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提高其成功率的经验。方法 :2001—2011年(10年)期间,我院行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共计183例,其中前臂皮瓣91例,腓骨复合组织瓣78例,股前外侧皮瓣14例,用于修复舌、颊、腭、口底、上颌骨、下颌骨等部位缺损,回顾性分析其成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79块组织瓣成活,总成活率为97.8%,失败率为2.2%。其中前臂皮瓣成活率为96.7%,腓骨复合组织瓣为98.7%,股前外侧皮瓣为100%。结论 :前臂皮瓣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只有在大范围缺损时使用,对于上、下颌骨缺损均可采用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术后1周内监测皮瓣,及时发现血管危象并手术探查处理,是保证游离组织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复杂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以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39例。术前以彩色多普勒探测并标记供区血管,结合术中探查设计并制备嵌合皮瓣,并以此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和功能。结果 39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经处理后皮瓣逐渐恢复正常。随访1~4年,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及功能良好,6例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复杂缺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5年5月以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缺损患者23例.设计并制备股前外侧肌皮瓣单岛或者多岛,修复颊癌术后组织缺损.术后观察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和功能,总结皮瓣制取及修复经验.结果:23例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经抢救后皮瓣成活,成活率100%.随访1~3 a,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功能恢复良好,1例出现颊部积液并感染,经冲洗引流处理后恢复良好;2例术后复发、死亡.结论: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7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术后的缺损,其中舌癌32例、颊癌16例、口底癌10例、牙龈癌9例、口咽癌8例、面部皮肤癌1例,评价移植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76例皮瓣中,74例移植皮瓣成活,2例坏死,成活率为97.4%。成活皮瓣术后效果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运可靠,可切取面积大,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8 cm×10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组织量丰富,可塑性良好,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分析并评价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1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及颌面部外伤引起的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病例的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18例皮瓣中,1例术中皮瓣危象抢救成功,1例术后皮瓣危象抢救成功,全部皮瓣成活,成活率为100%。成活皮瓣术后修复效果满意,腿部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供系统恒定,游离移植皮瓣成功率高,供皮面积大,组织量丰富,对供区影响小,皮瓣大小厚薄具备可控性,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虚拟设计指导病灶切除及股前外侧皮瓣(ALTF)制备,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纳入2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为供区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虚拟设计出受区缺损及软组织瓣大小;术中病灶切除及股前外侧皮瓣制备严格按照虚拟设计执行,应用排水法测量病灶及软组织瓣实际体积,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虚拟设计的供受区体积、实际切除的病灶体积、实际应用的皮瓣体积(cm3)分别为34.50±2.35、34.60±2.58和35.15±2.41(F=0.408,P=0.667)。结论:数字化技术指导临床病灶切除范围及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可精确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03月—2010年08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病例168例,前臂游离皮瓣90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39例,腓骨肌皮瓣31例,背阔肌皮瓣8例。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和并发症。结果成功164(97.6%)例,失败4例,患者出现术后早期局部并发症6.5%(11/168),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为5.4%(9/168),其中静脉血栓形成66.7%(6/9),手术探查抢救成功率55.6%(5/9),前臂桡侧皮瓣成活率97.8%(88/90);股前外侧皮瓣成活率97.4%(38/39);腓骨肌皮瓣成活率96.8%(30/31);背阔肌皮瓣8例全部成活,随访2~2.5年大部分患者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成活率高,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骨肌(皮)瓣、背阔肌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常用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行口腔颌面部缺损组织重建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重建的82例患者作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组织瓣的类型、修复部位、受区血管、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前臂皮瓣、腓骨瓣和腹直肌瓣为我科目前应用的行口腔颌面部重建的游离组织瓣,其中前臂皮瓣52例,腓骨皮瓣22例,腹直肌瓣8例;舌部缺损49例,颊部缺损5例,下颌缺损22例,腭部缺损6例;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为97.6%(80/82),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4.9%(4/82),抢救成功率为50%(2/4);受区并发症发生率为11%(9/82)。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安全可靠,且优于传统的带蒂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重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2007年11月,应用30块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29例,分析游离组织瓣的类型、受区血管、术后并发症以及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采用游离前臂皮瓣16例、游离腓骨瓣11例、游离前臂皮瓣和腓骨瓣复合瓣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1例,全部游离组织瓣成活,术后1例发生血栓,抢救后组织瓣愈合良好。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