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蜘蛛香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3个倍半萜和9个环烯醚萜,并依据理化性质、NMR和MS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蜘蛛香酯G (1)是新的广藿香醇型倍半萜,化合物3为首次从缬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10可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中NO的释放, IC50值分别为19.00和3.66μmol·L-1。化合物4、6和12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 IC50值分别为51.75、51.40和102.08μmol·L-1。  相似文献   

2.
广藿香的两个化学型及产地与采收期对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含量,为广藿香物种和道地性与品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GC/MS联用技术。结果 吴川、遂溪、雷州和万宁产广藿香含油率较广州和高要产高4~6倍。牌香类的挥发油中均含有较多量的广藿香酮;琼香类的挥发油中不含或含较少量的广藿香酮,但含较多量的广藿香醇。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挥发油从7月至11月呈增加趋势。结论 根据挥发油成分的不同,将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分为2个化学型,即广藿香酮型(牌香类)和广藿香醇型(琼香类),此与基因分析结果(matK和18S rRNA序列)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按产地不同商品可分为石牌藿香和海南藿香,习惯认为主产于广州近郊石牌、棠下等地的石牌藿香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并且农民在选种、种植管理和采集加工方面均十分考究,故其在形、色、气、味方面一直保持优质,药效最佳,多用于配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海南藿香除药用外,由于含油量高,还用于提取挥发油供出口.本文通过对广藿香药材生态环境要求、理化指标、鉴别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检验优质广藿香药材的规程,为该药材的商品生产、贸易、科研及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广藿香中微量元素稳定可靠的分析测定方法,测定了广藿香药材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湿法消解样品后用ICP-AES法建立了广藿香药材中Al、Ba、Ca、Cu、Fe、K、Mg、Mn、Na、Sr、Ti、Zn等12种元素的含量;利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广藿香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微量元素检测分析方法考察结果为:12种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0.9999,RSD小于2.5%,回收率为97.6%~107.1%。结论所建立广藿香中微量元素检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性好、可多元素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5.
温莪术中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依据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温莪术的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分别鉴定为zedoarondiol(1)i、sozedoarondiol(2)a、erugidiol(3)z、edoalactone A(4)z、edoalactone B(5)、zedoalactone C(6)和zedoarolide B(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具有光学活性的没药烯类倍半萜化合物(s)-(-)β-没药烯(1),(S)-(-)4,4-二甲基-2-(4-甲基-3-环己烯基)-1,5-己二烯(2),(R)-(+)β-没药烯(3),(S)-(-)-6-甲基-4-(R,S)-羟基-2-(4′-甲基-3′-环己烯基)-1-己烯(4).(S)-(-)-6-甲基-4-酮基-2-(4′-甲基-3′-环己烯基)-1-己烯(5)的合成及结构确证。化合物(4).(5)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7.
广藿香为常用芳香化湿中药,始载于《嘉祜本草》、《名医别录》,其后历代本草专著均有记载,是著名成药“藿香正气丸(水/口服液)”的重要组成药物。本草考证结果认为,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原产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我国广东、海南与广西有栽培,主产于海南、广东等地。  相似文献   

8.
9.
海南广藿香药材中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海南广藿香药材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1批海南广藿香药材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含量.结果 广藿香药材的质量与生长地点有直接关系.结论 该方法快速、稳定可靠,可以用于广藿香药材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广藿香ITS基因型与地理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地理分布与ITS基因型的关系,为广藿香的道地性分析和种质评价提供分子依据。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不同产地的广藿香ITS1和ITS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广藿香ITS1基因和ITS2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424 bp和380 bp,其中前者存在19个变异位点,后者存在5个变异位点,说明广藿香的地理分布和其ITS1,ITS2基因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而ITS1和ITS2测序分析可为广藿香的地理分布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及其种质评价提供有用的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杜仲叶8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倍...  相似文献   

