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s)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从人脐带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采用超速离心法从细胞上清液中分离出外泌体并进行鉴定.将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MSC-Exos组,每组8例.以LPS诱导HUVEC损伤,M...  相似文献   

2.
谢燕丹  刘元生 《广西医学》2007,29(2):216-218
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chymal stem cell,BM—MSC)。也因其比较容易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的克隆,又可称为贴壁细胞或者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骨髓基质细胞(MSC)或间充质干细胞或间充质祖细胞(MPC)。许多研究发现,BM—MSC在骨髓移植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在骨髓微环境中支持造血;另一方面,对移植免疫有一定的影响,能够在某些方面减轻移植物抗宿主效应。  相似文献   

3.
王博  哈小琴 《医学综述》2014,(14):2519-2521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HGF修饰骨髓MSC可以抑制骨髓MSC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此外,MSC对缺氧反应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HIF-1修饰的MSC将改善干细胞移植时的缺点,降低凋亡、促进增殖,提高细胞黏附能力,促进血管生成.同时,MSC可以成为HGE和HIF-1理想的细胞表达载体,可能成为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脏、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MSC用于再生治疗已数十年,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也初见成效。心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干细胞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不同来源的MSC可以转化为心肌细胞以及血管细胞。虽然MSC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干细胞技术能否广泛应用于临床,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兔受累器官组织细胞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 mRNA(Apaf-1 mRNA)表达及影响,探讨应用于MODS治疗的可能性和应用前景.方法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兔MSC,慢病毒转基因标记GFP,经股动脉移植,观察MSC移植后,在MODS动物模型宿主内的存活情况.RT-PCR测定MSC移植前后Apaf-1 mRNA在心、脾、肾脏器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观察MSC符合MSC细胞形态学的特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移植MSC兔的心、脾、肾脏器组织内有慢病毒转基因标记GFP的MSC存在;流式细胞检测分析MSC不表达血细胞表面标记如CD34、CD45,但表达CD73、CD1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心、脾、肾组织中均有Apaf-1 mRNA的表达,模型组心、脾、肾Apaf-1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而移植组Apaf-1 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体外培养获得的兔MSC表现MSC形态学特征;移植后的MSC能够定植在MODS兔的受损脏器组织内;MSC能够下调Apaf-1 mRNA在MODS的心、脾、肾组织中的表达,提示MSC移植有望为MODS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多功能的非造血前体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在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脂肪、胎盘、胎肝等,也有少量存在。MSC起源于中胚层,具有向内、中、外三胚层的多种细胞分化的能力。早期认为,MSC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免疫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质干细胞(MSC)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肌腱)细胞、骨髓基质细胞、肝脏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的能力‘”。近年来由于MSC具有体外高度扩增、多向分化潜能并支持造血及调节免疫特性,其免疫调节及免疫治疗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在体内和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因此联合MSC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增强移植效果,最近研究结果证实联合MSC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和造血恢复。既往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存在病理改变,包括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改变。但是,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SC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此外,MSC的来源有限,而且异基因MSC存在归巢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RF)是慢性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途径。目前实验发现,多种因素可导致RF。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未分化细胞。细胞治疗越来越普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为治疗RF的一种有前途的细胞类型。MSC具有多种分化能力,可释放多种因子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影响RF发生的相关机制及MSC治疗RF的应用现状,并对现存问题及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类中胚层来源的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的同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而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全身或局部器官的免疫失调是临床上众多疾病的发病机制,MSC的出现为对激素抵抗或无法耐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梁军  孙凌云 《浙江医学》2017,39(21):1836-184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多脏器包括心血管系统、关节和肾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狼疮性肾炎是影响SLE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本课题组前期已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多方面对MSC移植进行了研究,已初步证实了MSC移植治疗SL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部分阐明了其相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迪 《安徽医学》2010,31(12):1538-154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作为一种人体干细胞来源,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其中,骨髓MSC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3.
