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例伴多囊肾、胰腺发育不良、鞍状子宫的24岁MODY5患者进行遗传病因分析。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患者携带肝细胞核因子1B基因c. 826CT(p. R276~*)突变。日本人群中有报道该突变的致病性,但在中国人群本病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基因因素在不同种族胰腺炎人群中的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国外文献并且对部分汉族胰腺炎患者的DNA标本进行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sinogen,PRSSI)、胰分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Kazal 1型(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 of the Kazaltype 1.SPINK1)、囊性纤维化基因(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并收集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和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与其他类型的胰腺炎进行对比.结果 PRSS1基因存在多种突变形式:集中在欧美国家,主要为R122H(>100)和N291(>50)两种突变形式,在亚洲人群中则是以A121T和C139S突变为主,而且是杂合性突变;SPINK1基因突变与胰腺炎相关性在各地均有报道,存在多种突变形式,主要为N34S;CFTR基因突变在北美和西欧人群中报道较多,而且不存在突变热点.结论 胰腺炎相关的基因在不同的种群中呈现不同的突变热点或突变区域,相同肤色人种存在较为相似的突变形式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hMLH1和hMSH2基因在胃癌易感人群中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胃癌家系人群及胃癌散发患者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16例及5个家系健康人114例,无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56例,正常人群对照100例.采取外周血,用小样本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分别扩增hMLH1的外显子3、8、12、13和外显子16以及hMSH2的外显子5和外显子7,热变性后,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的分析,对可疑样本进行测序.结果:突变出现在hMLH1基因第8、第12和第16外显子,而外显子3和外显子13没有检测到突变,hMSH2基因的外显子5和外显子7也没有检测到突变.在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的16例外周血标本中,有6例出现突变,突变率37%;无胃癌家族史的56例患者,总计6例出现突变,突变率11%;胃癌家系健康人群的114例样本中,31例出现突变,突变率27%;在100例对照样本中,5例出现突变,突变率5%.第8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219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ATC→GTC):第12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第384位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GTT→GAT);第16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第553位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AGT→AGG),这三个突变都是碱基置换.但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和胃癌家系健康成员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00),无家族史的胃癌患者突变率虽然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204).第16外显子的突变是目前尚未见报道的新的突变.结论:胃癌家系人群体细胞存在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相似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中国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病例中观察分析TPM1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表型特点,以期为HCM的基因诊断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连续收集200例非亲缘关系的中国HCM患者以及307例对照人群的相关资料,完善临床评估。Panel二代测序检测MYH7、MYBPC3、MYL2、MYL3、TNNI3、TNNI2、TPM1和ACTC1基因,并对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分析TPM1基因(NM_001018005.1, NP_001018005.1)致病突变信息,总结基因型-临床表型特点。结果200例HCM患者中有3例携带TPM1基因致病突变:c.380TA,c.523GA,c.629AG,分别导致编码蛋白α-原肌球蛋白突变:p.M127K,p.D175N,p.Q210R。3例患者发病年龄34~56岁,平均45.3±11.0岁。其中p.M127K携带者于34岁发病,症状最重,有黑曚晕厥病史,给予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一般情况好。其他两位有突变的患者症状相对较轻。3例患者随访数年对于治疗反应好。结论1.5%的中国HCM患者是由TPM1基因突变所致,均为错义突变。携带TPM1基因突变的HCM患者发病较晚,多为中年后发病,对于临床治疗反应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Liddl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整理2个家系中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SCNN1B和SCNN1G突变的检测,尚需对15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群进行该位点的基因扩增,测序,以排除所发现的突变为未知人群多态位点的可能。对确诊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阿米洛利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从两个家系共40例存活家系成员中检测出8例患者携带SCNN1B突变,其中家系1中5例患者(包括先证者)携带的突变为SCNN1BP614L;家系2中3例患者(包括先证者)携带的突变为SCNN1BP616S;以上突变携带者均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低醛固酮血症,对8例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阿米洛利治疗,治疗1个月后随访发现疗效显著且稳定。