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系统性ALCL的免疫组织化学和10例系统性ALCL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EBV-encoded small RNA)的结果.结果:48例系统性ALCL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D30,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在41.7%(20/48)的病例阳性,其他指标阳性率为CD2为65.0%(26/40),CD3为36.2%(17/47),CD4为72.7%(16/22),CD5为42.9%(15/35),CD7为16.7%(5/30),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为65.6%(21/32),T细胞胞质内抗原(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为79.2%(19/24),颗粒酶B(granzyme B-producing Breg,GrB)为70.0%(14/20).所有病例的B细胞标志(CD20,PAX5,CD79a)均阴性.10例系统性ALCL有2例出现部分肿瘤性大细胞EBER阳性.结论:CD30和ALK是诊断ALCL关键及较为特异的免疫指标;有时出现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并不能排除ALCL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治的4例原发于CNS的ALK+ALCL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复习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范围12~41岁(中位年龄22岁)。首发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痛, 病程0.5~6.0个月。脑实质内单发(3例)或多发(1例)病灶。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脑实质或围血管生长, 3例细胞体积大, 胞质丰富, 核形不规则, 可见"hallmark"细胞(普通型);1例细胞小至中等大, 细胞核位于中央, 似煎鸡蛋样(小细胞变异型)。所有病例均弥漫表达CD30、ALK1、T细胞胞质内抗原1、颗粒酶B, 3/3例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 Ki-67阳性指数60%~80%。3例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均呈克隆性重排。手术切除肿瘤后, 行ALK抑制剂或高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其中2例辅以全脑放疗)。随访3~98个月, 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原发于CNS的ALK+ALCL罕见, 好发于年轻男性。患者预后良好, 及时准确的诊治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 lymphoma, CHL)中CXCR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CHL中CXCR5的表达,分析CXCR5在CHL四种亚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诊断意义;同时收集10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和10例ALK阴性ALCL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CXCR5的表达情况。结果 33例CHL中,31例CXCR5阳性(93.94%):其中结节硬化型15例(15/16,93.75%)、混合细胞型12例(12/13,92.31%)、淋巴细胞丰富型2例,淋巴细胞消减型2例。CHL中CXCR5的表达情况分别为:33例CD30阳性和PAX5弱阳性中31例阳性(93.94%);14例CD15阴性中12例阳性(85.71%);26例CD20阴性中24例阳性(92.31%);6例LMP1阴性中5例阳性;11例EBER阴性中10例阳性(90.91%)。对照组20例ALCL中,肿瘤细胞CXCR5均阴性。结论 CHL中CXCR5阳性率较高,当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CN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数据库里确诊的儿童及青少年PCNSTCL病例5例, 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 男性2例, 女性3例, 年龄范围在11~18岁, 中位年龄14岁。2例诊断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 2例诊断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1例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 组织学形态谱系较广, 可以是小、中、大的细胞, 局部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4例表达CD3, 1例表达缺失;4例CD5表达缺失, 1例未缺失;2例同时表达ALK及CD30;1例表达CD56及EB病毒编码的RNA阳性;5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志物T细胞胞质内抗原1及颗粒酶B;3例Ki-67阳性指数>50%。2例进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 显示单克隆性增生。结论 PCNSTCL较为少见, 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ET2和DNMT3A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中的表达及其与PTCL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CD3、CD4、CD10、BCL-6、CXCL-13、CD30、ALK免疫标记将PTCL分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l ymphoma,AIT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 ALCL)和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 ALCL)4种类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TCL组织中TET2和DNMT3A的表达。结果 89例PTCL中,AITL 36例,PTCL-NOS 26例,ALK~- ALCL 18例,ALK~+ ALCL 9例。在AITL组织中,TET2胞质表达和DNMT3A胞质及胞核表达的高表达率均高于PTCL-NOS和ALC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ET2胞质表达和DNMT3A胞质及胞核表达在AITL中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TET2和DNMT3A可以作为诊断AITL的分子标志物,为AITL的明确诊断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激酶(anaplastic large-cell kinase,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与乳腺植入物的关联.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1例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ALCL,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肿瘤组织瘤细胞呈弥散分布,形态多样,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核形态多样,可见切迹,核仁较清晰.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0、CD3、CD43、EMA,Ki-67增殖指数约80%,不表达ALK、CD20、CD10、CD56、PAX-5、TIA及MPO.结论 ALK阴性的ALCL是一种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根据2001年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收集945例DLBCL,以LSAB法作ALK-11染色。对阳性病例再用EnVision法作ALK-11染色,仅EnVision法阳性病例为最终纳入病例。对纳入病例标本用LSAB法加做CD20、CD3、CD30、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粒酶B、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和浆细胞(PC)抗体等免疫表型检测,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并收集随访资料。结果9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仅5例表达ALK蛋白。4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34—72岁,全部原发于淋巴结。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2例。5例随访最长32个月,最短4个月。随访截止时死亡4例,死亡病例最长存活时间32个月。表达ALK蛋白的DLBCL包括中心母细胞性2例、免疫母细胞性1例、间变性1例、浆母细胞性1例;2例中心母细胞性、1例免疫母细胞性和1例间变性均表达CD20。浆母细胞性表达K轻链而不表达CD20。5例均检测到IgH基因重排。ALK蛋白表达:在CD20阳性4例中,1例免疫母细胞性为胞膜和胞质阳性,2例中心母细胞性和1例间变性为胞质颗粒状阳性;1例浆母细胞性为胞核和胞质弥漫阳性。结论ALK蛋白阳性表达DLBLC是一种罕见的,临床过程具侵袭性且预后较差的淋巴瘤,可见于浆母细胞性、中心母细胞性、免疫母细胞性和间变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发现1例ALK蛋白表达于胞膜和胞质。  相似文献   

8.
