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CS)的手段之一。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CS患者中,使用IABP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能够得到显著的临床获益。本文就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辅助时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116例年龄大于65岁的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按照心源性休克发生至IABP置入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A组(n=53)为心源性休克至IABP置入时间小于等于3 h,B组(n=63)为大于3 h;观察血运重建、多巴胺使用情况,并记录总IABP辅助时间,30 d内全因死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出血事件等临床事件。结果多巴胺使用无统计学差异。平均IABP辅助时间A组低于B组(71.0 h vs.128.5h,P0.01);A组与B组相比,全因死亡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15.1%vs.31.7%,P0.05);心源性死亡(13.2%vs.25.4%,P=0.10)、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26.4%vs.34.9%,P=0.32)、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11.3%vs.20.6%,P=0.18)、主要出血事件(5.7%vs.11.1%,P=0.29)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30 d内生存率以及减少主要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治疗的321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230例)和院内生存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特征、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患者年龄偏大,院前时间偏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偏高;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实施心肺复苏比例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偏低;血清肌酐和B型脑钠肽显著增高。两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率相当(82.3%比86.8%,P=0.349)。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峰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05,95%CI 0.992~1.212,P=0.047)、院前时间(OR 0.898,95%CI 0.991~1.006,P=0.048)、急诊PCI(OR 0.331,95%CI 0.103~3.521,P=0.039)和实施心肺复苏(OR 7.238,95%CI 1.620~32.343,P=0.010)是AMI合并CS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ABP置入不影响AMI合并CS住院期间生存率。年龄、院前时间、急诊PCI和实施心肺复苏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给予1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循环复苏前后的基础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尿量、多脏器衰竭、恶性心律失常、30d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院前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发心梗次数及IABP治疗前心功能分级(Killips分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30d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循环支持药物的应用等有显著性差异(P〈0.01),IAB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获益(P〈0.01)。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分级、尿量明显提高,心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疗效,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IABP,38例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于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收缩压、心率趋于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与非IA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住院生存时间优于非IABP组(RR=0.402,95%CI:0.175~0.921,P=0.031)。肢体缺血与出血的发生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住院生存时间,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 pulsation,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21例,比较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应用IABP 30min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60~130mmHg(1mmHg=0.133kPa),心脏指数从(1.61±0.23)L/(min·m^2)上升至(2.31±0.21)L/(min·m^2)(P〈0.001),平均动脉压从(48±16)mmHg升至(85±25)mmHg(P〈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死于心源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各2例。结论 IABP显著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AMI合并CS临床应用IABP的住院患者,共231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治疗及IABP应用情况等临床特点,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死亡组较存活组年龄偏高,女性患者偏多,发生CS时血射血分数较低,CKMB及血乳酸肌酐较高。死亡组发生机械并发症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较多,且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未进行任何血运重建者较多。存活组急诊PCI者较多。二分类Logistic回归示,高龄(年龄60岁)、中度及以上肾功能不全、高乳酸值(2μmol/L)、低射血分数(50%)及病变血管≥2支为导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CS患者,尤其是基础状态差、冠状动脉病变重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极高。IABP作为桥梁,为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尽快血运重建等方面有着积极地意义。在IABP支持下进行及时血运重建,是挽救高危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间阜外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共20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性别及是否接受IABP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终点为28 d(自心原性休克诊断明确起)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性别/接受IABP治疗与否患者的28 d生存率。调整年龄、收缩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昏迷、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在不同人群中IABP治疗是否影响患者的28 d全因死亡风险,应用Z检验评估性别因素对IABP治疗效果的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209例患者,其中男性148例[80例(54.05%)接受IABP支持],女性61例[22例(36.06%)接受IABP支持]。接受IABP治疗者102例。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女性[39.2%(58/148)比26.2%(16/61),Log-rankP=0.034]。接受IABP治疗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通过精心、系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落实系统的护理程序,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恢复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是通过主动脉内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盈和收缩期快速排空的方式,改善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流灌注,同时降低心脏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早期的多项队列研究提示,IABP有助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心脏和其他各器官的血流灌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1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14例).单纯药物治疗组仅给予单纯药物...  相似文献   

