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近年来已成为首选方案。从解剖角度来看, 目前髂动脉分支、内脏动脉多分支以及弓部的多分支重建仍然是研究的焦点, 并已积累了大量临床证据。与此同时, 影响到冠状动脉开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以及药物抑制小动脉瘤进展等领域被认为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主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及分支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f/b EVAR)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018至2019年于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行f/b EVAR治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3例,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2例。结果共重建分支动脉336条, 技术成功率94.3%。100例(95.2%)患者获得随访, 其中再次手术干预6例(5.7%), 死亡11例(10.5%)。随访期有完整影像学资料患者69例:以最近一次胸腹主动脉CT为基准, 主动脉正性重塑患者58例, 负性及不确定重塑患者11例;存在内漏31例(29.5%), 包括Ⅰb型7例(6.7%), Ⅱ型8例(7.6%), Ⅲa型1例(0.95%), Ⅲc型13例(12.4%), Ⅳ型2例(1.9%)。结论应用f/b EVAR技术治疗TAAA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降低内漏的发生率是f/b EVAR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 女性37例, 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集患者合并症、术前动脉瘤参数、手术数据等资料, 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 Cox多元回归分析远期生存预后因素。结果 492例获得技术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91.1%(492/54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3%(7/540)。489例获得随访, 随访率为91.7%(489/533)。随访时间45(63)个月(范围:1~133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04例, 动脉瘤相关死亡31例, 全因病死率21.3%(104/489), 动脉瘤相关病死率6.3%(31/489)。1、3、5和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4.0%、69.5%和38.6%, 免于动脉瘤病死率分别为98.4%、93.3%、88.4%和84.4%。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应用G-iliac?髂动脉分支支架治疗髂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应用G-iliac?髂动脉分支支架治疗并保留髂内动脉(IIA)的7例髂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手术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57~80岁, 平均70.9岁。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6例, 单纯髂总动脉瘤1例, 均成功应用G-iliac?髂动脉分支支架保留IIA。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15个月, 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 髂动脉及IIA支架均通畅, 无髂动脉分支支架相关内漏发生, 无支架移位, 无臀肌跛行, 无性功能障碍症状, 无主动脉相关死亡。腹主动脉瘤最大径及髂总动脉瘤最大径均稳定。结论对于髂总动脉瘤患者, 通过G-iliac?髂动脉分支支架保留II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其技术成功率和IIA通畅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但长期效果仍需更多的患者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EVAR)后再入院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因腹主动脉瘤行EVAR的1 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48例, 女性181例, 年龄(71.2±9.6)岁(范围:18~93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630例, 糖尿病129例, 冠心病163例;有吸烟史214例, 既往胸主动脉EVAR 11例。收集患者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随访资料, 以再入院为主要终点事件。采用Cox回归进行再入院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至少完成1次随访, 随访时间22.7(42.6)个月(范围:1~120个月)。术后1年主动脉相关再入院患者占4.52%(51/1 129)。随访期间主动脉相关再入院患者占11.34%(128/1 129), 其中88.3%(113/128)为积极再干预。再入院的最主要原因为内漏(60例), 其次为髂支闭塞(25例)和髂动脉远端瘤样扩张(12例), 其余原因包括瘤体破裂(10例)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HR=0.972, 95%CI:0.956~0.987, 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杂瘤颈成角的腹主动脉瘤(AAA)行腔内修复术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30例择期行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的肾下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14例, 女性16例。根据近端瘤颈是否属于复杂瘤颈成角将患者分为复杂成角组(59例)和非复杂成角组(71例)。收集两组围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 比较两组的瘤颈解剖条件、术中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在性别和D-二聚体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7, P=0.012;779(615, 2 110)ng/ml 比 531(309, 905)ng/ml, Z=-2.948, P=0.003], 其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复杂成角组相比, 复杂成角组瘤颈长度更短[(3.98±1.67)cm 比(3.38±1.72)cm, t=2.029, P=0.045], 肾上角[(21.97±9.69)°比(40.30±19.27)°, t=6.645, P<0.001]和肾下角[(40.85±12.61)°比(70.92±11.58)°, t=14.04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内漏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1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首次复查CT血管造影时299例患者中136例存在内漏。共有186例患者出院后至少复查了1次CT血管造影。过大的瘤颈成角是Ⅰa型内漏的危险因素(t=-6.108, P<0.001), 更宽的髂总动脉直径(左侧Z=-2.787, P=0.005, 右侧Z=-2.381, P=0.017)、髂动脉瘤(χ2=6.398, P=0.011)是Ⅰb型内漏的危险因素, 各型内漏组患者生存时间与无内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大的瘤颈成角是Ⅰa型内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大部分内漏患者生存状况与无内漏者相当。  相似文献   

