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子分型及关键致癌基因突变对子宫内膜癌(EC)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高效孕激素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并进行分子分型及关键致癌基因检测的171例EC和AE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开始孕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约每3个月进行1次宫腔镜病灶切除及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 用于评估疗效;进一步对影响EC和AEH患者治疗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71例EC和AEH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2岁;EC 86例, AEH 85例;分子分型:无特殊分子改变(NSMP)型157例(91.8%), 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9例(5.3%), POLE突变型3例(1.8%), p53异常型2例(1.2%)。NSMP型与MMR-d型患者治疗40周累积完全缓解(CR)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1.6%、60.0%;P=0.593);但与NSMP型患者相比, MMR-d型患者CR后的1年累积复发率显著升高(分别为14.4%、50.0%;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 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存在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和早期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的肥胖指标特征, 并分析肥胖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各40例(分别为EAH组和EC组), 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肥胖指标, 分析肥胖指标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1)肥胖指标:80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中, 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2]的发生率为40%(32/80), 腹型肥胖(腰围≥80 cm)的发生率为79%(63/80)。EAH组、EC组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身体圆度指数(BRI)、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2)影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疗效的价值:病理类型为EC及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 5项肥胖指标高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9个月后完全缓解(CR)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醋酸甲地孕酮(MA)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MET)用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复发及治疗后妊娠情况。方法 纳入58例早期(ⅠA期G1级)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EH)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患者,给予MA 160 mg/d+MET 1700 mg/d;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MA 160 mg/d,分别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每3个月进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评估子宫内膜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30例患者中,20例AEH,10例早期EC;治疗6个月时,21例(70.0%, 12/30)病理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 CR)。对照组28例患者中,18例AEH,10例早期EC,17例(60.7%, 17/28)达到CR,两组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时,研究组CR(76.7%, 23/30)和对照组CR(71.4%,2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EC)及内膜不典型增生(AEH)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早期EC(20例)及AEH(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醋酸甲羟孕酮(MPA)或甲地孕酮(MA)口服,联合或单独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D),随访6~60个月,分析治疗结局及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 EC组和AEH组的BMI、既往史、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例患者中,37例(82.2%)完全缓解,其中AEH组为92%,EC组为70%;3例(6.7%)部分缓解,均为EC患者在随访期间内经孕激素治疗后逆转为AEH;3例(6.7%)对治疗无反应,其中2例AEH患者经孕激素治疗3~6个月后仍为AEH,1例EC患者经孕激素治疗4个月后仍为EC;2例(4.4%)病情进展,其中1例EC患者为子宫内膜样腺癌G3ⅣB期,1例EC患者进展为子宫内膜样腺癌G1Ⅱ期。AEH组妊娠率为36.4%(6/11),EC组为22.2%(3/9)。1例肥胖患者(BMI42.68 kg/m~2)在服用MPA第4个月时发生了左侧横窦和乙状窦静脉血栓。结论早期EC及AEH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有效的,但仍存在病情进展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患者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且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TCGA分子分型的295例初治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EC的TCGA分子分型分为4种, 即POLE超突变型(15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50例)、低拷贝(CNL)型(175例)和高拷贝(CNH)型(55例)。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分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95例EC患者的年龄为(56.9±0.6)岁。(1)POLE超突变型、MSI-H型、CNL型和CNH型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8.0%、10.3%和25.5%)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4, P=0.006)。4种分子分型EC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癌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比例、雌激素受体表达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 CNH型患者的子宫内膜样癌病理分级为G3、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疗效、复发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口服孕激素治疗失败后要求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经评估仍符合保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159例因AEH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病理情况分为非EC组134例(84.3%)、EC组25例(15.7%),分析其术后病理升级的高危因素。结果:与非EC组相比,EC组肥胖、绝经、异常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3.196,95%CI:1.147~8.902,P=0.026)及糖尿病(OR=3.866,95%CI:1.019~14.673,P=0.047)是AEH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危险因素。