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检测为两例先证者明确诊断,并对两个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对确诊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阿米洛利进行了治疗和定期随访,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突变位点为c. 868C>T,p. Arg290Cys的MODY1家系,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先证者使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发现其携带肝细胞核因子4α基因突变,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均检测到同一突变位点c. 868C>T的杂合变异。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国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突变的特点。方法在100例中国HCM患者中对MYBPC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分析国人HCM患者基因突变的特点。结果 100例HCM患者中,10例患者携带9种MYBPC3基因突变,5种为错义突变,1种为剪接位点突变,1种为插入突变,2种为缺失突变。结论 MYBPC3基因是中国HCM人群的常见致病基因,并且MYBPC3基因突变形式多种多样,这是其主要的突变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线粒体tRNALeu(UUR)nt3243A→G突变在中国人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精确发病率及该基因突变所导致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716例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该突变的筛查。结果在2型糖尿病组中发现3例该基因突变携带者,代表了被筛选人群的0.4%。此外,本研究还对近年来报道的与日本人2型糖尿病相关的ND1基因nt3316G→A突变进行了筛查,在2型糖尿病组中发现16例(2.2%)突变携带者,在181例正常对照组中发现5例突变携带者(2.7%),突变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携带mt3316位点G→A突变的2型糖尿病组与无该突变的2型糖尿病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发病年龄,体重指数,胰岛素分泌功能)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t3316位点G→A突变可能仅为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对2个伴有整流性钾离子通道J家族11因子(KCNJ11)突变的MODY13家系进行遗传病因分析.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两个家系为KCNJ11突变,但突变位点不同.本报告首次报道有关KCNJ11突变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鉴定其致聋基因突变,同时在大规模耳聋人群队列中对鉴定出的致病性突变致中国人群耳聋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完善家系成员的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查、体格检査等临床检查,同时采集血液样本,通过耳聋相关基因的大规模平行测序(MP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致病基因鉴定。总结及分析鉴定出的致病性突变在中国耳聋基因研究战略联盟(CDGC)耳聋数据库中的检出情况。结果 在一个早发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中鉴定出MYO15A基因NM_016239.4:c.8182C>G(p.Arg2728Gly)/c.9861C>T(p.Gly3287=)复合杂合突变,为该家系耳聋患者的致聋原因。其中MYO15A基因c.9861C>T(p.Gly3287=)同义突变通过改变剪接导致基因功能缺陷,其在中国广西壮族人群中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2%(3/1 438),在其他人群及公共数据库中均未检出。结论 研究确定了MYO15A基因c.9861C>T(p.Gly3287=)在中国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的致病性,该突变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富集明显。通过研究强调了在致病基因鉴定时,高频与同义突变并非过滤的绝对指标,尤其是在某些地区富集格外明显的突变,应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基因Gly972Arg突变与海南黎族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78例海南黎族T2DM患者(T2DM组)和78例糖耐量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IRS-1基因Gly972Arg突变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 对照组IRS-1基因Gly972Arg突变频率5%,T2DM组未发现该基因突变.结论 IRS-1基因Cly972Arg突变可能不是海南黎族T2DM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用PCR-RFLP及DNA测序方法对湖北省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的102例发病年龄≤45岁2型糖尿病患者及104例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 tRNA Leu(UUR)基因及ND-1基因5个位点进行突变分析。实验组检出3714(A→G)突变2例,两组间仅nt3316(G→A)突变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推测该位点变异可能与某些核基因或环境因素协同与汉族人群中的线粒体糖尿病的早发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PCR-RFLP及DNA测序方法对湖北省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的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0例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两组间仅3394T→C突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该位点变异与汉族人群中的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Ⅰ型原发性草酸尿症(PH)家系的遗传方式、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丙氨酸乙醛酸氨基转移酶(AGT)突变。方法以201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收治的1例PH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家系调查和血尿草酸浓度离子色谱分析,直接测序法分析AGT基因。