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飞蓟素-两亲性壳聚糖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水飞蓟素-两亲性壳聚糖胶束 (SM-OGC), 以提高水飞蓟素口服生物利用度, 并研究其在大鼠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采用透析法制备SM-OGC, 测定载药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参数;并以水飞蓟素混悬液为对照,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考察SM-OGC的口服吸收。结果表明,SM-OGC平均粒径为 (162.4 ± 3.0) nm, zeta电位为 (+32.6 ± 0.98) mV,包封率为 (39.17 ± 0.98) % , 载药量达到 (28.15 ± 0.43) % 。SM-OGC在各个肠段吸收皆显著高于水飞蓟素混悬液对照组 (P < 0.05), 且十二指肠吸收最好,结肠、空肠和回肠吸收相近。OGC胶束对水飞蓟素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制备了多柔比星壳聚糖聚合物胶束(doxorubicin-loaded N-octyl-N′-succinyl chitosan,DOX-OSC),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进行靶向性评价。采用透析法制备DOX-OSC,以多柔比星注射液(doxorubicin for injection,DOX-INJ)为对照,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5 mg·kg-1的DOX-OSC和DOX-INJ,HPLC法测定各组织中不同时间的药物量,以各组织药代动力学参数(AUC、MRT)和靶向参数(ReCeTe)为靶向评价指标。DOX-OSC载药量为(35.8±0.4)%,包封产率为(75.3±1.1)%,粒径为(174±12)nm,zeta电位为(-37.1±3.0)mV,形态为球形结构。小鼠尾静脉注射DOX-OSC和DOX-INJ后,DOX-OSC表现出较好的长循环及缓释特性。与对照组比较,DOX-OSC具有肝和脾靶向特性及滞留特性,AUC分别提高20.0和47.4倍,MRT分别延长11.2和37.2倍;在心脏和肾脏中药物分布显著降低,AUC分别为对照组的17.0%和11.4%。结果表明DOX-OSC具有优良的载药性能,有利于肝和脾靶向,并能显著降低心脏和肾脏毒性,对于DOX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聚合胶束载药多柔比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多柔比星(阿霉素,adriamycin)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癌药,但其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和固有的多药耐药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聚合胶束作为抗癌药的载体具有靶向作用,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抗癌药物的化疗指数。现对国外聚合胶束载药阿霉素的制备、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生物学分布、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各多柔比星的soluplus聚合物胶束,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pH诱导法相结合制备多柔比星聚合物胶束;采用粒径测定仪、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表征;采用HPLC法测定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胶束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67.57±2.9)nm,平均包封率为(77.81±4.03)%,平均载药量(10.15±1.56)%;XRD和DSC结果表明多柔比星以无定型状态或分子状态包载在聚合物胶束中;FTIR结果表明多柔比星分子中羟基和聚合物的羰基之间形成了氢键;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多柔比星的soluplus聚合物胶束具有缓释作用.结论 该胶束制备工艺简单,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可控,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独活有效成分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雅娜  栾立标 《药学学报》2008,43(1):102-107
为了考察独活提取物中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等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了解中药提纯后对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本文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独活提取物I(总香豆素含量<10%)灌流液中3种成分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并与独活提取物II(总香豆素含量≥6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及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555 μg·mL-1、101~887 μg·mL-1和19~186 μg·mL-1,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渗透系数(Papp)值基本保持不变。3种成分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各肠段的KaPapp是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且结肠的KaPapp值显著大于其他肠段;独活提取物II中3种成分的KaPapp值显著小于独活提取物I中相应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的肠吸收特性。方法以大鼠在体单向灌流为吸收模型,采用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肠灌流液中的药物浓度,考察AA的吸收动力学,并通过肠腔有效吸收系数(Peff)、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吸收剂量分数(fa)评价药物的吸收特性。结果 AA在1.0~18.0 g.mL 1内呈线性。灌流试验表明,AA的吸收曲线近似于线性状态,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着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高浓度灌流液(30 g.mL 1)的Peff为(0.48±0.04)×10 4.cm 1.s 1,Ka为(0.34±0.06)×10 3.s 1,fa为(52.50±3.08)%,低浓度灌流液(9 g.mL 1)的Peff为(0.55±0.14)×10 4.cm 1.s 1,Ka为(0.34±0.05)×10 3.s 1,fa为(56.53±10.25)%,两者Peff、Ka和fa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灌流液浓度为30 g.mL 1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fa分别为(59.59±13.08)%、(63.34±11.48)%、(66.95±8.01)%、(39.43±14.96)%。结论 AA属于中等程度吸收药物,在整条肠段均有吸收,以回肠最好;其吸收机制应属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7.
