诊断公司生产)测量正常人23例42眼和近视眼患者85例166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近视眼患者按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低、中、高、超高度近视四组,将所得结果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乳头周围2.4~3.2mm的环形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正常人与低、中、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程度近视眼组两两之间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方120°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眼组与其他各组进行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度与超高度近视组之间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组两两之间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下方120°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各组之间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环形区域RNFL厚度平均值的标准差超高度近视组与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神经纤维指数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且与屈光度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近视眼患者上方120!范围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逐渐变薄,神经纤维指数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类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类型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对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88例(125眼)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及FFA,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根据其FFA表现可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25例36眼,占28.8%;(2)新生血管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22例32眼。占25.6%;(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12例16眼,占12.8%;(4)高度近视性Fuchs斑:9例12眼,占9.6%;(5)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14例23眼,占18.4%;(6)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6例6眼,占4、8%.结论根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FFA进行分类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眼科新进展2007;27(2):113-115】  相似文献   

18.
何燕玲  元力  黎晓新  胡亦文 《眼科研究》2007,25(11):872-874
目的分析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对近视眼眼前节各部位的测量结果,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50只正常眼连续进行3次Pentacam检查,评价该系统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523例(102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测量眼前节各部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0只正常眼各部位测量结果的变异系数由小到大依次为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角膜顶点厚度、前房轴深、角膜容积、前房容积、前房角度和瞳孔直径。1024眼测量数据显示:随着屈光度增加,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增加,而瞳孔直径逐渐减小,其余指标均与屈光度的变化无关。结论用Pentacam系统进行眼前节各部位测量,结果准确全面,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欧堡全景200与当前常规的眼科检查方法在筛查近视眼眼底改变中的异同。方法:连续检查患有不同程度近视眼患者35例(60眼)。在不告知其他额外的临床信息的基础上,对比采用3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分别为未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拍摄欧堡全景200眼底照相、散瞳后行三面镜检查,进行眼底病变诊断分析对比。欧堡全景200的图像均在未散瞳的情况下获得。结果:欧堡全景200筛查出近视眼眼底改变所用的平均时间为56s。欧堡全景200、未散瞳下直接眼底镜检查、散瞳后三面镜检查、筛查出近视眼眼底改变都为48例,其中检出近视弧、豹纹状眼底、后葡萄肿、Fuchs斑、黄斑部出血、RPE和脉络膜萎缩等近视眼眼底改变结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筛查周边视网膜变性等近视眼眼底改变中,欧堡全景200与未散瞳下直接眼底镜检查获得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欧堡全景200与散瞳后三面镜检查获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欧堡全景200检查是筛查近视眼眼底改变的可靠方法,具有与临床散瞳检查相近的检出率,并且与普通眼底照相机相比,欧堡全景200检查未散瞳下一次即可显示眼底200°范围,且检查时间明显缩短。与非散瞳检查相比,欧堡全景200检查对于筛查近视眼眼底改变,尤其是周边视网膜病变明显具有更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