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颖  孙建华  吴晓亮 《吉林中医药》2014,(11):1174-1177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上可运用单一针刺穴位滋肾清热,调节肾中阴阳改善脏腑功能絮乱;针刺配合耳压、走罐、隔姜灸、心理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其他疗法中腹针、穴位埋线等都有很好的疗效。电针治疗可能通过提高性激素水平而调整IGF系统的功能,达到改善内分泌功能异常;针刺和麦粒灸能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或肾上腺轴的功能,提高血清中E2水平;针刺后诱发内β-啡肽的释放增多从而导致外周β-内啡肽水平上升,改善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内环境及电针不同时期干预影响组织的ERa和ERβ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神经递质是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针刺效应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就不同机体状态下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作一总结。神经递质在腧穴局部参与针刺信号的启动,在中枢层次参与针刺信息的传导与整合,在效应器官参与疾病的调控。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具有趋正常化调节效应特点。神经递质在穴位局部产生的针刺效应是非特异性作用;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神经递质参与靶器官、效应器官的功能调控,体现了针刺的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信息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神经通路机制,揭示针刺穴位和靶组织、器官效应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大鼠和小鼠为对象,对躯体性针刺或电刺激下的传入神经反应特征、自主神经功能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的躯体-交感反射(一种躯体-自主神经反射)、谷氨酸神经递质的中枢性调控作用以及相应靶组织和靶器官反应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与结论:手针或电针刺激动物后三里穴位可以诱发支配后三里穴区的传入神经放电,而直接电刺激传入神经可模拟此过程。在外周躯体传入神经如胫神经直接给予电刺激,可在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传出神经如交感神经上反射性诱发一个电位,该过程定义为躯体-交感反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谷氨酸类神经递质参与了该反射的调控。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动物后三里等穴位的躯体刺激如电针刺激可抑制小鼠后肢炎症痛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肠易激综合症大鼠的结直肠痛的内脏感觉传入,其中脊髓GABA和NMDA受体被证明分别参与了前后过程。  相似文献   

4.
术后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受患者自身因素、麻醉及手术等因素的影响。针刺疗法主要通过影响体内阿片类物质的释放、5-羟色胺的传递以及调整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功能来防治术后恶心呕吐,临床上用于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针刺疗法主要有经皮穴位电刺激、穴位按压、毫针针刺、电针、穴位注射和耳穴刺激。  相似文献   

5.
<正> 有关针刺镇痛原理的许多研究工作均已说明针刺穴位可激活机体的抗癌系统,释放有关递质参与痛觉的调制。那么,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痛觉通路上的致癌物质受到何种影响?有何变化?对此了解较少。 P物质是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有工作表明它主要分布于细的初级传入神经内,特别是C类纤维的末梢,因而它与伤害性感受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的脊髓机理,我们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脊髓背角内微电泳导入P物质产生的致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光针灸”的作用与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及体会对临床应用的光针机理作一阐述。 方法 应用氦氖(He-Ne)激光或半导体(GaAlAs)激光进行穴位照射或血管内照射。 结果 在光针或血管内照射的研究中发现对心血管功能、免疫功能及神经递质方面都有影响。 结论 通过激光照射穴位或血管内照射,其机理可能与刺激了穴位内或血管内壁的神经末梢,从而诱发肽类等神经递质的释放,继而达到各种生理功能上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针刺对脏腑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与内脏的关系越来越引人关注,现将近年来针刺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针刺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作用的神经及体液机制研究周建华等〔1〕观察到电针家兔阳陵泉穴时引起胆囊压力下降,不受阿托品和切断迷走...  相似文献   

8.
炎性反应在炎性疾病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失控的炎性反应会导致器官组织功能失调或丧失。临床实践和循证证据提示针灸可有效改善多种炎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炎性状态。针灸靶器官相关的穴位,可通过调控穴位微环境启动神经调节。针灸信息在中枢进行整合后,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路,如胆碱能抗炎通路、迷走神经-肾上腺髓质-多巴胺通路、躯体交感反射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释放神经递质、激素等并最终作用于免疫细胞,调控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亚群的胞内信号通路及极化状态,调控靶器官及机体的免疫稳态。因此,笔者认为针灸抗炎可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普适性作用途径之一,也是针灸调节阴阳平衡的有力诠释,其作用规律及机制的阐明可更好地实现针灸精准治疗的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9.
