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刺灸法应用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提供选穴、刺灸法应用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 0.9.2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201篇文献,提取出236条针灸处方,共涉及61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846次,使用频次前10的腧穴分别为阿是穴(109次)、昆仑(79次)、解溪(70次)、丘墟(68次)、申脉(63次)、阳陵泉(59次)、太溪(53次)、照海(52次)、悬钟(37次)、商丘(34次)。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经脉选用以足少阳胆经(181次)、足太阳膀胱经(153次)、足少阴肾经(116次)、足阳明胃经(105次)、足太阴脾经(53次)为主;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昆仑—解溪”,其次是“昆仑—太溪”,体现了踝关节扭伤多以局部选穴为主的原则。对2...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Wanfang Data、CNKI、CBM、VIP、PubMed近10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70篇,提取处方73条,共涉及腧穴66个,总频次为371次,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阿是穴,频次最高的经络和部位分别为足少阳胆经与头项部。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为核心的处方。对频次≥6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取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及特定穴的应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62-168,后插8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该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30篇,针灸处方321个,腧穴143个,腧穴应用总频次2238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脾俞、肝俞;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特定穴,腧穴的分布以背部、胸腹部及下肢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腧穴是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腧穴。结论该研究表明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治疗偏头痛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腧穴的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大成》等28本古籍中有效处方184条,涉及115个腧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使用频次前5为风池、合谷、百会、解溪、攒竹;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关联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最高为“合谷-丝竹空”;网络图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合谷-风池”;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提示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脉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选穴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及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卒中后尿失禁(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PSUI)的取穴应用规律。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从2000年1月1日-2022年5月1日期间收录的针灸治疗PSUI的相关文献,用Excel 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Gephi 0.9.7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使用频次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关元穴、三阴交穴、中极穴、百会穴、气海穴;经脉选用最多的是任脉,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阴脾经和督脉;选穴部位以腹部、背腰骶部及下肢部及头部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关元穴-中极穴,其次是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百会穴-关元穴;聚类分析得出4个腧穴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及百会穴等为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节点腧穴。结论:以调任通督、固本归元为原则,多选取任脉、膀胱经、脾经及督脉腧穴,多以局部、上下、前后配伍取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并建立针灸治疗眩晕原始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再利用Gephi0.9.2对腧穴数据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建模,进行k-core层次分析,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进行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类型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69条,包含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163次。其中,使用腧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而足少阳胆经中又以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12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夹脊穴在腧穴间支持度最高;风池-天柱在腧穴间置信度最高。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得到31个核心腧穴,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聚类得到3个社团。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部,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使用较多,而在选穴和腧穴配伍方面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汉至清末150本针灸古籍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规律。方法经人工录入校对的方式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用正则规则关系以标准库的关键词抽取古籍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的句子,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相关库,并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抽取结果并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共536条记录,单穴占总处方数的34.89%;单穴最常用是百会,双穴最常配伍的是曲池、百会,三穴是曲池、风市分别与百会、肩髃、悬钟相配最频繁;最常用3条经脉分别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最常配伍的两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中经脉交会穴、五腧穴所取频次最高,五腧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结论说明针灸古籍中风病处方重视取诸阳之会、阳经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脉交会穴及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方法 检索2001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或针灸联合其他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期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49篇文献,共涉及82个腧穴。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为风池、颈夹脊、百会;所属经络应用频次较高的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最高的为风池-颈夹脊;腧穴聚类分析可聚为2个有效类别。针灸治疗以毫针针刺最为常用,治疗方法常用针刺联合药物、手法等,针刺联合中药总有效率最高。结论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以取颈项部腧穴为主,同时注重取头面部腧穴以调神止眩,标本同治,重用交会穴与五输穴。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完骨最常配合使用,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近部腧穴与远部腧穴联合使用,整体调节以提高临床疗效,针刺联合中药有效率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工作表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分析;借助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1)共纳入文献16篇,涉及29个针灸处方、62个腧穴,腧穴总计使用频次233次。(2)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神庭、百会、足三里、颈椎夹脊穴、内关;腧穴选取频次最高的经络为督脉,其余依次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强关联性的腧穴组合为神庭与本神,百会、水沟与神庭,水沟、大椎、风府与百会。(4)聚类分析使用频次最高的20个腧穴,共得到6类腧穴。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多为督脉取穴,选穴通常以神庭、百会为主,并配合胆经本神、胃经足三里、厥阴经内关等穴,由此起到开窍醒神、健运水湿、清利头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的选穴规律。