12.
温郁金中的新桉叶烷型倍半萜內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根茎中的倍半萜类成分,采用大孔树脂和反复硅胶柱色谱对温郁金干燥根茎的5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8;其化学结构通过多种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温郁金内酯A(wenyujinlactone A,1)、neolitamone A (2)、zedoarondiol (3)、isozedoarondiol (4)、aerugidiol (5)、莪术醇(curcumol,6)、莪二酮(curdione,7)和(1R,10R)-epoxy-(-)-1,10-dihydrocurdine (8)。化合物1为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近十年来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方法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其中的33篇为依据,阐述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和相关实例。结果与结论很多菌株和植物细胞对倍半萜具有生物转化能力,转化反应类型多,这对研究倍半萜类物质结构改造和修饰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吴川广藿香GAP基地的生态环境和广藿香挥发油及其有效成分质量分析评价,为制定广藿香SOP和建立广藿香GAP基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蒸汽蒸馏法、GC/MS联用技术等法.结果土壤养分状况达中等水平,土壤和灌溉水的公害元素Hg、Pb、As、Cd、Cu含量均未超标,灌溉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土壤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空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生长期6个月(10月采样)和8个月(12月采样)广藿香叶片挥发油为1.23%、1.26%,茎为0.16%和0.27%.挥发油有效成分鉴别出20个化合物,含量超过1%的叶油有7个,茎油有8个和9个,以广藿香醇最高,10月采样叶片为60.223%,12月为55.85%,茎分别为65.089%、56.585%;广藿香酮含量较低,10月、12月采样叶片为0.184%和0.199%,茎为0.095%和0.094%.结论吴川广藿香GAP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已具备生产绿色中药材的条件,生产广藿香药材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广藿香叶挥发油抗炎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广藿香叶挥发油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炎症模型组织和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广藿香叶抗炎作用机理。结果广藿香叶挥发油能明显降低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模型组织和血清中的PGE2和MDA的含量,能降低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炎症模型血清中NO的含量。结论广藿香叶挥发油抗炎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组织PGE2合成、减少炎症组织中MDA堆积,降低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刘红淼  李艳玲  杨继章 《中国药房》2012,(47):4506-4508
目的:为广藿香的合理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国内、外近年来对广藿香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广藿香油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疟原虫、抗植物病原真菌,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肠屏障功能,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应进一步加强其作用机制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苦碟子中的新倍半萜内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苦碟子为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sonchifolia(Bge.)Hance]的当年生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等地.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1〕.文献〔2,3〕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本文对其氯仿萃取层进行化学研究,并分离鉴定了一个新化合物,命名为苦碟内酯A(sonchifoliactoneA,I).分离提取苦碟子全草5kg,用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经真空干燥后,浓缩物混悬于水中,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氯仿萃取层80g经硅胶柱色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西双版纳粗榧内生真菌菌株Aspergillus sp. CM112中分离和鉴定抗菌活性产物。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色谱、凝胶色谱和HPLC等分离技术,对菌株CM112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D、2D NMR、HR-ESI-MS以及旋光数据进行结构测定。结果 鉴定了5个bisabolane型倍半萜的结构,包括两个新化合物(7S,11S)-(+)-11-hydroxyl-sydonol(1)和(7S,11S)-(+)-11-hydroxyl aspergiterpenoid A(2)以及3个已知化合物(7S,11S)-(+)-11-hydroxysydonic acid(3), (7S,11S)-(+)-11,12-dihydroxysydonic acid (4)和(7S,11S)-(+)-12-hydroxysydonic acid(5);并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了它们对3株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结论 化合物1和2是新的bisabolane型倍半萜,2和3为抗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广藿香的基因序列与挥发油化学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探讨“南药”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不同产地间的叶绿体和核基因组的基因型与挥发油化学型的关系,为广藿香道地性品质评价、规范化种植提供分子依据。方法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广藿香6个产地样本的叶绿体matK基因和核18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研究。结果广藿香6个样本的matK基因序列长均为1 245 bp,编码415个氨基酸成熟酶。18S rRNA基因序列长为1 803~1 805 bp。根据排序比较,广藿香6个样本间的matK基因序列存在47个变异位点,18S rRNA基因存在17个变异位点,非加权组平均法构建的系统分支树表明广藿香基因序列分化与其产地、所含挥发油化学变异类型呈良好的相关性。结论结合挥发油分析数据,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可作为广藿香道地性品质评价方法这一以及规范化种植过程关键技术“物种鉴定”的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广藿香青枯病点刺和输液接种试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雨 《中国药业》2009,18(24):56-57
目的比较点刺接种法和输液接种法的接种效果。方法采用广藿香苗木分别进行比较点刺和输液接种试验。结果点刺接种法对广藿香小苗和室内试验的接种效果可靠,输液接种法对广藿香大苗和大田试验的接种效果可靠。结论点刺接种法适合广藿香小苗和室内试验,输液接种法适合于广藿香大苗和大田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