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工具对普外科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状况和营养支持现状调查。方法对2011年3月-8月在普外科新入院的520例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判定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同时用已纳入患者现有的临床营养支持状况,分析目前临床营养支持的合理性。结果 476例(91.5%)患者完成筛查。有营养风险者156例(32.8%),无营养风险者320例(67.2%)。在有营养风险患者中,实施临床营养支持者有131例,占84.0%;无营养风险患者中,实施了营养支持者占40.3%。结论基层县级医院普外科入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并且临床营养支持合理性尚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情况。 方法:2018年1月~4月抽取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09例,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 2002)和自设计问卷调查其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情况。 结果: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53.6%(112/209),不同年龄段和相关疾病史营养风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率仅为20.1%(42/209),存在营养风险患者中,仅有30.4%(34/112)接受了营养支持,而不存在营养风险的97例中也有8例(8.2%)接受了营养支持。42例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中,7例仅接受肠内营养(EN),17例仅接受肠外营养(PN),18例接受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 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但营养支持率和合理营养支持率低,临床上应积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外科住院患者中肥胖或超重患者入院及术后1周(或出院时)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情况,为进行合理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外科肥胖或超重患者283例,使用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在其入院及术后1周(或出院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情况,分析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外科肥胖或超重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6.96%,外科手术后1周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9.68%;普外科病种不同,营养风险发生率不同;术前与术后存在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20.83%和48.80%;且多数为肠外营养或混合营养。结论超重或肥胖的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应常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早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医护人员对营养风险筛查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校正医护人员对其正确认知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57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临床营养风险筛查认知现状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临床医护人员对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存在认知偏差。81.3%的医护人员希望每年组织1~5次营养风险筛查培训;医护人员培训与否、培训次数、工作年限以及职务对营养风险筛查实践及认知现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应根据不同属性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营养风险筛查培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全院首次入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情况与临床结局关系分析,探讨我院目前营养支持的现状,为住院患者合理营养支持及重点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全院45423条DRGs数据与23个科室26959例首次入院患者24h内营养风险筛查、营养支持情况及疾病转归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间营养风险的分布、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的关联以及营养支持与疾病转归的相关关系。结果 我院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4.6%(1235/26959),主要分布于神经科、急诊、心脏科及普外科;有营养风险患者营养支持率仅为51.17%,且随风险分数增加营养支持率也随之增加;营养风险与疾病转归显著相关(P<0.001)。结论营养作为反应个体整体状态的指标之一,与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密切相关;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与疾病转归显著相关。基于我院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的现状,提示应加强医护患人员合作,重视全程动态营养筛查,尤其是高风险科室入院患者,根据患者状态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改善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危重病人通过营养风险筛查后给予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3d的成年危重病人120例,入院24h内给予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疾病严重程度根据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APACHEⅡ评分≥10分的危重病人,观察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后给予营养支持比对照组未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给予营养支持,平均住院日缩短2.3d;APACHEⅡ评分10分的危重病人,观察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后给予营养支持与对照组未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给予营养支持,平均住院日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营养风险筛查后给予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APACHEⅡ评分≥10分危重病人的临床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在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及适用性。方法应用NRS2002对选取的124例入院患者首次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根据情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治疗前后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预后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对存在营养风险患者予营养支持后第1周、第2周、第3周进行前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监测指标比较,并对治疗前后患者胃肠道症状、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肌肉消耗情况进行评估,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RS2002能快捷、准确地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临床有较高的适用性,可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客观的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营养筛查工具检测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足发生率和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评估病人营养状况的可行性,提高临床护士评估病人营养状况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1月~9月我院肾内科、呼吸内科、胃肠外科、胸外科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NRS2002方法对新入院病人进行营养筛查,同时根据筛查结果,护士每周与营养医师、管床医师共同依据评定检测指标,对病人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后修改营养治疗方案。结果 80例病人中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1.3%,总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1.3%。老年病人组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9.6%,中青年病人组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80例病人中总的营养支持率为52.5%,其中有营养风险的病人营养支持率为87.8%,肠内营养的使用比例高于肠外营养;而无营养风险的病人中有15.4%的病人接受了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方式均为肠外营养。结论 NRS2002在评价住院病人营养状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简单、有效、无创、快速,可较好应用于筛查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并为临床医生进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由护士对病人营养支持的主动干预下,有营养风险的病人大部分可以得到营养支持,对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有利。另外,加强护士营养风险筛查培训,对改善住院病人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患者放疗期间的营养状况,为临床进行个体化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NRS2002评分标准对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食管癌放疗患者每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入院时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9.6%和28.4%。放疗开始后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30.4%、32.4%、38.2%和39.2%。结论 NRS 2002适用于食管癌放疗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评估,临床护士应定期进行营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营养风险筛查的程序及人体测量指标的正确测量,加强临床护士责任心,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术前肠外营养支持对有无存在营养不良的大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以探讨术前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09年3月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345例资料,用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区别出有、无营养不良,比较术前肠外营养对是否有营养不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术前使用肠外营养的无合并营养不良的大肠癌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延长(P<0.05),而术前肠外营养的使用对合并有营养不良的大肠癌患者术后的恢复无促进作用(P>0.05)。结论术前无营养风险的大肠癌患者不宜使用肠外营养,有营养风险的大肠癌患者也应慎用,临床营养支持应该在充分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前提下,恰当选择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以NRS-2002为主要筛查工具的营养筛查和营养支持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我院2011年3月~9月消化内科106例住院患者设为实验组,在入院24h内运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进行评价,依据评定结果予以营养支持。