同时选取10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该家系共有2例患者确诊为Ⅰ型原发性草酸尿症(PH1),遗传特点符合复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GT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与其父亲8号外显子均存在一个新的杂合插入突变(C.946_947insAG),在蛋白水平上该突变引起AGT第275位丝氨酸开始的移码突变,导致羧基末端的119个氨基酸替换缩短为异常的38个氨基酸(P.Ser275Arg fs*38),且先证者与其母亲第2号外显子第467位碱基均存在杂合点突变(C.467GA),导致(P.Gly116Arg),此突变为已报道过的致病点突变。结论一个新的AGT突变位点被确定与隐性遗传性PH1有关。这是国内首次对遗传性PH1进行基因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一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家系的MEN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提取12名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MEN1基因所有10个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及产物直接测序,亚克隆测序鉴定其杂合性.结果 家系中1例病理确诊甲状旁腺增生的患者存在MEN1基因第10外显子突变1649_1650insC,导致密码子514发生移码突变,另外筛查出2名家系成员也为该突变携带者,临床检测符合MEN1诊断标准.结论 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中国人家系中检测出MEN1基因杂合突变1649_1650insC,该突变在中国人尚未见报道,同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可以早期诊断该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病人群中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B virus infection,OBI)患者HBVS基因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的突变特点及突变病毒株的致瘤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清库中收集的10359例样本及其患者临床资料,分析OBI检出率及其HBVS基因MHR突变特点。通过细胞增殖、平板克隆、细胞划痕、细胞小室迁移和细胞周期等实验方法,分析1株典型的新型突变病毒株的致瘤性。结果 筛查出血清HBsAg阴性及HBVDNA阳性的OBI患者14例,OBI检出率为0.191%(14/7323)。14例患者中检出9种MHR突变类型,其中新发现126-127“RPCMNCTI”插入和F161S2种突变。细胞肿瘤表型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载体对照组和野生组细胞相比,突变组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肝病人群中有较高的OBI检出率,且多数患者可检出文献报道的OBI相关突变。HBVS基因126-127“RPCMNCTI”插入新型突变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生物学特点,可能会增加慢性HBV感染患者向肝癌进展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是慢性代谢疾病,呈高龄人群高发病率的特点,尤其是持续高血糖所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困扰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缺陷是其遗传易感因素之一,在诸多报道的突变位点中,以位于tRNA 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及ND1基因的3316(G→A)、3394(T→C)和3593(T→C)突变最为常见。我们以老年2型糖尿病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例婴儿型低磷酸酶血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临床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以探讨该病的致病机制.方法 针对1例罕见的婴儿型低磷酸酶血症患者进行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进而提取患儿及其亲属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针对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L基因调控区及编码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直接对产物进行测序,并对所鉴定的突变在无关人群中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血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同时存在高钙血症、中度贫血及双肾钙化;骨骼具有佝偻病样改变.ALPL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为复合杂合突变,同时携带位于第7外显子的c.814C >T (p.R272C)错义突变及位于第9外显子的c.1101_1103 delCTC (p.S368 del)碱基缺失突变.临床表现正常的患儿母亲、父亲为杂合子,分别携带c.1101_1103 delCTC (p.S368del)碱基缺失突变及c.814C >T (p.R272C)错义突变.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0例无关健康个体验证未发现上述两种突变存在.结论 ALPL基因c.814C>T(p.R272C)和c.1101_1103 delCTC(p.S368del)突变与该家系婴儿型低磷酸酶血症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人群遗传性血色病(HH)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9例HH患者,提取基因组DNA,对4种类型HH基因HFE(Ⅰ型)、HJV(ⅡA型)、HAMP(ⅡB型)、TFR2(Ⅲ型)及SLC40A1(Ⅳ型)所有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和Sanger测序,分析基因突变情况;另选取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已鉴定的基因突变在健康人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9例HH患者中,存在Ⅰ型HFE基因H63D突变2例、ⅡA型HJV基因E3D突变1例、Ⅲ型TFR2基因I238M突变2例,Ⅳ型SLC40A1基因IVS 3+10 del GTT剪切突变1例,未检出欧美人群常见的Ⅰ型HFE C282Y突变。5例患者未检测出任何错义或剪切突变。此外,在一个遗传家系中发现HH患者同时存在HFE H63D、HJV E3D及TFR2I238M突变,但携带其中2个突变的健康兄妹没有出现HH表型。结论 HH基因突变在不同种族患者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可能以非HFE型HH为主,推测可能存在与目前已知基因不同的HH相关基因,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点状软骨发育不良是一组罕见的过氧化物酶体疾病,国内鲜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因发育迟缓,伴白内障、髋关节脱位就诊的男性患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发现致病基因PEX7突变而确诊.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