五味子有效成分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 XM  Li JS  Li W  Han L  Liu XH  Di LQ  Cai BC 《药学学报》2010,45(5):652-658
考察五味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本文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五味子提取物中3种有效成分的每种成分在不同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其Ka、Peff值均先升高而后下降,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3种有效成分在各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吸收最好,空肠与回肠的吸收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3种有效成分之间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中五味子甲素吸收最好,其他肠段的Ka、Peff大小顺序依次是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且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王增寿  胡伟  张华  朱光辉  陈怡 《医药导报》2007,26(7):720-723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多柔比星为模型药物, 制备脑内局部给药缓释微球。方法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为交联剂,司盘-80为乳化剂,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多柔比星脑用微球。用动态透析法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多柔比星/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9的载药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9.41±2.43) μm,载药量为(8.49±0.37)%,包封率为(70.56±4.23)%。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结论 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适用于多柔比星壳聚糖脑用微球的制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多柔比星壳聚糖纳米粒,并研究其包封情况和控释能力.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多柔比星壳聚糖纳米粒,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的分布,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透析法测定多柔比星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 壳聚糖的浓度增加,纳米粒的粒径增加、包封多柔比星的效率也增加;壳聚糖溶液的pH增加,纳米粒的粒径降低而包封多柔比星的效率增加;壳聚糖分子量增加对多柔比星的包封效率影响较小,但粒径增加,多柔比星突释减小,释放速率降低.结论 多柔比星可以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精纳米粒,其粒径、包封率可控,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芍药苷(PF)和芍药苷磷脂复合物(PF-PLC)胶束的肠吸收特点,探讨磷脂复合物胶束提高PF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指标,通过超高相液相色谱(UPLC)测定不同浓度PF原料药和PF-PLC胶束在十二指肠中的肠吸收情况。同时,在灌流液中添加维拉帕米,考察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PF原料药和PF-PLC胶束肠吸收的影响。结果PF-PLC胶束浓度的提高可显著增加PF的肠道吸收(P<0.001,P<0.05)。在灌流液中加入维拉帕米后发现,与单纯PF组比较,PF+维拉帕米组的Ka和Peff值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PF-PLC胶束组比较,PF-PLC胶束+维拉帕米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结果显示PF-PLC胶束的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途径,且磷脂复合物胶束的形成显著改善了PF在十二指肠的吸收。维拉帕米的加入对PF-PLC胶束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即PF-PLC胶束的吸收不受外排转运体的影响,这可能是生物利用度提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考察加巴喷丁的大鼠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加巴喷丁在小肠各段(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和回肠段)和结肠均有吸收.低、中浓度(1和10 mmol/L)时药物在小肠各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高浓度(50 mmol/L)时十二指肠段的吸收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加巴喷丁浓度对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有显著影响,低浓度组小肠各段药物的Ka和Peff显著大于高浓度组(P<0.05),而药物浓度对结肠段的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叶酸-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Folate-PEG-DSPE),并用其作为靶向肿瘤的功能性材料,以甲氧基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MPEG-DSPE)作为骨架材料,采用成膜水化法制备载多柔比星(1)胶束。所得胶束呈球状结构,粒径为(20±5)nm,叶酸修饰和非叶酸修饰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8.8±1.52)%、(79.2±147)%和(1 3.6±1.26)%、(1 3.9±1.19)%。流式细胞结果显示,分别给予游离罗丹明B(Rh B)、叶酸修饰和非叶酸修饰的载RhB胶束,摄取荧光的巨噬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36.6%、1.5%和4.4%,说明聚合物胶束可显著减弱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外抗KB人口腔上皮癌细胞活性的试验结果显示,1、叶酸修饰和非叶酸修饰胶束的IC_(50)分别为29 7、0.61和4.12μmol/L,表明叶酸修饰的聚合物胶束能显著提高1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脑靶向多柔比星胶束,并评价其体外理化性质。