软组织及骨的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阐述罕见的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对 1例发生于双侧肩胛区、累及骨和周围软组织的小细胞型ALCL进行了光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PCR基因分析。结果 :病变以小到中体积的恶性淋巴细胞为主 ,局部可见大的间变性细胞 ,部分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呈花环状排列 ,肿瘤间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EMA ,并具有T细胞表型和TCR β基因重排。 结论 :此型ALCL具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和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 ,应注意与炎症和嗜酸性肉芽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的白细胞共同抗原、CD20、CD30、CD45RO、CD68、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和HMB45染色对9例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ALCL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31-84岁(平均58.2岁),男女之比2:1,均以皮肤丘疹或皮下包块就诊。组织形态;瘤细胞体积大,呈多形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核大,核仁明显,核分型象多,常见R-S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CD30阳性,其中6例同时表达CD45RO,非T非B型3例表达,随访:2例因肿瘤转移而死亡,2例肿瘤复发,5例无复发,健在。结论 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ALCL是具有独特形态特点及预后较好的肿瘤,根组织病理特征及CD30阳性,可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及基因克隆性重排技术检测1例罕见的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DLBCL,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淋巴结内增生的淋巴滤泡散在分布,滤泡间区增宽明显伴多形性细胞浸润,包括异型的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小淋巴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表型:滤泡间区异型大细胞CD20、PAX5、MUM1一致强阳性表达,CD3、CD5、CD10、BCL-6、CD30和CD15均阴性,背景小淋巴样细胞多为PD-1阳性的T细胞。此外,EBER原位杂交阴性,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示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T细胞受体基因未见单克隆性重排。结论滤泡间DLBCL,特别是伴有PD-1阳性的T细胞背景,其诊断具有挑战性。认识DLBCL这一罕见生长方式很重要,需与包括反应性免疫母细胞增生性疾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滤泡间霍奇金淋巴瘤和其它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1.
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在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BSAP)/Pax-5在淋巴瘤的表达情况及应用价值。方法按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收集10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例滤泡型淋巴瘤(FL)、3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1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NLPHL)、10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和10例浆细胞瘤,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同步检测比较BSAP与CD20的表达情况。结果102例DLBCL全部表达CD20,100例表达BSAP,3例FL、3例MALT淋巴瘤和1例NLPHL BSAP和CD20全部阳性表达,10例ALCL、10例浆细胞瘤BSAP和CD20全部阴性表达。BSAP与CD2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AP/Pax-5是一种新的B细胞标记,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核,抗BSAP抗体在常规外科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年龄40.6岁。发生部位包括胃2例,胰、十二指肠1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2例术后进行化疗。5例中有4例随访3至12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健在。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免疫表型:5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而不表达CKpan、CD20、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罕见,有必要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腺癌、胃肠道上皮样间质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Sun J  Lu ZH  Luo YF  Ling Q  Chen 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2):804-809