与2010年3月~9月未开展营养筛查的9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营养筛查前后住院患者营养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营养风险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结论营养筛查前及临床营养支持前的营养支持不足,营养筛查和营养支持能降低住院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及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改善了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新入院病人557例,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记录病人住院期间营养支持应用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感染性、非感染并发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557例病人中,无营养风险者310例,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有营养风险病人(χ2=41.427,P〈0.01)。存在营养风险病人247例中,营养支持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无营养支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无营养支持组(χ2=4.864,P〈0.05);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无营养支持组(χ2=6.803,P〈0.05);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354,P〉0.05)。无营养风险病人中,有营养支持病人与无营养支持病人之间总并发症、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377、3.259,P〉0.05),而感染性并发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χ2=4.414、6.292,P均〈0.05)。存在营养风险病人应用营养支持并未缩短住院时间(t=2.354,P〉0.05)。结论有营养风险病人应用营养支持可以使病人受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住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了解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支持状况,探讨有营养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及NRS 2002结果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住院的患者2 067例,采用NRS 2002在其入院24 h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按照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分为营养风险组和无营养风险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实验室检查结果、营养治疗情况、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临床结局的差异,进一步分析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与营养不良的一致性。结果:入院时呼吸与危重症病房患者总体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6.91%(男性36.44%、女性37.47%),总体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5.56%(1 355/2 067)。营养风险组支持干预率8.12%,无营养风险组支持干预率1.22%。有营养风险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无营养风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风险组患者入院时的白蛋白、第7天总蛋白、第14天白蛋白,住院期间血红蛋白、第1天肌酐水平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风险组患者住院总费用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P<0.05)。白蛋白与NRS 2002评分一致性较差,BMI与NRS 2002评分一致性一般,一致性系数Kappa值分别为0.207、0.46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营养风险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较无营养风险组患者更差(P<0.05)。结论:住院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但营养支持干预率低,营养风险大小和营养不良严重程度影响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颅内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并探讨其风险因素。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不良评定标准、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28例颅内肿瘤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28例颅内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得分为(3.93±1.58)分,具有营养风险者占33.59%。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抑郁程度是影响患者营养风险的主要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评估颅内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以便及早发现并预防营养风险的发生,给予颅内肿瘤患者及时、规范、合理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行胃肠道手术病人接受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和费用等情况,为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普外科行胃肠道手术的住院病人。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NRS≥3分为存在营养风险,记录有营养风险病人应用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及费用情况,分析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及住院费用之间关系,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共收集行胃肠道手术病人276例,存在营养风险病人占73.91%。存在营养风险病人中,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发生率比无营养支持组明显降低(χ2=6.295,P〈0.05),以感染性并发症降低为著(χ2=5.058,P〈0.05);营养支持组的平均费用为(3 356.86±1 575.03)元,成本-效果比为3 834.00。结论合理营养支持能改善有营养风险病人临床结局,减少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存在营养风险病人中,营养支持组成本-效果略低于无营养支持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合适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新生儿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方法使用营养风险及发育不良筛查工具STRONGkid对98例住院新生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通过Fenton 2013生长曲线图从身长、体质量及头围等方面进行对比监测,评估新生儿的营养状况。结果总的营养风险检出率为67.3%(66/98),早产新生儿营养高风险的发生率较足月新生儿高(P0.05);总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2.0%(51/98),早产新生儿出营养不良的概率高于足月新生儿(P0.05)。营养风险检出率越高,则营养不良检出率也越高。结论营养风险及发育不良筛查工具STRONGkid的筛查结果可以为早期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新生儿进行营养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印义琼  刘春娟  刘丽容  钟静  文曰 《华西医学》2011,(10):1536-1538
目的调查胃癌患者的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应用现状。方法2009年9月一2010年1月,对某三甲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0例胃癌住院患者营养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评估,并就营养支持应用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11.7%和27.5%;在33例有营养风险患者中,有26例(78.8%)接受了营养支持;在无营养风险的87例患者中,有30例(34.5%)接受了营养支持。结论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对于减少患者住院期间感染性并发症或其他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有积极作用。NRS2002的方法简便,适用于胃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但医护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Aims and objectives. (i) To perform a nutritional screening using the Nutritional Form For the Elderly and relate the results to perceived health in a group of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and (ii) to compare the screening results and nurses’ nutritional notes in the nursing documentation. Background. Undernutrition is an under‐recognized problem among older patients. Using a screening instrument is a way to detect patients at risk for undernutrition. Desig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ducted in Sweden. Methods. A sample of 147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was consecutively included and was interviewed with the screening instrument, questions about background variables, perceived health and health‐related issues. Higher screening scores indicate higher risk for undernutrition.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s were used. When nurses’ nutritional notes in the nursing documentation were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tent in any of the response alternatives for each screening item, the notes were marked as existent. Results. The scree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55% of the patients were at medium risk and 14% at high risk for undernutrition. Patients in perceived ill health had higher screening scores than those in perceived good health. Associations were also found between receiving help, perceiving helplessness, not being active and not feeling satisfied and higher screening scores. The content of nine of 15 items in the instrument was mentioned in a number of nursing records.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older patients at medium or high risk for undernutrition was high. To be at high risk for undernutri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perceived ill health. Nurses’ nutritional notes in the nursing documentation showed deficiencies, indicating that all patients at medium or high risk for undernutrition were not identified.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nurses need a screening instrument to highlight older nutritional at‐risk patients in need of further awareness and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