结论:AEH患者并发EC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合并肥胖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术前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早期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EH)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70%的育龄期患者在确诊时尚有生育需求,诸多研究及临床实践已证实以保留生育功能为目的的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早期EC及AEH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在病变缓解后如果不能尽快妊娠,存在病变复发风险[1-2]。临床数据显示早期EC及AEH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26.7%的患者能够成功妊娠,20.5%的患者获得活产[3]。而关于这部分患者的备孕时机掌握、妊娠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EH)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经过诊断性刮宫明确为AEH并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EC组(94例)和非EC组(72例)。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漏诊率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H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高危因素。结果:诊断性刮宫对AEH诊断的符合率为36.14%(60/166),对EC诊断的漏诊率为56.63%(94/166)。单因素分析结果示,EC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均值及年龄≥49.5岁、术前CA_(125)均值及CA_(125)升高、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E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发病年龄≥49.5岁(OR 4.548,95%CI 2.246~9.210,P=0.000)、CA_(125)升高(OR 7.635,95%CI 2.326~25.060,P=0.001)为AEH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2.969,95%CI 0.557~15.822,P=0.202)不是AEH升级为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对年龄大于49.5岁及CA_(125)升高的AEH高危人群加强筛查,以期对EC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43例及不典型增生患者7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结局。结果:保守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96.67%(116/120),不典型增生组患者保守治疗3个月CR的比例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74.03%vs 41.86%,P0.05)。109例患者有妊娠要求,妊娠率为43.12%(47/109)、活产率为33.03%(36/109)。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是否癌变及合并有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与治疗缓解后能否成功妊娠有关(P0.05),而治疗获得CR的时间及缓解后维持治疗与妊娠无关(P0.05)。复发率为32.76%(38/116),中位复发间隔为17月,是否癌变(RR 5.624)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达CR后的维持治疗(RR 0.385)及妊娠(RR 0.382)是影响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5)。子宫内膜癌组的中位复发间隔为13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为24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后重复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100.00%(31/31)。结论: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保守治疗3个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疗效好于子宫内膜癌。BMI、是否合并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及癌变与其妊娠有关,治疗达CR后的维持治疗并不影响妊娠,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妊娠和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的保护因素。复发后重复保守治疗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EC)药物保守治疗后体外受精(IVF)助孕时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不孕症合并AEH及EC保守治疗后行IVF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首次子宫内膜病理证实病变完全消退(CR)后开始IVF助孕时间分为≤3个月组(A组,n=35)和3个月组(B组,n=25),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AEH患者45例,EC患者15例,首次CR后随访时间(39.6±26.9)个月。共行95个取卵周期,新鲜胚胎移植(IVF-ET)67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38.8%(26/67),冻融胚胎移植(FET)54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25.9%(14/54)。共有36例患者妊娠47次,25例患者分娩32个活婴。患者IVF-ET周期妊娠率及FET周期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复发率(48.0%)明显高于A组(17.1%,P=0.022)。多因素分析显示仅IVF助孕时间与复发有关(P=0.002,OR=1.078,95%CI=1.027~1.132)。随访期间总复发率为30.0%(18/60),无疾病进展及死亡不良事件。结论不孕症合并AEH及早期EC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后IVF助孕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复发与首次CR后IVF助孕时间有关,为降低复发宜尽早行IVF助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检测在诊断性刮宫(诊刮)病理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中筛查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诊刮病理为AEH进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根据术后病理分为EC组和AEH组,分析2组患者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差异。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肿瘤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的118例诊刮病理为AEH的患者中,31例术后被诊断为EC(EC组),其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分别为73.4 pmol/L、31.4 kU/L和23.3 kU/L;87例术后诊断仍为AEH(AEH组),上述3种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分别为44.3 pmol/L、17.0 kU/L和19.0 kU/L;EC组HE4和CA125水平高于A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组以AEH组为参照时,HE4和CA125单独检测的AUC分别为0.785和0.706,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67,敏感度为76.6%。结论:EC患者血清HE4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AEH患者,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筛查出诊刮病理为AEH人群中漏诊的EC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以保留患者子宫的疗效,并随访其治疗后的生育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91年至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5岁以下、接受孕激素治疗(以醋酸甲羟孕酮为主)的25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子宫内膜样癌8例(内膜癌组),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17例(不典型增生组).