<正>组织修复是临床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伴随着组织细胞的再生、增殖、分化和迁移,炎症水平调节,活性氧(ROS)含量的回归稳态,伤面消肿愈合等过程。目前有关组织修复方面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不尽人意。通过对外泌体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促进组织修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外泌体促进组织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1 MSC的旁分泌机制MSC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具有自我更新和多方向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骨髓基质细胞内有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千细胞称作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MSC在体内或体外(在诱导剂的诱导下)可转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等。MSC治疗卒中目前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可能的机制为:(1)MSC在新环境下表达神经细胞表型替代损伤细胞,(2)可分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各种因子;(3)有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间充质干细胞(MSC)为干细胞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存在于体内多处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MSC有先天性低免疫原性优势,可通过直接接触、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体内免疫细胞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还可趋向定位于炎症部位发挥抗炎作用。因此,MSC在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有着巨大应用前景。应用MSC治疗急性肾损伤、免疫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等肾脏疾病已有大量研究。本文着重综述MSC在体内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MSC,使MSC具有靶向性,将靶向MSC注入小鼠体内后观察MSC在小鼠脾脏的定位及与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用组织片贴壁法培养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尾静脉将转入P1-GFP融合基因的MSC注入小鼠体内,18小时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FP在小鼠脾脏的定位。结果:培养的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MSC感染含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18小时后MSC开始出现绿色荧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增强,72小时达高峰。靶向MSC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CD105(90.0%)/CD44(98%),CD73(85.0%)/ CD90(98.5%)。将靶向MSC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18小时后小鼠脾脏出现大量GFP阳性细胞,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含P1-GFP融合基因的靶向MSC,靶向MSC成功定向脾脏,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可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肺脏迁移及分化情况,探讨MSC治疗肺纤维化的细胞学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Wistar大鼠的MSC。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制备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模型;B组和C组分别于博莱霉素注射后,立即和7 d后通过尾静脉注入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雄鼠MSC液0.5 mL(含细胞数2.5×106个);D组造模后,立即注入未标记的等量雄鼠MSC液,作为阴性对照。提取肺组织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雄性鼠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以判断外源性MSC是否存在于雌性鼠肺组织中;留取肺组织、新鲜提取的骨髓干细胞和培养至第5代的MSC行BrdU和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的双重免疫荧光染色,通过逆转录PCR(RT-PCR)检测其是否表达SP-C mRNA和水通道蛋白5(AQP-5)的mRNA,观察MSC移植前后的分化情况。结果造模后立即和7 d后移入雄性MSC的雌性鼠肺组织均可表达sry基因,且肺组织中的MSC可转化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并具备AECⅡ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表型,但立即移入组明显好于7 d后移入组(P〈0.01)。新提取的骨髓干细胞和培养至第5代的MSC表达SP-C mRNA,而不表达AQP-5 mRNA,且SP-C的免疫荧光染色阴性。结论外源性MSC可移入到损伤的肺组织内并转化为AECⅡ,而且早期移入更显著。这种分化潜能在骨髓阶段已具备,但要到损伤的微环境下才能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18.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亮亮  张梅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1):1386-1389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中.此外,在脐血、外周血和胎肝中也有报道。本文就骨髓:脐血和外周血三种不同来源的MSC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组织工程、造血重建和基因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过表达(NGFhigh)与10号染色体上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丢失(PTEN)的下调(PTENlow)相结合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提升周围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OriCellTMSD大鼠MSC(MSC/GFP)分为两组,实验组通过NGF基因稳定转染和PTEN基因的小干扰RNA干扰瞬时沉默构建双基因修饰的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对照组为未经基因修饰的大鼠MSC/GFP。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氧-葡萄糖剥夺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两组细胞NGF、PTEN和巢蛋白-1(Nestin-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双基因修饰的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氧-葡萄糖剥夺模型中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q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双基因修饰上调了NGF、Nestin-1的表达和下调了PTEN的表达。结论双基因修饰的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具有更强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因此,双基因定向诱导大鼠MSC分化有利于神经元再生,从而提升周围神经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常规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TGF-β1作用下MSC中Smad3的表达情况;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Smad3中部分C端功能域突变体(Smad3△C),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采用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和核心结合因子(cbfa1)mRNA的表达,用Gomori钙钴法定性检测ALP,用对硝基苯磷酸盐(PNP)法检测细胞ALP活性,观察Smad3△C对MSC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MSC细胞表达Smad3,受TGF-β1刺激后,呈现出即刻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位的趋势.稳定转染细胞中c-Myc抗原阳性表达;受TGF-β1刺激后,MSC和空载体对照MSC(V-MSC)中ALP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而Smad3△C-MSC中阳性率仅为34.9%(P<0.01);MSC和V-MSC中ALP、cbfa1 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ALP活性明显高于Smad3△C-MSC(P<0.05或P<0.01),而MSC和V-MS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中的Smad3是作为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下游转导介质而存在的;通过Smad3选择性调节,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TGF-β1才得以实现其促进MSC成骨分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