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双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对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双侧rTMS组(15例)、单侧rTMS组(15例)和假刺激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双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两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单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健侧大脑半球假性刺激,假刺激组接受与双侧刺激组相同参数的两侧大脑半球假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治疗前,双侧rTMS组和单侧rTMS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假刺激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假刺激组,且双侧rTMS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单侧rTMS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单侧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双侧高频rTMS联合传统吞咽康复治疗可有效治疗单侧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与酸冰刺激相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酸冰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前蛋白(PAB)、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血清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β-淀粉样蛋白(Aβ1-42)、神经肽Y(NPY)、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吞咽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PAB、TRF、AL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PAB、TRF、ALB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VFS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VFSS/NIHSS升高/降低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PP降低、Aβ1-42升高(P<0.05),观察组APP/Aβ1-42降低/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36-39+43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摄食功能和进食途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摄食训练,观察组rTMS 后行摄食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并比较治疗后拔管人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MASA 评分、FO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ASA 评分、FOIS评分分别为(85.03±9.01)分、(5.64±1.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7.27±18.66)分、(4.62±1.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例数(27 例)多于对照组(19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改善患者吞咽摄食功能水平,帮助患者尽快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卒中后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形式之一,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群及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强。痉挛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故PSS的治疗尤为重要。PSS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法牵伸、神经阻滞疗法等,治疗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没有统一最优方案,以综合治疗为主。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磁刺激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当中。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按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应用于中枢及应用于外周。应用于中枢时,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又分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高频rTMS以及模式化TMS。研究大多采用1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少量研究应用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10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高频rTMS或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提高皮层兴奋性,加强上位中枢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肌梭敏感性,改善痉挛症状。而低频rTMS作用于非受累侧大脑半球,降低非受累侧半球的兴奋性,减少非受累侧皮层对受累侧皮层的抑制作用,恢复双侧半球间的平衡,间接加强受累侧半球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应用于外周目前的研究基本采用高频rTMS治疗。本综述旨在阐述经颅磁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依据1∶1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组(频率5 Hz)与低频组(频率1 Hz),每组70例,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事件,并对比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神经功能水平变化。结果 高频组与低频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71%vs 87.14%,x2=3.281,P=0.070)。治疗后,高频组患者SSA评分、sEMG振幅、sEMG时程、NIHSS评分、NSE水平分别为(21.34±4.36)分、(30.36±4.47)μV、(1 204.65±215.34)ms、(9.05±2.12)分、(26.75±5.13)mg/L,均低于低频组的(23.15±4.87)分、(32.83±4.88)μV、(1 317.26±263.79)ms、(10.18±2.33)分、(29.14±5.81)mg/L(P... 相似文献
13.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后大部分存活者存在残疾,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缺损,因此寻找有效治疗措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脑梗死后受损皮质有自身重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θ脉冲刺激(iTBS)及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PSE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及徐州市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的的PSEI患者90例,随机分入iTBS组、高频组、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分别予iTBS、10Hz rTMS、伪刺激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Stroop色词测验(SCWT)、形状连线测验(STT)、数字广度测验(DST)、事件相关电位P300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oCA、FAB、SCWT、STT、DST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iTBS组及高频组的MoCA、FAB、SCWT、STT-B、DST评分、P300潜伏期、波幅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iTBS组与高频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TBS可以改善PSEI,疗效与10Hz rTMS相当,iTBS耗时更短、效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吞咽康复训练组80例和高频重复磁刺激+吞咽康复训练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损伤情况、神经营养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神经损伤指标上,干预组治疗后VILIP-1、NSE、Fibulin-5和NPY较对照组低(P<0.05).神经营养指标上,干预组治疗后IGF-1、BDNF、NGF、VEGF较对照组高(P<0.05),Nogo-A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吞咽时程、PAS评分和SSA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吞咽最大振幅、VF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提升神经营养指标,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吞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9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A组采用常规言语训练干预,B组采用经颅磁刺激干预,C组采用经颅磁刺激+常规言语训练干预。比较三组治疗前与治疗2、4周后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失语指数(AQ)评分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前三组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写病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C组上述评分均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A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C组AQ评分均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胆碱(Cho)/血肌酐(Scr)、N-乙酰天冬氨酸(NAA)/Scr、Lac/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C组Cho/Scr、乳酸(Lac)/Scr均低于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残存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通过脉冲磁场作用于特定大脑皮层,改变皮质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其疗效与介入时期、作用靶点、刺激模式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概要介绍rTMS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详尽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