13.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改善全身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常用的机械辅助装置,但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现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92例急性心肌梗死且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进行抑郁评分,根据结果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分析两组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IABP治疗前抑郁发生率为28.1%,IABP术后24小时内抑郁发生率为53.4%,术后3天抑郁发生率为61.5%,3个时间段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个时间段的SDS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ABP治疗前抑郁情况分组,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1年内MACE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45.1%比29.0%,P<0.05),靶血管重建率也显著增加(22.3%比18.1%,P<0.05);以IABP术后24小时患者抑郁情况分组,抑郁组患者的一年内MACE事件发生率较非抑郁组显著增高(45.7%比30.2%,P<0.05),靶血管重建率也有显著增加(19.2%比10.1%,P<0.05);以IABP术后3天时患者抑郁情况分组,抑郁组患者1年内MACE事件的发生率较非抑郁组显著增加(63.7%比29.8%,P<0.05),靶血管重建率也显著增加(23.0%比10.5%,P<0.05),1年内死亡率显著增加(30.8%比17.5%,P<0.05),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显著上升(9.8%比1.8%,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IABP治疗后有较高比例的抑郁发生,合并抑郁的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MACE事件发生率,且长时间留置IABP导管可能增加患者抑郁程度,并因此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患者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指标)、血乳酸水平、心脏超声等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将59例患者分为休克组(40例)与非休克组(19例),比较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间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血乳酸水平、心功能等指标,并观察30d临床预后。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在植入24h后平均心率下降、平均动脉血压升高、血乳酸水平下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提升、无创心功能心脏指数升高(P均<0.05);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IABP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VSR患者,植入IABP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酸中毒、临床心功能及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发病 0 5~ 3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对梗死相关血管 (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 5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除 4例在行IABP 1h内心衰及休克加重而死亡外 ,余 2 8例患者IRA全部再通 ,置入支架 2 4例 ,成功率 85 71% ,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 8 6h ,死亡率为 31 2 5 %。 2 2例存活患者 5周内检查射血分数 (EF)为 0 4 3~ 0 6 7。结论 应用IABP作为辅助手段对提高休克病人PCI再灌注非常重要 ;可降低死亡率 ,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41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例设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功能,评价2组术后30天以及3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IABP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3.8%±8.2%比39.4%±5.9%,45.5%±6.6%比40.6%±4.6%,P均〈0.05) 两组患者术后30天(16/41比30/47)、3个月(18/41比33/47)的MACE事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ABP组在降低术后30天、3个月的死亡率方面尤为明显(30天16/41比对照组30/47,3个月18/41比对照组33/47,P均〈0.05)。结论对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左室功能和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死亡率极高[1],临床使用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并随即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左室功能,改善心脏作功,同时增加冠状动脉血灌注和减少心肌耗氧[2].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本院心内科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行急诊PCI手术的患者使用了IABP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心原性休克(CS)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收治的56例心脏外科术后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S治疗方法分为ECMO组(24例)和IABP组(32例)。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包括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应用、死亡率和并发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56例患者中,男性31例(55. 4%),平均年龄为(51. 2±5. 3)岁。ECMO组和IABP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水平、血肌酐、尿素氮、B型利钠肽、乳酸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应用率均有明显差异(均为P<0. 05)。与置入前比较,两组ECMO和IABP置入后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均明显改善(均为P<0. 05),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 05)。两组住院期间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应用率相似(均为P> 0. 05),但ECMO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明显多于IABP组(53. 0%比20. 8%,P<0. 05)。IABP组的病死率低于ECMO组(37. 5%比31. 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MO组发生感染并发症的比例明显高于IABP组(41. 7%比21. 9%,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B型利钠肽、高乳酸和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ECMO和IABP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合并CS患者的短期效果相似,高B型利钠肽、高乳酸和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