李玉琴  余芝  徐斌 《中国针灸》2015,(3):309-312
近年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病因病理学研究显示,STC是"肠神经病",即肠神经系统(ENS)功能的异常引起的病变。通过综述针刺调节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发现针刺调节STC与肠神经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刺可能通过肠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节细胞、神经丛、神经递质以及肠神经系统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感受器TRPV1等多种通路起到综合调整ST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晶晶  袁青 《新中医》2010,(9):92-93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方法:将105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5例。针刺组针刺足三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并行传统针刺手法;电针组取相同穴位予电针治疗;空白组予西医常规对症处理。结果:总有效率针刺组为91.43%,电针组为74.29%,空白组为62.86%,总有效率针刺组、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首次排气、排便和进食流质时间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电针组与空白组首次进流质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通路,主要依靠乙酰胆碱与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上的α7nAchR相结合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防止组织损伤。α7nAchR是胆碱能递质的主要受体,在胆碱能抗炎通路中起关键作用。针刺治疗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针刺抗炎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该文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概述、α7nAchR结构及功能、α7nAchR的分布、α7nAchR在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作用、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机制等方面对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探究针刺抗炎作用机制提供借鉴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孔璟怡  梁艳  俞捷  顾尤  曹世杰 《河南中医》2022,42(1):142-146
中医对毒品成瘾的认识早在明清时期已有论述,提出"五脏六腑受瘾说"。针对心瘾,选择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两经主治心胸、神志病等,均有宁心平息、镇静安神的作用,协助患者戒除"心瘾"。毒品成瘾者多瘀或久病气血虚弱,运行不畅,或因正气亏虚,脏腑气机失调,因此在经络选择上,医家认为,针刺多气、多血的经脉,如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能调节患者脏腑盈亏及体内阴阳平衡,使之恢复正常。针刺督脉穴位能保持脏腑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也是临床治疗毒品成瘾的常用经络。针刺治疗毒品成瘾常用耳穴有神门、交感、肾、肝、肺、内分泌、皮质下;常用体穴有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神门、背俞穴、华佗夹脊穴、百会等。电针的频率和强度是调控神经的重要因素,不同频率能够促进不同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对于毒品成瘾,高频、低频电针均可减轻戒断症状,低频电针更能减轻精神依赖,促进脑组织功能缺损的恢复,患者对低频电针的接受程度远高于高频电针,故电针治疗毒品成瘾多选取低频电针的刺激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催产素(oxytocin,OT)基因敲除小鼠胃排空的影响,探讨室旁核OT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活动中的作用。方法:8~9周龄OT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小鼠两个亚组各20只,雌雄各半,每个亚组分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处理,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分别电针单侧"足三里""内关""胃俞"穴15 min,随后用同位素锝-亚锡喷替酸(~(99m)Tc-DTPA)标记的牛奶0.1 m L灌胃(放射性活度为3 mCi/m L),灌胃完成后即刻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行胃排空检测50 min,用专用软件分析采集的原始数据,得到全胃半排时间(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胃排空曲线。结果:野生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减少,可加快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OT基因敲除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对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无显著影响(均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均P0.01);胃排空曲线:OT敲除型小鼠的胃排空明显快于野生型小鼠。结论: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小鼠的胃排空影响程度不同,OT基因敲除可加速小鼠胃排空,且影响部分穴位的针刺效应,提示作为自主神经通路始动器的室旁核OT神经元,可能以神经及内分泌的形式参与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功能的调节,抑制胃排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去卵巢大鼠外周血雌激素 (E2 )水平 ,肝脏和脂肪组织芳香化酶 (雌激素合成关键酶 )表达的变化 ,探讨丹参酮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 (HPOA)异常功能的影响 ;及丹参酮能否加强针刺调整 HPOA异常功能的作用。