孕激素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分期评估,治疗后每1~6个月诊刮以评价疗效,对有生育要求者随访其生育情况.结果内膜癌组患者孕激素治疗前经全面的分期评估,证实为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除1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尚未评估疗效外,内膜癌组其他7例及不典型增生组17例患者治疗后有效者分别为6例(6/7)、17例(100%);缓解者分别为5例(5/7)、14例(82%);缓解后复发者分别为1例(1/5)、3例(21%),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30个月;随访缓解后要求生育的14例患者中,内膜癌组4例患者尚未生育,不典型增生组10例患者中4例妊娠共7次.1例自然受孕后失访;3例经促排卵治疗后受孕并足月分娩,其中1例产后人工流产3次.结论对于要求保留子宫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年轻患者,孕激素治疗是一种治疗选择.孕激素治疗前应对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期评估,辅助生殖措施的介入有望提高治疗后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RH)或改良子宫广泛性切除术(mRH)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SH)的Ⅱ期子宫内膜癌(EC)患者预后的差异, 并分析影响Ⅱ期E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分期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国际妇产科联盟2009年(FIGO 2009)分期Ⅱ期的47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的年龄为(54.4±10.7)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9~138个月)。根据手术范围的不同分为RH或mRH(RH/mRH)组(14例)、SH组(33例), 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 同时探究影响Ⅱ期E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RH/mRH组、SH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14、45%(15/33),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02±392)、(438±298)ml,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15%(5/33), 上述指标两组间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RH/mRH组与SH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72、62个月,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5)。Kap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7年9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6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诊疗经过、近期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6例患者接受了以高效孕激素和反复宫腔镜检查与病灶去除为主的联合治疗,患者中位年龄31岁。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高分化2例、中分化3例),中分化腺棘癌1例,6例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1例治疗3个月获部分缓解,1例治疗不足3个月而未评估。其余4例均在治疗3~6个月内获完全缓解,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2、4个月自然妊娠,新生儿均存活,其余2例暂未受孕。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年轻且有强烈生育愿望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宫腔镜检查和定位活检可作为首选的评估和监测方法。肿瘤控制后应尽快妊娠,完成生育后应适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8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给予宫腔镜下病灶及病灶下浅肌层电切,术后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LNG-IUD) 12个月.结果:在39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1~77个月),1例术后5个月复发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随访期间未完全缓解;1例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增生,继续治疗后术后9个月完全缓解;其余6例均在术后3~6个月完全缓解.8例患者4例自然妊娠,其中1例流产,3例成功分娩.8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治疗,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同时其预后良好,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有益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诊断性刮宫(诊刮)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8例)和子宫内膜增生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结果:①74例患者中37.8%(28/74)并发子宫内膜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年龄≥48岁和诊刮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AEH)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P0.05)。②不伴任何高危因素、伴有1个高危因素和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5.0%(1/20)、46.2%(12/26)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 16.3,95%CI 1.9~140.3,P=0.011;OR 85.5,95%CI 6.8~1071.3,P=0.001)。③28例并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25例为高分化,3例为中分化。平均随诊13.3±6.3月,没有患者复发或死亡。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龄(≥48岁)、诊刮病理为重度AEH的患者并发风险显著增加,但并发的子宫内膜癌多为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近年,子宫内膜癌(EC)的发生趋于年轻化,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EC的孕激素保守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综述孕激素治疗AEH及早期EC的有效性,以及预测孕激素治疗有效性的可能生物标记,并探讨孕激素治疗抵抗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但也有约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3%~14%发生在40岁以下。其中未生育的年轻患者很难接受失去生育机会及卵巢内分泌功能。因此,近年来子宫内膜癌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治疗,即保留年轻EC患者的生育功能或卵巢内分泌功能成为较关注的问题。近年研究表明,以孕激素为主治疗希望保留生理功能的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综述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及卵巢功能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5%发生在40岁以下的妇女,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生育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症状(月经异常)出现早,多为早期、分化程度好、且多数为性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好。现已有早期子宫内膜癌采用保守手术及激素(通常为孕激素)治疗成功且保留生育功能、成功分娩的报道,现就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