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牍,其中论及痹证有13枚,所用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结合案例阐述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分期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从寒湿和湿热论治,寒湿证用祛寒逐风方,湿热证用清热逐风方;缓解期从痰瘀论治,用"瘀方";稳定期从肝肾论治,用"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延昌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他是研究武威汉代医简最早和最有成就的专家之一,深研古方,并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总结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临床经验,从张主任临床验案入手,选择西医诊断明确的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症及阳痿4个验案,详细阐明该方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张延昌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尤善诊治风湿性疾病,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现将张主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善于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张主任出身甘肃武威,1972年武威旱滩坡出土的汉代医简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在出土的92枚简牍中,所载医学内容非常丰富,详细记载了疾病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治疗方法、服药时辰、药  相似文献   

4.
对《武威汉代医简》中“东海白水侯方”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发源流转,发现其可能源自两汉“献方”活动,后由于疗效明确,一直流转后世;隋之前医著《素女方》中治疗“七伤”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石韦丸”方,《千金翼方》中的“周白水候散”都是由其加减化裁而来,主治范围也有变化,说明了古老方剂的临床魅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占95.24%,高于对照组之78.9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是武威汉代医简牍类第85甲、乙所载方药,其方为治疗男子七疾、七伤而设,原方组成为:桔梗十分、牛膝、续断、防风、远志、杜仲、赤石脂、山茱萸、柏实各四分、肉苁蓉、天雄、虵各三分。全方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寒为功效,主治男性疾病属于肝肾不足,筋痿骨弱者,其主治病症的病机与一些难治性风湿病的病机非常吻合,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该方加减治疗疑难风湿病,每获良效,现将使用的点滴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武威汉代医简》之五劳七损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武威汉代医简》之五劳七损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对照组给予口服益肾蠲痹丸,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之78.9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武威汉代医简》之五劳七损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西部中医药》2011,(4):F0004-F0004
张延昌主任医师对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汉代医简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采用武威汉代医简中方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结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风湿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早在1900年的汉代医简中的“伤寒逐风方”为主方配制的“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5例,总有效率为96%。并能明显改善腰骶及双臂疼痛,肢体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功能障碍及低热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武威汉代医简》简68所载内容及其与牍86甲、乙的关系,学界鲜有讨论。故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传世文献的相关论述对上述诸简进行了研究,认为简68与牍86甲、乙皆与麻风病的诊治有关。并就简68的内容与牍86甲、乙所载之"恶病大风方",结合《周礼》《本草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传世文献对唐以前治疗麻风病的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发现自两汉以迄隋唐运用以石药为主的方剂攻治麻风病是医界通例,为进一步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和运用古代麻风病的诊治提供了资料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均出自武威汉代医简,临床实践证明以之治疗寒湿型痹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袁仁智 《中医研究》2011,24(6):78-78,F0003
以原简照片为底本,结合文理和医理知识参考《武威汉代医简》[1]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2]等诸家观点对当前有关武威汉代医简校注中所存在的文字识录、句读和注释方面的问题谨陈管见,并与相关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13.
张延昌 《中医药导报》2002,8(8):494-495
以 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早在 190 0年的汉代医简中的“伤寒逐风方”为主方配制的“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2 5例 ,总有效率为 96 % ,并能明显改善腰骶及双臂疼痛、肢体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功能障碍及低热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段祯 《中医研究》2010,23(11):77-78,F0003
《武威汉代医简》简50有关大黄一药,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作"大黄肉",指除去粗皮的大黄;一是释作"大黄丹",指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根据《武威汉代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指出其当释作"大黄丹"。进而通过分析《武威汉代医简》偏正式词汇的构成特点,发现其俱是前偏后正式结构,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作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有悖《武威汉代医简》惯例。通过考察汉代炼丹术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著作以及《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方书,指出"大黄丹"当指"黄丹"。  相似文献   

15.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发现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被称为《武威汉代医简》。从时间上它晚于《五十二病方》,而早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遣药组方更加规范的过渡阶段的代表著作。与《五十二病方》比较,本书在药物学上有其自身特点:1 炮制《武威汉代医简》将炮制称为“冶合”,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  相似文献   

16.
对比研究《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中使用的液体辅料及其所治疗的疾病,并与后世中医药典籍进行对比,研究异同,以便于指导临床治疗及进行进一步的文献、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病治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书,很少涉及到医学理论,它的内容主要有临床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等方面。临床医学包括内、外、妇、五官等科。在出土的92枚汉代医简中,涉及到五官的有15枚医简(16、57—67、69—71);其中,以外治法为多,且内外兼治,一方多用。1 多种外治法在《武威汉代医简》中,涉及到五官外治的方法较多,方式多样,富有特色。其中:简16、64、66和69—71均记载了五官病症的外治方法。简16“治目恿〔痛〕方,以春三月上旬治药,曾青四两,戎盐三两,皆冶合,以乳汁和,盛以铜器,以傅目良。”这是用曾青、戎盐、乳汁混合溶液外敷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塞耳法,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耳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制备方法及用量用法进行文献分析,结合诸多医家对塞耳法的应用研究,探讨《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的诊疗特点及医学价值。结果:《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选用膏方外用塞耳治疗耳聋病,用药精炼、方证合一,具有操作简单、直达病灶、作用持久等特点,是后世塞耳法的雏形。结论:《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开创了外治法治疗耳聋病的先河,具有珍贵的医学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延昌 《中医药导报》2002,8(11):699-701
从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时间、恢复期的护理、急救护理五方面 ,对 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和 1973年底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的调护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对比。可以看出 ,我们的祖先早在先秦时代已经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 ,并广泛地运用于实践 ,实为难能可贵。《武威汉代医简》和《五十二病方》所载有益的调护方法 ,至今仍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智明  吴燕 《中医研究》2009,22(12):44-46
张延昌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老中医,从事风湿病中医药治疗和研究三十余年。他潜心研究《武威汉代医简》,挖掘古医籍的精髓,古方今用,融会贯通,将《武威汉代医简》方药应用到风湿病的治疗上,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治疗风湿病的独特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张师巧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