目的 探讨胃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7例胃T细胞淋巴瘤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7例病例中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6例可获得资料的病例中,1例有长期腹泻史,5例有低蛋白血症.组织学上,7例标本中,有5例表现为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而不一致,2例表现为大小一致的中等细胞.1例病例可见肿瘤细胞浸润腺上皮.所有病例的肿瘤组织均不表达CD20及CD79a.7例病例中,各有6例表达CD3及T细胞胞质内抗原,各有4例表达CD5、βF-1及CD30,有3例表达CDM,各有1例病例表达CD8、CD56、问变性淋巴瘤激酶及粒酶B.7例病例肿瘤细胞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且都存在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 胃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Xia CQ  Chen SL  Qi M  Xu XF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6):532-535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在抗原异常表达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伴有抗原异常表达的淋巴瘤3例,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例,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及伴有淋巴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淋巴结1例的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例均作胞质CD3ε、CD79a、髓过氧化物酶(MP0)的En Vision两步法染色。结果 11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胞质CD79a阳性,胞质CD3ε及MP0阴性,其中5例伴CD5表达,2例同时伴CD5及1-2项髓系分化抗原表达;1例T淋巴细胞白血病胞质CD3ε阳性,胞质CD79a及MP0阴性,伴CD13、CD33表达;1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淋巴结)胞质髓过氧化物酶(MP0)均阳性,胞质CD3ε及C1979a均阴性,其中8例(包括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淋巴结)伴T细胞分化抗原表达,8例伴B细胞分化抗原表达,2例同时伴T细胞及B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结论流式细胞免疫分型不仅能发现淋巴瘤/白血病抗原异常的表达,而且可通过表面免疫标记及胞质CD3s、CD79a、MP0的表达来确定抗原异常表达淋巴瘤/白血病的细胞来源,对抗原异常表达淋巴瘤/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在光镜下对ALCL分型,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ALCL的免疫表型特点,使用的抗体有CD45、CD3、CD45RO、CD20、CD79、CD30、CD15、EMA、ALK1、CD68、S-100蛋白、CK、HMB45。结果:28例ALCL均强烈表达CD30,除5例为B细胞性外,18例为T细胞性,5例为裸细胞性。其中多形性7例,单形必7例(包括原发皮肤ALCL2例),淋巴组织细胞性4例,富于粒细胞性5例。结论:ALCL具有较广的细胞学范围,免疫组化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 参照WHO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2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Polymer两步法标记。结果 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ALK阳性表达,阳性反应物质定位于细胞质内,成粗大的颗粒状,1例合并CD30阳性表达,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和CD138,4例不表达CD45。组织病理形态:3例为浆母细胞性,2例为免疫母细胞性伴浆细胞样分化,1例为间变性。结论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独特的变异类型,与CLTC—ALK基因易位和NPM—ALK融合基因易位有关,其分子遗传学的异质性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宫颈胃型腺癌伴肠母细胞样特征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宫颈肿瘤, 细胞学查见胞质含透亮空泡的单个或小的三维立体状细胞, 以及含黏液空泡的拥挤的蜂窝状细胞团, 肿瘤细胞核中度异型, 染色质深染, 核膜不规则, 可见核仁。组织学显示肿瘤排列成实性巢状及腺管状, 巢状肿瘤细胞胞质含透明空泡, 表现为胚胎性肠上皮样形态;腺管状肿瘤胞质富含细小黏液空泡。实性巢状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ALL4、甲胎蛋白、Glypian3、CDX2, 阴性表达p16。腺管状肿瘤细胞阳性表达PAX8、MUC6, 阴性表达p16。  相似文献   

19.
纵隔芯针活检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M  Hou N  Song X  Yu DJ  Zhao P  Li XH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2):135-139
目的 提高纵隔芯针穿刺组织的诊断准确性并做出具体分类。方法 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法(ABC法)回顾性观察65例纵隔穿刺组织的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因重排状况,并随访。结果 本组标本镜下主要由不同比例的上皮样细胞、淋巴样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包括21例淋巴瘤、20例肺癌、14例胸腺瘤、4例胸腺癌、3例精原细胞瘤、1例慢性炎症。2例因穿刺组织过少,无法诊断。本组淋巴瘤依不同类型可表达CD20、CD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30、D15或上皮膜抗原(EMA);除3例肺小细胞癌细胞角蛋白(CK)阴性外,17例肺癌均表达CK;10例肺和1例胸腺小细胞癌突触素、嗜铬粒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阳性,CD5阴性;3例肺腺癌甲状腺转录因子阳性,CD5阴性;14例胸腺瘤CK、CD3或CD20可阳性;3例胸腺癌表达CK和CD5;3例精原细胞瘤胎盘碱性磷酸酶阳性、CK阴性。5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细胞型的T细胞受体B链的编码基因存在重排,3例大B细胞淋巴瘤和1例大细胞间变B细胞淋巴瘤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编码基因的重排。结论 纵隔穿刺组织的镜下诊断需结合临床和影像资料,选择适当的免疫组织化学套餐,才能提高确诊率,并可对有疑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进行克隆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原发于骨骼肌的间变性大细胞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14岁)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肿瘤细胞CD30、ALK-1、CD45RO和CD45阳性;而CD20、EMA、S-100蛋白、desmin和CD68阴性。结论:本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常少见,诊断旱应先排除其它肿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累及骨骼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