8.
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 可能需要再次住院和二次干预治疗。其中以Ⅱ型内漏最为多见。目前国内外关于Ⅱ型内漏的转归、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目前Ⅱ型内漏的诊治现状和焦点问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总结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并结合本中心临床经验, 做出归纳, 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接受腔内治疗后, 长期随访期间会出现主动脉瘤样扩张等并发症, 患者需接受再次干预。研究结果显示, B型夹层的预后与破口的特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破口越长, 主动脉直径的增速越快, 破口位置也会影响假腔的血栓化。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也提示, 主动脉夹层破口特点的不同, 会造成真假腔内压力、血液流速和流量等的变化, 记录上述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B型夹层的预后。B型夹层破口的特点包括大小、位置、数量、残余破口和支架引发的新破口5个方面, 综合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 总结破口特点对B型夹层进展的影响, 可为开展优化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例行瘤颈捆扎手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指征为术后持续Ⅰ型内漏6例、Ⅱ型内漏3例、存在内张力1例, 均合并动脉瘤增大或破裂。全麻下经腹入路套带控制肾下近端瘤颈后使用捆扎带进行加固。1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 无内漏残留, 无支架移植物闭塞。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伤口愈合延迟和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 无围手术期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 未发现内漏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胸降主动脉瘤接受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无其他主动脉相关二次手术或主动脉相关死亡。结论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相对微创, 可以有效消除内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种部分切除第十肋腹膜后入路显露Crawford Ⅳ型胸腹主动脉瘤及复杂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7例通过部分切除第十肋腹膜后入路治疗Crawford IV型胸腹主动脉瘤及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结果 7例经腹膜后入路手术的主动脉瘤患者1例(14.3%)合并马凡综合征, 5例进行了左肾动脉重建(71.4%)。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心肺并发症及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住院期间术前及术后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随访未发现远期血管狭窄。结论部分切除第十肋腹膜后入路可避免切开胸膜和横膈, 在膈下完成主动脉的显露, 具有较小的创伤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来识别腹主动脉瘤破裂相关基因与高血压差异基因, 筛选出共同关键基因并建立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分子诊断模型。方法所有样本数据均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GEO)下载。对36例样本(高血压组28例, 对照组8例, 2015年由法国图卢兹大学心脏病研究所测序获得)的全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以得到差异基因;对48例腹主动脉瘤样本(17例破裂, 31例未破裂, 2017年由德国慕尼黑大学检验医学研究所测序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来识别与腹主动脉瘤破裂最为相关的基因模块。随后对得到的基因取交集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Lasso回归)筛选出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关键基因。利用关键基因构建诊断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该研究中利用未配对的学生t检验和Wilcoxon检验来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对高血压组及对照组样本进行差异分析共得到444个差异基因。对腹主动脉瘤样本利用WGCNA显示当软阈值为7时符合无尺度网络, 淡绿色模块正相关性最高, 包含848个基因。将444个基因与848个基因取交集共得到28个基因。...  相似文献   

13.
髂总动脉输尿管瘘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 且临床诊断较困难。本文报道1例髂总动脉输尿管瘘患者, 因输尿管皮肤造口出血1 d入院。患者4年前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术后有放疗史, 一直留置双侧输尿管支架管。行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考虑左侧髂总动脉输尿管瘘, 行左侧髂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随访6个月无明显血尿。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 许多国家建立了主动脉夹层多中心注册数据库。早期建立的国际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产出了多项研究成果, 对全球主动脉夹层诊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总结了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资料, 德国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在A型主动脉夹层神经系统保护与器官灌注方面做出了斐然的成绩, 北欧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联盟对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国内第一个主动脉夹层注册研究尽管得出了国人的发病特点, 但近5年未再报告新的主动脉夹层数据。因此, 建立我国自己的主动脉夹层数据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主动脉瘤(MAAs)是由微生物直接或间接感染主动脉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瘤。该病发病率低, 治疗难度大, 预后差。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患者常起病隐匿, 无发热、疼痛等典型临床表现, 需依据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MAAs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手术干预, 开放手术和血管腔内手术各有优劣, 目前尚无定论, 需根据实际的医疗条件和技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新型抗菌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腹主动脉瘤(AAA)的发病机制复杂, 包括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和遗传等多种因素。中性粒细胞在AAA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由中性粒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后释放至胞外参与诱捕细菌的网格样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NETs参与炎性反应及AAA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对NETs参与AAA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腔内治疗因其微创、易耐受、中远期通畅率满意等特点已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要提高腔内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 必须重视入路选择和病变开通、血管准备方式、动脉重建方式、重要分支保护、严重并发症的预防等治疗策略和技术细节的把握, 对此, 笔者结合最新技术进展和个人经验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以期对广大同道能有所借鉴和裨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应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5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入路直径分为入路狭窄组(30例)和入路正常组(21例),比较两组术后内漏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技术成功率10...  相似文献   

19.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术(CERAB)在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通过关于CERAB技术的文献报道以及临床应用体会进行综合分析, 从该技术的治疗要点、技术特点优势、中远期疗效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四个方面解析, 从而证实CERAB技术在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 抛出该技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后续CERAB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2012年2月使用分支型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例腹主动脉瘤同时伴有双侧髂动脉瘤病例。术后1个月复查,动脉瘤隔绝良好,腹主动脉和双髂动脉瘤腔内均形成血栓,无内漏发生,支架形态位置良好,左侧髂内动脉血流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