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治疗PSUI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PSUI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2篇,针灸处方22个,涉及腧穴24个,腧穴出现总频次116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与三阴交;腧穴归属以任脉为主;分布以腹部、下肢及骶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与三阴交是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治疗PSUI腧穴处方以温阳化气利水为主,重点应用特定穴,选穴以病变脏腑膀胱近部(腹部及骶尾部)任脉、膀胱经腧穴为主,佐以下肢脾胃经腧穴,契合本病的病机及女子生理特点,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有助于总结PSUI针灸处方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予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共计51组针灸处方,涉及40个腧穴,11条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423次。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应用频次前6位的腧穴为睛明、太阳、攒竹、合谷、风池、太冲;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穴位是“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群:“百会、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太冲”“睛明、太阳”“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阳白”。结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一定规律,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核心穴组联合眼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20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①最终纳入90篇文献,共涉及85个腧穴,累计出现频次为594次。②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腧穴最为常见。④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风池、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⑤聚类分析总结出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百会-命门-风府-大椎,本神-神庭,悬钟-足三里-神门-太溪-肾俞-丰隆,水沟-三阴交-内关,风池-四神聪-印堂-合谷-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调补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卵巢功能早衰(POF)的选穴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腧穴的用穴思路及其病机。方法:以“卵巢功能早衰”和“针刺”或“针灸”或“电针”或“温针灸”或“灸法”或“针药并用/并举/结合”为关键词,检索并筛选建库—2023年6月16日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与维普平台中针灸治疗POF的相关文献,记录及整理文献中的针灸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67篇,提取出91组腧穴处方。针灸治疗POF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是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及子宫;最常选取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及足太阴脾经;特定穴方面,主要以交会穴(239次)、募穴(116次)、背俞穴(110次)和五输穴(107次)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所获最紧密的穴对为关元→三阴交、三阴交→足三里和关元→足三里。通过聚类分析获得3类处方:(1)神庭、本神、百会、中脘、卵巢、天枢、大赫、太溪、太冲、足三里、血海、归来、中极和气海;(2)脾俞、肝俞、命门、肾俞和次髎;(3)关元、三阴交和子宫。结论:针灸治疗POF的思路以补肾益精为主,佐以调肝养心、疏肝扶脾。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析现代针灸临床运用针灸疗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3月与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104篇文献,包括73个腧穴,共814次。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核心腧穴组合为关元-子宫-三阴交-中极-气海-足三里;经脉以任脉、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主;选穴部位以腹部和下肢为主。结论:本研究总结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选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复杂网络技术探讨针灸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建库至2021年1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针灸辅助IVF-ET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5.0 Ward聚类法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采用Gephi 0.9.2软件对腧穴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124篇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出187条腧穴处方,涉及91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296次,其中三阴交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任脉、脾经、胃经腧穴,以下肢部、胸腹部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关元和子宫。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发现关元,三阴交,血海,合谷,太冲,气海和子宫为针灸辅助IVF-ET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辅助IVF-ET常选用任脉、脾经、胃经腧穴,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选穴多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原则,“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 算法探索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提取纳入文献相关信息,建立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 算法分析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83篇,拆分灸法腧穴处方96个,涉及腧穴41个,特定穴28个,腧穴应用总频次395次,应用温和灸、温针灸、隔药灸等灸法10项。灸法治疗CFS的核心腧穴为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脾俞、肾俞、心俞、肝俞、肺俞。腧穴处方具有以补虚为主,注重应用特定穴,腧穴归属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腧穴分布以背部和胸腹部为主的特点。其中,“神阙”是应用最多的单穴处方;“关元+气海”、“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肝俞+心俞+肺俞”为多穴处方中的核心处方,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进行加减配伍。结论:通过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对灸法治疗CFS选穴规律进行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自2002年1月至2022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治疗方法、刺法及其选穴、电针波形与频率的频次。将相关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 18.0,进行腧穴与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253篇,涉及344个针刺处方,132个腧穴,总应用频次3 796次;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电针、针灸、穴位注射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下关、合谷、四白、颊车、颧髎、阳白、地仓、攒竹、迎香、太阳;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到了9组强关联腧穴关联规则和10组高频经脉关联规则以及3个聚类。结论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多用手足阳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2012—2022年针灸治疗TKA术后的临床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 2019、IBM SPSS Modeler 18.0和Gephi 0.9.2软件对腧穴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2篇文献,提取82条针灸处方,涉及60个腧穴,使用总频数453,其中足三里运用频数最高,其次为血海、梁丘等。所使用经脉中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特定穴共计34个,以五输穴应用频数最高,其次为下合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梁丘和足三里,梁丘和血海;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显示血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等16个腧穴为针灸治疗TKA术后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治疗TKA术后所选核心腧穴主要分布于膝周,在腧穴配伍方面多选用近部配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近50年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十四经腧穴运用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研究处方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检索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以文献中使用的十四经腧穴为研究对象,运用本课题自行研制的针灸数据挖掘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522篇中外文献,52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136个,使用的腧穴以少阳经为主,尤以足少阳经腧穴使用最多,这种归经趋势在不同刺灸法中均得以体现,同时不受主、配穴分类、不同刺灸法、腧穴分布的影响.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取穴仍是基于“循经取穴”的经络辨证基础之上,运用具有特殊作用的特定穴,注重上下配穴和远近配穴,对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