方法 动物分成正常组 (INT)、去卵巢组 (OVX)、去卵巢 丹参酮组 (OVX T)、去卵巢 电针组 (OVX EA )和去卵巢 电针 丹参酮组 (OVX EA T) ;采用 Western- blot和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肝脏和脂肪组织芳香化酶蛋白表达及血 E2 的水平。结果  OVX T和 OVX EA大鼠脂肪组织和肝脏芳香化酶蛋白表达和血 E2 水平都比 OVX明显增加 (P<0 .0 5 ) ;OVX EA T大鼠脂肪组织芳香化酶蛋白表达和血 E2 水平 ,比 OVX EA显著升高 (P<0 .0 5 ) ,但肝脏组织的酶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丹参酮可能通过促进去卵巢大鼠脂肪和肝组织芳香化酶蛋白表达 ,对去卵巢大鼠 HPOA功能异常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丹参酮可能有加强电针调整 HPOA异常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失眠患者的低质量睡眠与睡眠结构失衡及神经递质紊乱密切相关。针刺可减少浅睡眠时间及其比例,增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及其比例,从而调整睡眠结构。本文总结了针刺通过调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食欲素等改善睡眠结构的相关研究,探索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特点及神经递质调控睡眠结构的具体表现,以期为针刺改善失眠提供文献依据,并为针刺调整睡眠结构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42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实施针刺理脾健胃穴位治疗,并以放免法检测了MG患者血浆β-EP、T_3、T_4、Cort,以ELISA检测了AchRab、APAAP法检测了T淋巴细胞亚群针刺前、后的含量变化,并以正常组30例作对照。结果发现:针刺能使MG患者异常的β-EP升高,T_4与AchRab降低,CD_8升高,CD_4/CD_8比值改善,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研究初步表明:MG患者发病与神经递质、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调有关,针刺理脾健胃穴位能不同程度地调整异常的内分泌免疫功能。初步表明了神经递质、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能是MG患者免疫调节紊乱的机制之一,初步阐明针刺理脾健胃穴位治疗MG获效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Wu S  Li J  Liang FX  Jin HY  Wang H 《中国针灸》2011,31(5):477-480
在总结近10年针刺调整胃肠电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刺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影响针刺调整胃肠电因素、针刺调整胃肠电机制,发现针刺穴位对胃肠电的调整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频率、穴位、运针与否以及受试对象所处的机能状态等都使得针效表现不同,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可表现为增强、抑制或双相调节;针刺对胃肠电调节效应的发挥有赖于神经系统完整,神经核团、神经递质、体液与胃肠激素等也参与了针刺效应的发挥,今后应加强对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JP  Cai J  Gan XM 《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1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常规针刺组(30例)、电针组(31例)和电针穴位注射组(30例),3组均取足三里、风池、安眠、太阳、合谷、印堂、百会、四神聪,常规针刺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电针组加用G 6805电针治疗仪,电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组治疗基础上,于风池或安眠穴采用维生素B120.5 mg及0.2%利多卡因2 mL穴位注射,治疗4周共20次.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电针穴位注射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电针组为80.6%(25/31),电针穴位注射组为90.3%(28/30),3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其中电针穴位注射组疗效最好,电针组疗效次之,说明常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治疗在颈性眩晕上疗效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针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及相关因子的调控,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总结近年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及基础研究,包括普通针刺、穴位注射、电针刺激、艾灸等对内关穴不同处理方法,对炎症及相关因子均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从而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对近年来针刺通过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介导的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来干预抑郁的基础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针刺主要通过调节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组织纤溶酶激活因子(tPA)/BDNF信号通路,调控突触可塑性、BDNF表观遗传等发挥抗抑郁作用。但当前大部分研究缺乏对BDNF通路进行反向验证,并且对通路或作用机制的研究仅限于经典的上下游靶点,同时局部的穴位与BDNF通路和疾病靶器官之间的特异性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