方法:合成葡萄糖修饰的泊洛沙姆P105衍生物(葡萄糖-泊洛沙姆P105),考察其氢核磁共振(1H-NMR)图谱,计算葡萄糖的偶联率。用透析法以葡萄糖-泊洛沙姆P105制备脑靶向多柔比星胶束,用单因素法考察处方中多柔比星的投药量、二甲基亚砜(DMSO)与水相的比例对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考察所制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形貌、体外释药情况;以星型胶质细胞和小鼠脑微血管内皮(BMVECs)细胞模拟体外血脑屏障(BBB),比较多柔比星水溶液、多柔比星普通胶束、多柔比星胶束透过BBB的转运率。结果:合成的葡萄糖-泊洛沙姆P105的葡萄糖偶联率为88.7%。随着多柔比星投药量和DMSO有机相比例的增加,包封率和载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多柔比星为7 mg、DMSO与水相的体积比为0.10∶1时包封率和载药量最好;所制胶束的平均粒径为(26.7±5.4)nm,Zeta电位为(-6.48±0.64)m V,透射电镜照片显示呈球状;体外释药动力学符合Weibull方程;多柔比星胶束的BBB转运率明显高于多柔比星普通胶束。结论:成功制得具有脑靶向功能的多柔比星胶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及联用药物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研究药物浓度、肠段及联用药物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和胺碘酮对替米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替米沙坦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高,替米沙坦的Ka和Papp值显著性增大。乙胺碘呋酮和硝苯地平对替米沙坦在空肠段的Papp和Ka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但卡维地洛、尼莫地平和氨氯地平未见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替米沙坦肠吸收机制可能以被动扩散为主,其转运过程可能受P-gp等外排泵的影响,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合并用药可能影响替米沙坦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用HPLC-UV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研究穗花杉双黄酮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穗花杉双黄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药物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6.
游剑  李青坡  于英伟  崔福德 《药学学报》2004,39(10):849-853
目的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莪术油中三成分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灌流液中莪术油浓度为0.4,0.8和1.2 mg·mL-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酮表观吸收系数均较低,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玛酮和莪术二酮二者在体肠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莪术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灌流液中莪术油在0.4-1.2 mg·mL-1时,三成分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均为被动扩散过程,且三成分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阿司匹林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HPLC测定灌流液中阿司匹林浓度,计算阿司匹林肠吸收参数。结果 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灌流组、复方丹参滴丸诱导组阿司匹林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1.05×10-2,1.44×10-2,2.29×10-2 min-1,吸收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0.219×10-3,0.304×10-3,0.504×10-3 cm·min-1。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肠吸收有明显影响,能促进阿司匹林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8.
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单向灌流技术考察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羟丙基-β-环糊精在1%~4%范围内对药物的肠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萍  蒋惠娣 《今日药学》2007,17(4):29-32
目的 研究木犀草素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 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 灌流液中木犀草素浓度为2.556、5.112和10.22 μg/ml三个浓度时,有效吸收系数(Peff)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犀草素在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全肠段均有较好吸收.结论 灌流液中木犀草素在2.556、5.112和10.22 μg/ml三个浓度时,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且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20.
单向灌流模型研究木犀草素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灌流液中木犀草素浓度为2.556、5.112和10.22μg/ml三个浓度时,有效吸收系数(Peff)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犀草素在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全肠段均有较好吸收。结论灌流液中木犀草素在2.556、5.112和10.22μg/ml三个浓度时,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且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